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我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试图以考古资料为主,复原东北地区先秦时代的历史,将东北先秦史分为五个阶段和大约十个小区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东北文化以渔猎为本与农牧结合的经济生活及区域特色;在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古国——方国一帝国阶段及其与中原地区同步又不平衡的发展水平;燕与东北和北方诸青铜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的关系等,是一本较全面系统研究东北先秦史的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以考古资料为主复原东北先秦史的尝试,将东北先秦史分为五个阶段和大约十个小区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东北文化以渔猎为本与农牧结合的经济生活及区域特色;在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古国——方国一帝国阶段及其与中原地区同步又不平衡的发展水平;燕与东北和北方诸青铜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的关系;东北边远地区考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这些考古文化与文献记载东北诸民族及其前身的关系。对东北与东北亚地区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也作了综合论述。是一本较全面系统研究东北先秦史的著作。

目录

导论 /l

第一章 远古人类的足迹——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 /19

第一节 海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 /19

一 泥河湾盆地的小长梁与东谷坨遗址 /19

二 北京人及其文化 /27

三 冀晋交界的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37

四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41

五 燕南地区的其他旧石器时代文化 /46

六 桑干河流域和燕山南麓的细石器文化 /47

七 海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综述 /56

第二节 辽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 /57

一 金牛山洞穴遗址 /58

二 庙后山洞穴遗址 /64

三 鸽子洞洞穴遗址 /67

四 建平人化石 /7l

五 小孤山洞穴遗址 /7l

六 前阳洞穴遗址 /75

七 西八间房遗址 /76

八 辽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综述 /77

第三节 东北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时代 /79

一 松花江流域旧石器时代较早文化遗存 /80

二 松嫩平原的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81

三 长白山区的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文化遗址 /89

四 中国迄知最北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呼玛十八站地点 /90

五 吉林、黑龙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综述 /91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92

一 泥河湾盆地有关遗址 /92

二 东北其他地区的有关遗存 /93

第二章 从氏族到国家——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101

第一节 海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与农业的起源 /102

一 东胡林墓葬 /104

二 南庄头遗址 /104

三 转年遗址 /107

四 桑干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09

五 燕南地区农业的起源 /109

第二节 燕山南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与幽燕文明的起步 /111

一 查海一兴隆洼文化 /11l

二 燕山南麓的上宅文化 /123

三 拒马河流域的镇江营一期文化 /127

四 关于“万年文明起步” /129

第三节 以辽西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幽燕文明的起源 /133

一 辽西地区“红山诸文化”的发现 /133

二 红山文化 /136

三 赵宝沟文化 /144

四 富河文化 /153

五 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 /156

六 燕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68

第四节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五千年古国的实证 /176

一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 /176

二 红山文化积石冢与祭坛 /189

三 女神庙——神的世界 /194

四 东亚史前玉文化中心之一 /202

五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 /208

六 红山文化与五帝传说 /213

第五节 东北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216

一 下辽河流域的新乐文化与偏堡文化 /216

二 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文化 /"224.

三 辽东山地与鸭绿江右岸的新石器文化 /233

四 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 /241

五 长白山区与图们江流域的金谷一兴城文化 /246

六 松嫩平原的昂昂溪文化及有关遗存 /248

七 牡丹江、绥芬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 /256

八 三江平原的新开流文化与有关遗存 /262

第六节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其与邻区文化的关系 /269

一 地区特征综述 /269

二 辽西地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南北交汇 /272

三 辽西新石器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东西交流 /274

四 新石器时代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的海上交流 /275

 第三章 与夏为伍的方国文明与文化——东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 /29l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方国文明——夏家店下层文化 /29l

