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斯年别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中的一册,记载了傅斯年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他一生的许多时间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与各种社会文化名流建立了或疏或密的来往。这些来往不仅突出了傅斯年的精神特征,对于认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大有帮助,而且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雕像在某些方面的剪影,映照出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别种风情,梳理傅斯年与同时代人的关系,昭示被掩映在历史深处的某些人情世态,对于认识复杂的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搭建通往社会文化高层的桥梁

——傅斯年与侯雪舫、英敛之

严师教诲铭感终生

——傅斯年与蔡元培

关山隔不断师生情

——傅斯年与陈独秀

曾经的师生成挚友

——傅斯年与刘半农 

从密切合作到分道扬镳

——傅斯年与周氏兄弟

三十四年生死道义之交

——傅斯年与罗家伦

三十年恩怨都在学业中

——傅斯年与罗常培

“独往”“特立”中的“威胁和安慰”

——傅斯年与伍

“新潮”密友渐疏远

——傅斯年与汪敬熙 

两个总指挥

——傅斯年与段锡朋

非同寻常的友谊

——傅斯年与冯友兰

同学情深,师生义重

 ——傅斯年与何氏兄弟

被认可的学生酷爱真理

——傅斯年与杨向奎

师恩情深深似海

——傅斯年与陈槃

天才相惜世有双

——傅斯年与俞大维

短暂的接触,半生的友情

——傅斯年与李四光

两颗读书的种子

——傅斯年与陈寅恪

聚合离散总默契

——傅斯年与赵元任

“让你做你想做的事”

——傅斯年与李方桂

公交私谊皆相宜

——傅斯年与翁文灏

门里门外强通融

——傅斯年与陶希圣

现代史学构建中的矛盾纠葛

——傅斯年与钱穆

铭感不忘的深切关怀

——傅斯年与严耕望

为了山东文物古迹

 ——傅斯年与王献唐

师长与朋友

——傅斯年与屈万里

学政两界的交往和友谊

——傅斯年与王世杰

无力自持的政治偏倚

——傅斯年与蒋介石

无限感念都在细微深处

——傅斯年与那廉君

试读章节

关山隔不断师生情

——傅斯年与陈独秀

傅斯年与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两个个性卓异的人物。因政治殊途,关山高耸,其间的关系,与蔡元培、胡适相比,疏远得多。而且他们之间稀疏的交往也多淹没在历史泥沙当中,淹没在政治风云的遮掩之中,极难梳理。但因有其特殊性,可以从某个方面认识中国现代史的一角,认识傅斯年,因而,钩沉爬梳,补苴罅漏,聊备一格,也别有意味。

傅斯年与陈独秀的交往始于1917年初。

当时,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优化教师队伍,请来陈独秀当文科学长,相当于体制调整后的文学院长。陈独秀思想激进,敢作敢为,上任伊始,大行改革之风。他连续发布数十项《文科学长白》,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到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行全面整顿。他废除灌输式教学,提倡自觉的研究学习,废除所旨课程必修的规定,允许学生自由选修各门功课,整顿课堂纪聿,严格考试制度……这一系列改革使北大文科风气焕然一新。多少年后,蔡元培不无赞赏地说:“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傅斯年是改革的受益者。在此之前,傅斯年早已对陈独秀废除的那些学规极为不满,并且进行过消极反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他在下面读他愿意读的书。但个人的反抗终究有限,消极的反抗尤其如此,傅斯年陷在落后、枯燥、沉闷的教学环竟中,非常痛苦。陈独秀的改革。切中了北大文科教学的弊病,适应了傅斯年的学习要求和心理发展。他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对这位新来的文科学长产生了几分敬重。

陈独秀给傅斯年带来新的教学风气和学习环境,更带来了《新青年》杂志。此前,傅斯年与北大学生一样,并不熟悉这个杂志,陈独秀走进北大的第十八天,《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六期出版,正是在这一期上,陈独秀发表了著名的《文学革命论》。这是一篇火药味极浓、攻击性极强、革命性十足的战斗檄文。陈独秀大气磅礴,执意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热切地呼唤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三大主义”旗帜鲜明,“桐城妖魔”形象深刻,文章结尾更具有煽动性和号召力:“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陈独秀吹响了向封建思想文化和文学进军的冲锋号,吹醒了新文化和文学革命大军,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傅斯年是被陈独秀的革命号角吹醒的青年学生。他为《新青年》上的“异端邪说”所吸引,如饥似渴地读《新青年》,读陈独秀那些富有激情的文章。《新青年》给了他新的文化天地,新的知识视野,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想和思维……傅斯年爱读《新青年》,也敬佩主编陈独秀先生。在其影响下,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逐渐疏远曾经尊崇的黄侃、刘师培这些国学大师,走出旧学营垒,走近陈独秀和他的思想文化世界。P25-26

序言

傅斯年(1896—1950年)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推动作用、并且其影响至今仍存的人物。他一生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下述三方面尤为突出。

