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埃及人眼中的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埃及前驻华大使默罕默德·努曼·贾德拉等专家学者在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论文、随笔等50余篇。他们大多长期在华生活和工作或多次访华,熟悉中国和中国文化。这些文章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经验的深层理论思考,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的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埃及前驻华大使默罕默德·努曼·贾德拉等专家学者在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论文、随笔等50余篇。他们大多长期在华生活和工作或多次访华,熟悉中国和中国文化。这些文章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经验的深层理论思考,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的形象。

目录

埃及人眼中的中国(穆·努·贾拉勒主编)

前  言

参著者简介

安瓦尔·阿卜杜·马立克博士

 崭新的世界——美国视野中的中国

拉吉布·班纳教授

 一封来自中国的投诉信

 通向中国的桥梁

 上海可与纽约相比

赛义德·艾敏·沙勒比博士

 中国和埃及:共同的经验

邵基·贾拉勒教授

 埃及和中国及其文化交流的标志

穆罕默德·伊卜拉欣·苏克里大使(博士)

 我所见到的中国:一位访问者的印象

穆罕默德·赛义德·艾哈迈德教授

上海、纽约和反恐战争

阿卜杜·法特哈·安泽鼎

 再会,上海

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博士

 中国与奥运

 埃中关系45年

 中国人民看穆巴拉克总统

 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中国

 埃及、中国和布特罗斯·加利

 艾哈迈德·泽维尔在埃及、中国和美国

 伟大的民族和失败的民族

 美国间谍飞机及对危机处理的分析

 中国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

 文明和诗歌之间的外交

 走进中国智慧

 埃中关系前瞻

 中国如何谋划未来

 人类发展与中国模式

 中国革命与埃及“7·23”革命

 阿中经济技术对话

 中国与国际影响的新概念

中国——经验与挑战(邵基·贾拉勒著)

前言 注视东方,展望未来

 一、中国:发展崛起的历程

 二、中国与新时代的诞生

 三、中国与信息时代的国家建设

农业

科学技术

工业

 四、中国:全球化时代的经验与挑战

 世界的现状

 种种疑问

 开放:是竞争,还是依附?

 中国从沉迷鸦片走向全面革命

 中国与国家发展计划

 新的工业政策

 配套方案与平稳过渡

 中国文化与全球化

 在竞争中融入全球化

 高科技工业区

 外国投资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中国与西方

 道路上的障碍

 国有企业的负担

 中国的经验与阿拉伯世界

 五、中国与“第三条道路”

 六、中国的现代化与人文建设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对于中国的人文建设的讨论,只有当我们了解现代史上的中国人,并了解殖民主义曾经对他们做过什么,才会全面,才会清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明白(中国)革命曾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着什么。这也许就是我在访问中国的北京和一些南部省份之后想去泰国首都曼谷访问的动因,我想通过访问首都曼谷,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对比,证明业已发生的变化。

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泰国并没有像中国和越南那样发生变化,也没有爆发革命,它的社会状况和人类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变。泰国仍然是道德的猎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东方富人的欲望的蹂躏,成为色情经济的牺牲品,虽然色情经济每年都为泰国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收入。但我们无法期望,像这种靠色情带来的收入会用于那些以生产为使命的人文建设。

促使我进行对比的原因是,殖民主义知道如何进入直到17世纪依然是世界经济中心的中国,并通过免费或半免费的方式输入鸦片,破坏中国人,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这是西方对各国人民惯用的伎俩,尽管手段有所不同。欧洲人在入侵南北美洲和毁灭当地曾经具有独特文明的民族时,也曾使用过这一方法。微不足道的区别就是,欧洲人在入侵南北美洲时曾借助致命的病菌,使之成为先头部队,在军队之前抢先进入当地的土著居民,屠杀了大批人,挫伤了幸存者的健康和意志。然后,欧洲人打着人权和民权的旗号,兵不血刃地长驱直入。

当英国人入侵中国时,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英国人用鸦片替代了病菌,控制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强国和全球中心的帝国。在西方霸权统治下,中国变了,中国人也仿佛被折断了双翼,毫无抵抗能力,处于半昏迷状态,失去了觉悟,失去了历史的记忆和昔日的荣耀。文盲比比皆是,几乎达到100%。懒散、麻木之风盛行,生产濒临崩溃,智慧之邦和理想之国的道德规范被破坏殆尽,娼妓猖獗肆虐,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因为英国人不敢深入到中国内地,任凭内地深处愚昧、贫穷和疾病的煎熬之中,而上海和广州这两座城市的名字却众人皆知,均被描绘成“东方妓女”。