一 发现与研究史 /292

二 典型遗址概况 /294

三 分布与年代 /296

四 文化特征 /297

五 经济与生活 /300

六 房址与聚落群 /309

七 墓地 /319

八 与夏为伍的方国文明 /321

九 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南型 /328

十 文化源流 /334

第二节 东北其他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 /336

一 下辽河平原的高台山文化 /336

二 辽东山地的马城子文化 /342

三 辽东半岛的早期青铜文化 /350

四 松嫩平原的小拉哈文化 /36l

第三节 商文化起源东北说 /364

一 古史记载商族起源与东北 /366

二 东北地区先商文化的考古发现 /368

三 燕亳、肃慎与诸夷族 /372

第四章 商周时期的燕与幽燕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385

第一节 燕文化发现与研究史 /385

第二节 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与周初封燕 /388

一 发现概况 /389

二 董家林燕国都城遗址 /390

三 黄土坡燕国公墓 /393

四 居住遗址 /403

五 周初封燕的考古学考察 /404

六 周初燕国的文化成就 /408

第三节 周初封燕前的当地土著文化 /411

一 刘家河商代墓葬及有关遗存 /41l

二 燕南地区的张家园文化 /414

三 辽西区的魏营子文化 /419

四 下辽河流域商周之际的青铜文化 /427

第四节 辽西商周窖藏青铜器和周初燕国与东北的

关系 /430

一 辽西商周窖藏青铜器 /430

二 燕山南北地区的“北方式青铜器” /439

三 白浮村西周木椁墓及有关遗存 /445

四 商周之际前后燕山南北地区诸方国 /449

第五节 西周到春秋战国之际燕北地区的三大文化集团 /45l

一 冀北山地的玉皇庙文化 /452

二 辽西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465

三 辽宁式曲刃青铜短剑文化 /482

四 辽东半岛的石棚 /503

五 诸狄、戎族与秽貊族 /508

第六节 东北地区的其他古国与文化 /513

一 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团山文化及有关遗存 /513

二 松嫩平原的白金宝文化 /522

三 镜泊湖畔到图们江流域的兴城文化 /526

四 鸭绿江右岸的青铜文化 /529

五 综述 /530

第五章 燕秦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545

第一节 燕下都与燕国中心区的燕文化遗存 /545

一 燕国复国的曲折历程 /546

二 燕下都 /548

三 燕国的多都制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反映 /581

四 燕国中心区的其他燕文化遗存 /585

第二节 燕北五郡及有关遗存 /592

一 燕北五郡的考古学考察 /592

二 燕国中心区以外的燕文化遗存 /598

三 战国时期燕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606

第三节 从考古资料看燕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607

一 发达的铁器冶铸业 /608

二 青铜冶铸业及其区域特色 /612

三 燕国的兵器及军事 /615

四 燕国的刀币及贸易 /618

第四节 燕秦长城及有关遗存 /620

一 燕秦长城发现史 /621

二 燕秦长城的走向与结构 /622

三 燕秦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塞与文物 /625

四 辽河以东的燕秦遗存与燕秦长城东段 /632

五 长城、长城地带与民族文化关系 /634

第五节 渤海湾北岸的秦行宫遗址 /636

一 金山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群的发现 /636

二 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群 /638

三 秦皇岛金山嘴一横山秦行宫遗址 /640

四 关于碣石与“国门” /641

第六节 燕秦(汉)时期东北边远地区诸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 /644

一 松嫩平原的汉书文化、平洋文化及有关遗存 /645

二 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泡子沿类型 /655

三 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团结文化 /657

四 三江平原的滚兔岭文化 /659

五 先鲜卑、夫余、沃沮与挹娄 /660

第六章 先秦时期的东北与东北亚 /672

第一节 东北与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比较研究 /673

一 朝鲜半岛及相邻地区的旧石器文化 /673

二 关于细石器文化的传播及有关问题 /676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的关系 /680

一 东北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68l

二 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研究 /68l

三 以鸭绿江流域为中心的诸新石器文化的关系 /683

四 黑龙江下游至日本海沿岸地区诸新石器文化的关系 /687

五 松嫩平原与黑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 /69l

六 日本海两岸的海上交流 /693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文化对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影响 /696

一 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青铜文化的关系 /696

二 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文化与日本列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古文化的关系 /702

第四节 燕秦(汉)时期东北古文化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传播 /704

一 文献记载燕秦时期对海东的开拓 /704

二 冶铁术的传播 /705

三 日本弥生文化形成的大陆背景 /709

四 团结文化、滚兔岭文化与俄罗斯滨海地区古文化的关系 /711

附录 /716

图版资料来源表 /716

主要参考文献 /733

后记 /736

试读章节

1937年,由于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包括头盖骨5个,一些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以及147颗牙齿等极其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全部下落不明。

鉴于周口店遗址的重大学术价值,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恢复了发掘工作。1949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和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由贾兰坡、刘宪亭主持,重新开始了对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当年就发现了3枚北京人牙齿及1件石器。1951年继续发掘,发现两枚北京人牙齿和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在室内清理破碎化石中,发现肱骨和胫骨各一小块,其中胫骨是新发现的人类化石资料。1958~1960年的发掘,获得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1966年上半年,在裴文中领导下继续发掘,发现了北京人头骨残片和右下第一臼齿1枚。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现的两块头骨残片和1934年发现的5号头骨残片模型相对,恰好合为一个个体。这年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100多件石器。在发掘和整理的同时,重点对人类化石、石器和北京人是否已会制作和使用骨器等问题展开讨论。“十年动乱”期间,发掘工作再次停顿。1978年9月恢复工作,在北京人洞穴的东坡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P29

