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岭南造园与审美/岭南建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性格相表里,岭南人敏捷敢闯的思维,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地域、时代、文化、性格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本书总结和加强了岭南建筑之造园与审美方面的理论研究,其研究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现实意义。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岭南造园历史进程/1

第一节 南越王朝园林/1

第二节 南汉王朝园林/6

第三节 明清宅居庭园/11

第四节近代园林演变/26

第二章 岭南造园环境因素/38

第一节 岭南自然环境/38

第二节 岭南社会环境/48

第三章 岭南造园美学思想/59

第一节 文之以礼乐:园林与“文”饰艺术/59

第二节 原天地之美:造园与环境交融/68

第三节 审时度势:造园之务实思想/78

第四节 西学东渐:园林之西化手法/86

第四章 岭南园林审美特性/99

第一节 岭南园林美学特征/99

第二节 岭南园林审美个性/123

第五章 岭南园林建筑艺术/149

第一节 建筑布局与庭园空间/149

第二节 建筑形式与表现特点/160

第三节 装饰装修与工艺类别/171

第六章 岭南园林造园艺技/195

第一节 掇山/191

第二节 理水/214

第三节 植物/225

第七章 岭南园林发展反思/233

 第一节 岭南现代建筑园林/233

 第二节 岭南园林兴衰反思/241

主要参考文献/247

后记/249

试读章节

殿名称,估计砖石走道是御花园通往长乐宫的主要通道之一。苑中池水荡漾,曲渠细流,花木成荫,是南越国宫苑休憩观赏、取乐游戏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汉兵“纵火烧城”,南越国宫署及其御花园也被火烧毁。

南越国最后之君主赵建德,曾在广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寺院光孝寺修建王园宅第。三国吴大帝年间(222~252年),虞翻因得罪孙权被贬广州,在此聚徒讲学。他种植了许多苹婆和诃子树,故称为“虞苑”,又名“诃林”。《阮通志》说:“南越王第,建德故宅在西城内,吴虞翻移交州时所居,有园池,即今光孝寺。”《广东新语》日:“诃子一作苛子,树株似无患,花白子黄似橄榄,皮肉相著,以六路者为上。广州光孝寺旧有五六十株,子小味不涩,多是六路以进御,今皆尽矣。寺本虞翻旧苑,翻谪居时,多种苹婆诃子树。”“每七八月子熟,寺僧辄煎诃子汤延客,和以甘草,色若新茶,谓可变白鬓发云。”诃子煮水喝不但可以解渴,而且能治病,当时寺内常取两廊罗汉院的井水煎汤以疗疾。但今诃林早已无存,曾有诗日:“虞园虽有古浮图,诃子成林久已无。一片花宫生白草,牛羊争上尉佗都。”

秦汉以前,宫殿以高台建筑作为主体。同样,园林中也筑高台以形成标志性建筑,除此之外高台建筑还具有风景观赏点的作用。园林高台建筑规模都较大,楚灵王修筑的章华台,六年才全部完工,《水经注·沔水》记载:“水东入离湖……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现遗址发掘其台呈方形,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有四台相连,最大的长45米,宽30米,分为3层,每层的夯土上有建筑物残存的柱础,当年登临此台,需休息三次,故又俗称“三休台”。[0]吴王夫差费时三年之久,在姑苏山筑姑苏台,因山成台,联台成宫,主台“广八十四丈”,“高三百丈”,并开凿山间水池。《述异记》日:“夫差作天池,于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伎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姑苏台方圆五里,居高临下,可观赏太湖景色。登台远眺必有水景,这是秦汉以来高台建筑常用的手法。章华台“台的三面为人工开凿的水池环抱着,临水而成景,水池的水源引自汉水,园林也提供了水运交通之方便”[4l。章华台和姑苏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要例。它们的选址和建筑都能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并发挥其成景的作用。

汉代园林高台建筑一般都利用挖湖的土方在湖的旁边或中间堆筑高台,西汉长安城西南面的昆明池,池中就筑有岛屿与豫章台。P4宫苑内筑渠引水,汉长安的未央宫就从城外引来昆明池之水,穿过城墙而流人沧池,然后再用石渠引水分别流经后宫和外宫,最后汇入长安城内的王渠。园林里面建有台、宫、馆、阁等多种类型的建筑物,以满足游赏、娱乐、居住乃至朝会等多方面的功能需要。