他是20世纪极有影响的史学家,也是成就卓著的学术领袖——他以非凡的胸怀和魄力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科学的东方学正统的宏伟事业,打出了“史料学派”的旗帜,组织安阳殷墟等地的考古发掘,使尘埋地下几千年的历史文物重见天日,为20世纪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集中了包括陈寅恪、朱希祖、徐中舒在内的史学界名流从事历史研究,包括赵元任、刘半农、李方桂在内的语言学界名流进行方言调查和语言学研究,包括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在内的考古学界名流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均取得重大成就:他领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二十多年,完成了史学研究由个人向‘‘集众”转换的研究模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青年学者,对推动20世纪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史学研究界把关定向的“舵手”。

他是颇有贡献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成就虽不突出,甚至可以说创获甚少,但他对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及其理论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却是重要的,也是多方面的:创办《新潮》杂志,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新潮》诗歌与《新青年》诗歌构成五四诗歌创作的双峰,《新潮》小说是五四小说的重要一支,胡适说“他在文学改革新思想运动上是一个领导者”;他是文学语言现代化的积极提倡者和建设者,很早就写出了《文学革新申议》、《文言合一草议》、《白话文学与心理革新》等文章,不仅推动了白话文学写作,而且为白话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十几年后胡适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说十几年间文学语言的发展是按照傅斯年的设想进行的,此话并不过分;他提倡“人的文学”,这一口号不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但他对这一口号的内涵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对正确理解和建设“人的文学”即推动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主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文学的许多重要方面,许多见解在今天还具有积极意义;他的文学评论,从《一段疯话》到《我对萧伯纳的看法》都极有见地、极有特色,前者被视为鲁迅研究的第一篇,而后者则以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文采被看作文学批评的典范;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教学,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高屋建瓴,极富创建,胡适曾说“在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撒下许多有价值的种子”,有些观念对他影响很大;而我们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他的见解的深刻性,没有达到他的认识高度……

他是学者。以学术文化建设为终生的事业,同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在青年时期,他就积极参加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活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以出色的表现成为五四游行示威的总指挥。他饱读圣贤书,终生不忘报效祖国,不能忘却民生。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独立、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的生活安居。他常常走出书斋,在社会舞台上奔走咆哮。但他坚持不加入任何党派,不加入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曾经极力拉拢他。委以高官,许以厚禄,都被他坚决拒绝。他与国民党政府上层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物有来往——甚至是十分密切的来往。保持非同寻常的关系,甚至是深厚的情谊。但他始终保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他曾经做过许多轰动朝野的大事,如赶走孔祥熙,炮轰宋子文,清除伪北大教职员,怒斥汉奸文人……这些在当时都是美谈,现在则成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人格境界,将来也许仍然是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傅斯年是个真诚的人,他以率真的性格与同时代的人交往。他一生的许多时间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与各种社会文化名流建立了或疏或密的来往。这些来往不仅突出了傅斯年的精神特征,对于认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大有帮助,而且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雕像在某些方面的剪影,映照出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别种风情,梳理傅斯年与同时代人的关系,昭示被掩映在历史深处的某些人情世态,对于认识复杂的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记

本书应该叫《傅斯年交往别录》,但仔细一想,不妥,于是想到现在的书名。所谓“别传”,简单地说就是别种形式的传记。考察傅斯年与同时代人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事关系中。通过他的交往看其性格和事功的某些方面,达到认识他的目的。这种写法与传记相比,涉及许多人物关系,许多历史事件,笔墨有些分散,但多了许多內容,在比较宽阔的视野上反映了历史风情。这是一般传记所不具备的优势。

我早就想写一本傅斯年传记,积累了多年的资料和思考。这本书虽然不能圆我的写作梦。但实现了我的部分愿望。因为有多年的积累和思考作为基础。写起来不知不觉就走进传记的套路,语言文字且不说,单是编排顺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一粗眼看去,排列有些乱,没有章法,细读就会发现,內容安排有所遵循,大体按照与傅斯年交往的时间先后排列,个别人物根据內容相对集中,如前面几个人物大都涉及傅斯年早期的生活內容,后面几个人物都与傅斯年的生命终结相关,中间內容依次是傅斯年一生的几个重要方面——北大读书、 出国留学、史语所內外。由于给傅斯年作传的愿望的作用,本书把傅斯年交往的几个重要人物如蔡元培、陈寅恪等也收进来,以便较全面地反映傅斯年人生重要阶段的內容。反映傅斯年性格的某些重要方面。

我不知道这部书已经耗费了多少心血,我为每一字句反复斟酌过多少次,从刚开始在备课本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到现在,大修也有五六遍了。现在我把它交给出版社,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不知道读者看后有什么感受。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认真写出来的书。

至于书的内容。我也不认为有多么深刻,多么重要,多么丰富,我只能说,傅斯年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他曾经对20世纪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建设做出过贡献,他曾经是知识分子在某一个方面的旗帜,理应受到重视。我所写出来的,只是他生平事迹的某些方面、他精神世界的某些方面。我希望通过本书,让大家认识他,接受他所留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这笔精神财富,并且通过它,认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某些方面。倘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提高,能够对照傅斯年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观当今的人文关怀,对促进知识分子良知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

2005.6.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斯年别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兴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5750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