目前朝鲜半岛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南汉江流域的丹阳俭窟洞穴和大同江流域的黑隅里遗址,有认为俭窟洞穴的最下层时代可早到70万年,黑隅里大约在60万~40万年前,早期遗址还有公州石壮里下层和京畿道涟川郡全谷里等地点。从早期地层所出动物化石分析,如黑隅里所出梅氏犀、祥原马(相当三门马)、祥原田鼠、祥原大角鹿等属灭绝种,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动物群相似,但这几种动物化石在东北地区延续时间比华北地区为长,可到更新世晚期,而更新世中期的典型动物化石如剑齿虎、肿骨鹿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和金牛山、庙后山都有出土,而黑隅里地点的自然环境与金牛山、庙后山相近,都为森林草原地区,却不见这两种动物化石,所以,有的中国学者认为,黑隅里的年代应较周口店第一地点为晚,而与金牛山、庙后山相近,距今在30万~20万年,属更新世中期偏晚阶段。初步比较,朝鲜半岛早期旧石器文化特征与辽河流域同时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石器以中小型居多,石片石器占优势,石核石器较少,打片和加工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黑隅里大量使用脉石英也与金牛山相同。韩国学者有将韩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与欧洲阿布维利文化相联系的。如李隆助认为,丹阳俭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二文化层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阿布维利文化形式的延续。而旧石器时代中期有阿舍利、勒瓦娄哇类型的石器与动物化石。孙宝基也认为,石壮里遗址第四文化层出有阿布维利式手斧,第五层出有阿舍利式手斧。1978年全谷里也出土过阿舍利式石器。由于这种手斧与典型的阿布维利手斧只在形制上相近,而打制方法与精确度并不相同,且这种手斧在中国大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直到晚期都有发现,作为一种大型石器类型,其在朝鲜半岛大量出土,进一步证实了大型石器在东亚地区的广泛分布。P675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明素以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彪炳于世。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也是其间惟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不仅对于复原中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数量众多的重要考古遗址和遗迹相继发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方兴未艾、日渐繁荣,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显学领域。

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复原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途径,展现中国早期的灿烂文化,纠正对中国文明研究的各种偏见,已是当前历史、考古学界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早在十年前,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下,我们会同国内历史、考古学界的一批硕学精英商讨多次,开始组织撰写这部十三卷本的“早期中国文明”。经过十多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虽然历经周折,现在终于逐步完成,开始陆续出版面世了,我们自然有难以自禁的喜悦。

十多年前,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学者还在讨论一些概念和框架性的问题,但已使我们感到这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赞同苏秉琦先生在分析中国境内考古文化时提倡的区系类型理论和张光直先生对于中国考古文化发展所持交互作用圈的理论,根据对已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将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大体分为若干大的文化区系,并且明确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应是多源一体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将本书的总体结构构拟为纵横两条线索交叉结合,力求能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进程。

尽管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迄今仍有分歧,但对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凭的王朝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在夏王朝建立前,中国文明应当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演变过程,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于夏代以前的历史,就文献资料来讲,尚属传说时代,但从考古文化的角度看,已有丰富的资料证明,在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正是中国境内各个地区逐步从社会复杂化走向文明时代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一卷定为《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应当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到了夏代中国才步入文明时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脚步早在夏代之前已经接近并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确定这样的标题。关于这点,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内容中清楚地看出。历史上所谓的夏商周“三代”,旧史家普遍认为是接续发展的三个王朝,从今天的观点看,他们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意义。实际上,灭夏而建立起来的商王朝,在许多方面正是承袭夏代已有的文明成就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主要部分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后续的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中的包括青铜器、玉器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承现象中得到证明。西周和商代之间,文明因素的接续与传承也是一样。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以殷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最为完备。西周则以周原为其立国的发祥地,这里历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近年又出土有时代颇早的甲骨文,这里发现的周人文化应当说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二、三两卷分别以《殷墟文化与商代文明》和《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为题。

西周以后,天子衰微,诸侯坐大,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而它们的前源几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将中国境内的考古文化分成十个大的区系,以便进行横向的共时划分,但在每个区系内部则仍依时代的先后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初年的纵向的历时分析。这是基于我们认为中国的早期文明的下限应当在汉武帝前后。汉代初年,历史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王朝时期,但原有的文化因素和社会风尚还在延续,到了汉武帝前后才真正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出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将各个区系文化分别以《中原文化与三晋文明》《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淮文化与徐舒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东南文化与吴越文明》《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为本书其他各卷的标题。当然这些标题也只是对各个考古文化区系的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性文明的概括,容有不尽妥当之处。