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高台建筑基本上是沿袭秦汉时的做法,在山上筑高台。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赵佗有四台。其在广州粤秀山者,日越王台,今名歌舞冈。其在广州北门外固冈上者,日朝汉台,冈形方正竣立,削土所成,其势孤,旁无丘阜,盖茎台也,与越王台相去咫尺。其在长乐县五华山下者,日长乐台,佗受汉封时所筑,长乐本龙川地,佗之旧治,故筑台。又新兴县南十五里有白鹿台,佗猎得白鹿,因筑台以志其瑞,是为四台。”但与秦汉园林高台建筑相比,其规模不大,并不像章华台、姑苏台、豫章台那样庞大、华丽,以致于各类史书文献都没有更详细的记载。越王台筑于越秀山,基本上是依山就势,并没有大规模地大兴土木。至于朝汉台,《水经注·?水》说:“佗因岗作台,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名日朝台。”从南越国后主赵建德修建宅第王园的记载来看,也没有挖池堆山,否则就不会有后来虞苑“诃林”这样大面积地种植苹婆和诃子树的景象。

南越国的园林造园有几个特点:其一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利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其二是庭园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而且施工精致,无论建筑物、构筑物施工都很精密,南越国宫署御苑的冰裂纹砌石、龟鳖活动的“斜口”、用于阻水和限水的“渠陂”以及弯月形的石构鼋室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其三是宫苑喜用规整的水渠、石池,几何图形图案处理较多。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以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产生南越国园林造园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赵佗创建南越国时采用“和辑汉越”的政策,若大修土木必然使大量越人遭到奴役,造成南下中原人与越人矛盾的激化。同时,也不能过多地利用南下的秦军将士修筑,虽然赵佗南下秦军有50万,但50万秦军要分作五军,在与越人交战时又损兵折将,这些将士的大部分还必须保卫岭南的疆土,对内防止敌对越人的骚扰、侵袭和攻击,因为越人“好相攻击”;对外又要陈兵国界,防止长沙、闽越、夜郎等国的入侵。筑城建宫又是十分重要的,“中县民初至,必不能处深山丛林,势不能不筑宫室以居、城郭以守”。P5

序言

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是人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谈到岭南地区的范围有不同看法,以建筑界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按地理来分,位于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因此,广义来说,包括广东、海南全省,福建泉州、漳州以南,广西东部桂林以南如南宁、北海等地区,属于岭南范围。狭义来说,则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肇庆、汕头、湛江和香港、澳门地区。我们认为按广义解释较为合理。可是在习惯上,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经常相互混用,没有严格区分,而是按实际需要而定。

岭南建筑是一个特殊名词,它不等于建造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就叫岭南建筑。我们认为,凡有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才称它为岭南建筑。按时期来分就有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后者也可称为岭南新建筑。

岭南古属南越,因它远离中原,古代被认为是不毛之地,在封建社会是作为流放发配的场所。在文化方面,岭南地区原为地道的土著文化,自秦汉开始已有中原文化进入。隋唐以来,随着对外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融合,又吸收了荆楚文化,吴越、闽越文化和沿海海洋文化,岭南文化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到了近代,岭南地区是最早与西方建筑文化进行交流的地区之一,从广东开平、台山侨乡建筑中,更可见到大量民间自发的对外交往,岭南人的敏捷开朗、讲究实际和敢拼敢闯的性格特征和多元兼容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地方特性的呈现。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地带,东南濒海,区内丘陵地多而平地较少,其间河流纵横。加上气候炎热,多雨又多台风,春夏之际湿度很大,有时达到饱和点,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对建筑影响甚大。

建筑的地域性,除了文化、性格条件外,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性的主要因素,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就自然形成为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性格相表里,岭南人敏捷敢闯的思维,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地域、时代、文化、性格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总结和加强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现实意义。

设想组织编写一套岭南建筑的书籍,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在岭南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中的成就、经验、创作规律、创作思想和手法,为现代建筑服务是我们很早想做的一件事情,由于各种原因拖了下来。当前,在中央重视文化的方针号召下,在广东省委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鼓舞下,我们感到有条件、有可能进行编写岭南建筑这一套书籍。

2003年12月,在福建武夷山一次民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惠珍副总编参加了会议。我们提出希望出版岭南建筑丛书,得到了张副总编的大力支持,现在希望变为现实,我们要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在组织编写出版的第一辑《岭南建筑丛书》六册,内容有城市与建筑发展、建筑与人文、类型建筑、园林与建筑技术等。我们还打算继续组织编写第二辑,希望有志于弘扬岭南建筑与文化的专家、学者给我们来稿,共同为创造和发展现代岭南建筑与文化尽一份力量。

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后记

《岭南造园与审美》文稿终于完成付印。在此,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刘管平教授、陆元鼎教授、邓其生教授、叶荣贵教授、吴庆洲教授,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杜顺宝教授,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何重义教授,天津大学黄为隽教授,原江西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局黄浩总建筑师,深圳电子设计研究院彭其兰总建筑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陆 琦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岭南造园与审美/岭南建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072668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86.626.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