但是,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决不会投降。那只是昏睡或沉醉,随之而来的是苏醒和崛起。就这样,中国爆发了革命,中国人民也从昏睡中苏醒了。第一次革命是20世纪初民族领袖孙逸仙领导下的革命,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领袖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中国人民在其政党和领袖的领导下获得了成功,战胜了殖民势力及其走狗,重新拥有了主权,开始了恢复地位、再创辉煌的历程,确定了奋斗目标,即建设中国、塑造国人。为此,中国人民面临了许多困难,遭受了多次挫折,其中最为严重的挫折当数“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场病态的极左势力所发动的革命,目的是使中国丧失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斗争持续了10年,以理性和智慧的胜利而告终,并在拨乱反正运动中得到了体现。拨乱反正运动认为,人或社会是一种文化和历史,也是一种社会生产所体现的、具有时代水平的振兴行动。新生活既不是抛弃传统文化,也不是盲从传统文化。中国哲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真是很有道理。自1977年以来,为了建设中国社会,塑造中国国人,战胜种种挑战,奠定全面振兴的基础,参与各国为建设新时代文明而开展的竞争,中国重新踏上了革命历程,激发并组织了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一极。中国革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令众人都感到惊讶。它在发展历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产生了不少问题,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总体趋势却是持续向前发展的。

1949年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开始迈出第一步。其间,中国的文盲率超过了80%,绝大多数印刷品质量都很低劣,数量也很稀少,只有一些与孙逸仙在20世纪初所领导的民族革命相关的书籍。贫穷和疾病如同两大瘟疫,扼杀着中国人,破坏着中国人的精神。除此之外,新生革命力量之外的分化瓦解心态也相当普遍。

中国革命的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时期。迫使中国采取这一政策的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它们妄图消灭或削弱中国革命。此外,友好盟国苏联也希望拥有超级大国的发言权,中国根据自身的传统文化、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对此表示反对。于是,“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爆发了,且整整持续了10年。直到拨乱反正运动,中国革命才开始推行第二阶段的政策(改革开放时期)。

P236-238

序言

《埃及人眼中的中国》这一书名表达了两个事实。它一方面表达了面临相同危机和挑战的两大文明之间独特的互动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和埃及均属于一个数量有限的群体,我们可称之为“古老文明俱乐部”的国家。该俱乐部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但其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不具有埃及和中国的共同特征,因为埃中两国在经历漫长的文明史之后仍各自保留着自己的名字,两国的古迹至今仍然傲然屹立,以清晰而明确的事实证明各自的伟大文明。世界上的任何古迹都没有像吉萨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那样绵延不断,享有国际地位。同样,古代埃及的传统风俗和现代埃及的传统风俗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中国亦是如此。至于埃中两大文明所面临的挑战,则是渴望在21世纪发挥积极(dynamic)的作用,因为埃及社会和中国社会都曾在近代史上历经磨难,抵抗一些西方国家或具有西方文化倾向的近邻或远邦侵犯其主权、削弱其地位。尽管如此,埃及和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功构建了一种均衡发展的模式,惟有在近代史上的有限几个阶段是例外。20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同样,60年代中,肃清封建残余的运动也曾一度在埃及肆虐。但是,1967年的失败或挫折很快就使这一运动走向终结,使埃及社会得以潜心应对这一挫折所产生的可怕影响。文化挑战构成了全面挑战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埃及和中国就开始以更加广泛的经济开放和不断扩大的政治开放为基础,建造新的文明。埃及实现了一次显著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也实现了多次飞跃。访问中国或为了了解经验而走近中国的每位埃及人都对中国的腾飞表示羡慕,都为之惊讶,那句“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古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让我们去学习中国的经验”。学习一种经验,意味着研究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并从中获取适合我们社会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将这一经验教条式地全盘照搬照抄,而是总结其中的强大要素和成功原因,避免其中的弱点和弊端。许多中国学者,尤其是以“阿卜杜·贾巴尔”而著称的阿拉伯通朱威烈教授,与我一起共同提出了这一话题。朱威烈教授是一位热爱埃及、欣赏埃及的悠久文明乃至阿拉伯文明的学者,曾经翻译过许多埃及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如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Mohamed HusseinHeikal)、塔哈·侯赛因(Taha Hussein)和陶菲克·哈基姆(Taoufik Al-Hakim)小说和作品,他的最新译作是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HusseinKamel Bahaa El-Din)博士的著作——《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朱威烈教授还曾撰写了多部关于埃及和阿拉伯问题的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本书书名的提议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曾提议撰写两本书,一是《埃及人眼中的中国》;二是《中国人眼中的埃及》,这与我一直提倡的思想和理论完全相符,那就是一名外交家应当是某一文明在另一文明中的使者。这两本拟议之作的题目是我在担任埃及驻华大使期间与朱威烈教授以及埃及著名作家、翻译家邵基·贾拉勒教授和在中国积极工作的埃及新闻参赞哈米德·萨格尔(Hamid Saqer)多次讨论的结果。拉吉布·班纳教授曾访问过中国,并对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感到惊叹。回国之后,他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于是,我便向他提出了编写本书的构想,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贡献,既表达了共同的思想文化作品,弘扬了作家和学者之间的集体创作精神,也可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现中国的形象,使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吸取这一思想的精华,总结出其中的经验,任由思想推断出与他的境况或所面临的问题相符的东西来。因此,《埃及人眼中的中国》精选了参与这次重要旅行的人在不同时段曾经发表的文章,但是,将其串连起来的却是一种紧密的思想纽带,一种对中国经验的深层理论思考。我们将它们奉献给埃及读者,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吸取其中的营养。

愿真主保佑我们顺利!

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

埃及前驻华大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埃及人眼中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埃及)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
译者 王有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600828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09.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