读者可以看到,本书的各卷,除了必要的文献资料外,大多是依据考古资料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考古学中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是一幅展现当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和战国秦汉考古工作和研究最新成果的画卷。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尤其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使我们对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使我们对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都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书的撰写与出版,除了应当感谢各卷作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外,还应当深深感谢那些常年工作在各地考古发掘工地的考古工作者所作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奉献,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是不可想像的。

参加本书各卷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其所承担部分的领域中多年研究、卓有建树的专家,他们在写作中,都在学术见解和认识角度上多有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因而读者会在各卷的叙述中发现一些并非完全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初设计本书时特别留有学术争论余地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相信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见解中悟出更多的东西来。果能如此,就不违我们当时设计本书撰写原则的一点初衷了。

当前,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的态势十分喜人。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构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研究的学术大厦增添一些基础性的砖瓦,对于这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我们热切期望能有更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丰厚的资源,能有更多的学术界同仁加入这一重要学术领域的探索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于本书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便我们今后进行有效的修订与改进。

后记

这两年沈阳的冬天格外冷,雪也一场比一场下得大,都说这才是东北的冬天,老人们说过去的东北就是如此。伴随着难得一遇的历史东北环境的再现,《东北文化幽燕文明》的写作也到了定稿阶段。每天傍晚,当我关上电脑到户外活动,边踏着瑞雪散步边梳理思路时,每每有灵感产生,有些难点就是在吱吱的踏雪声中化解的。所以这本书的写成,我要感谢东北的冬天。

我是1997年10月接受这本书的写作任务的。当时这套《中国早期文明》系列丛书已起动数年,临时动议东北部分应该单列,大家希望我承担这一册的写作,考虑到先秦时代的东北文化,辽宁所占分量最大,就接受下来了。并邀辽宁大学历史系张星德同志与我共同写作。

但刚动手列提纲时就遇到难题,以考古资料为主复原历史,这是每一个考古研究者终身追求的目标,但真动手写起来,困难不少,首先碰到的是体例问题,对此,李学勤先生鼓励说,这就是作者每个人自己的著作,体例不求统一。写法可以自由发挥了,没有了依赖,也增加了压力。

写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收获体会不少,如东北文化区的确立;红山文化与五帝传说;商文化起源东北说;西周春秋时期燕北三大考古文化与史载北方三大民族集团的可能对应关系;战国前后东北腹地诸考古文化与东北诸多民族集团及其前身的关系;燕与东北的天然联系。这些治东北史以至中国古史的几个重大问题,在文献中记载甚少,却在东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时有体现,且前后多所联系。本书的写作,有可能从大范围进行观察比较,从而给较系统地论述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在书中尽量给予较多阐述。

不过,考古学是一门以实证为主的学科,我写作这本书时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首先要把考古材料引用好,第一要做到材料尽量准确,然后是比较系统和全面,所以大量的篇幅用于考古咨料的介绍,而且考古学的看家本领是地层学与类型学,本书在介绍考璃资料时,基本是按照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的,这样难免有罗列之感。不过,资料的罗列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有如砌砖,砌的好坏,决定墙体是否坚实,是个基础工作,在这方面,我的感受是,我虽长期在东北从事考古研究,但对辽宁以外地区的考古材料接触较少,许多典型遗址没有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在写作过程中虽坚持尽量阅读和使用原始考古报告,但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河北省、吉林省的同行们,在写作期间,承河北省文物局谢飞先生之邀,我有机会实地考察了泥河湾、燕下都等遗址,并与在第一线从事研究的各位先生请教与交流,大大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书稿校对期间,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市文化局协助下,又实地考察了西团山、骚达沟等遗址。尤其是有关东北地区先秦考古的许多发现还处于孤立的单个地点,综合研究相对较少,距离复原历史有相当差距,何况考古方法论也在发展,考古与历史的结合也要求考古方法论能不断提出复原历史的新方法。我在写作过程中,力图在引用材料准确系统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综合分析,但与大量材料的罗列相比,综合分析显得薄弱,所以这本书的许多章节主要是以尽量提供较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为主要目的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观点,算是用考古材料写东北地区的先秦历史的一个尝试,这是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要给予谅解的。

 郭大顺

200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大顺//张星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39166
开本 其他
页数 7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19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1.0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1.3
丛书名
印张 4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5
168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