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所构建的末端治理范式逐渐为循环经济范式所替代。本书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从强调人力生产率的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

内容推荐

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研究。中篇是对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八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特点与成就。下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循环经济发展较领先的八个国家的模式与实践成就,并结合国情探讨我国发展策略之书籍。

目录

前 言/(1)

上 篇

第一章 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3)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概念/(4)

第二节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25)

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状况/(38)

第四节 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关系/(69)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7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7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84)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110)

第五节 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13)

第三章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17)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由来/(117)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122)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原则/(129)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实施方式/(134)

第五节 循环经济的支撑与保障条件/(161)

中 篇

第四章 德国的循环经济实践/(185)

 第一节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186)

 第二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法律/(188)

 第三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189)

 第四节 德国循环经济的实施状况/(191)

 第五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208)

第五章 日本的循环经济实践/(214)

 第一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历程/(215)

 第二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218)

 第三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230)

 第四节 日本循环经济的实施状况/(232)

 第五节 日本经验分析/(242)

第六章 其他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252)

 第一节 美国的循环经济/(253)

 第二节 丹麦的循环经济/(258)

 第三节 荷兰的循环经济/(262)

 第四节 瑞士的循环经济/(264)

 第五节 瑞典的循环经济/(266)

 第六节 韩国的循环经济/(269)

第七章 循环经济的典型法律、法规/(272)

 第一节 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72)

第二节 德国的《循环经济法》/(283)

第八章 循环经济的国际趋势/(340)

第一节 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立法/(340)

第二节 健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342)

第三节 企业积极地进行循环经济实践/(343)

第四节  当前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344)

下 篇

第九章 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357)

第一节 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357)

第二节 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性/(362)

第十章 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382)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概述/(382)

第二节 清洁生产/(384)

第三节 生态工业园建设/(399)

第四节 生态省、市建设/(408)

第五节 成就回顾与存在的问题/(425)

第六节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448)

后 记/(458)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460)

附录二主要顾问与编著者简介/(465)

附录三 中国循环经济现状认知调查/(471)

试读章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有: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大类。通常,很难将原生和次生两类环境问题截然分开,它们常常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环境安全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国际上一些政治家认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不只是外敌入侵,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外来物种的侵入,争夺资源造成的环境侵入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十五”期间,我国从保证国家环境安全出发,把水和大气污染作为控制重点,以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确保南水北调和三峡库区水质安全,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建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在物种丰富的地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自然保护区。然而,我国的环境安全仍存在着诸多隐患,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而且污染严重,城镇饮用水源50%来自湖泊(水库),这些湖泊绝大部分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地下水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区域性的酸雨污染和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以及有害有机物污染直接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仍在恶化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锐减,外来物种入侵,危及到未来的发展。

序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模式的主要潮流。

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或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之源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自199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16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朱镕基同志在2002年11月25日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指出:“增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作为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来抓。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2003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在2004年“两会”期间,循环经济的概念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大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依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明确提出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是要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着力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充分利用、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客观上要求社会各界深化对循环经济理念、地位与作用的系统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生产与生活的实践,这正是我们撰写并出版本书的动因和追求的目标。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研究,从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整合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和见解,系统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重点分析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以及实施循环经济的支撑与保障条件。本篇的分析也有助于读者深化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关系的理解。中篇是对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研究,重点分析德国、日本、美国、丹麦、荷兰、瑞士、瑞典和韩国八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特点与成就,本篇也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与保障条件理论分析的实证检验。下篇在对比国内外资源与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就我国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国外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本书是在对千余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与梳理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是本书的特色,从理念到实践是本书的导向,将国外经验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主旨。我们希望,本书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丰富资源、环境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握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相关决策有所裨益;对关心中国可持续发展未来走向的知识分子也应是一本参考书;对广大大中学生也不失为一本有益的辅助书籍。

后记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发展理念,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从理念倡导、局部试验、重点示范向全面实践推进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对舶来于国外的循环经济概念之内涵以及多年来国外的实践经验,我们既不可固步自封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偏离国情而全面仿效,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即根据本国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情况,深入研究并科学借鉴,这将有利于促进适宜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和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在众多单位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潜心研究,终于得以问世。本书介绍了德国、日本、丹麦、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我国的一些实践,对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愿此书能成为循环经济理念走向实践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也愿更多的人士、企业和政府以实际行动来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献资料、理论及观点,虽然在书后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尚有很多引发编者撰写思路与观点的重要文献未能一一列出,借本书问世之际一并叩首致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了冯之浚、叶文虎、牛文元、吴季松、张坤民等权威专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人民出版社贺畅女士、《中国环境报》理事会苏吉荣先生、环保摄影家卢彤景先生、日本太比雅株式会社社长刘炳义博士、日本新华侨华人会会长(立命馆大学教授)周璋生博士、日本环保人士大野木升司先生以及富士施乐公司为本书编著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相关资料。人民出版社为高质量出版发行此书付出了很大努力。值此书出版之际,对所有给予过关心帮助的单位和专家、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尽管本书是在对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基础上编著的,但我们深感自身知识的浅薄,恳请热心的读者指出本书的疏漏。我们随书设计了调查问卷,请根据问题回答或补充问题回答寄送我们,还可登陆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网站www.ziepc.com或www.中关村国际环保网.com,将你们的观点和建议发送我们,对你们的积极参与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近年来,循环经济在中国逐渐引起重视,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组织编著的《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系统介绍了德国、日本、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和实践,又对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是近年来诸多循环经济书籍中颇有特色的一本。我相信,在越来越多人“为循环经济鼓与呼”下,循环经济必定会在中国扎根发芽,发展壮大,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冯之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作为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也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阻力和困难,正因为如此,我热切希望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政府参加到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在21世纪真正构筑起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循环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循环链。就像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组织编撰这本书的一些年轻人所做的那样。  ——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49861
开本 32开
页数 4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62.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