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刺绣枕顶的形成及相关民俗文化;也介绍了枕顶的鉴赏与保养,介绍了当前枕顶收藏要点及市场价格。书中展示了明清到近代100多幅珍贵的枕顶藏品,从中不仅看到精湛的刺绣工艺,也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寓意。本书适合刺绣专业研究人员及织绣收藏人群阅读、购买。
| 图书 | 中国刺绣枕顶收藏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刺绣枕顶的形成及相关民俗文化;也介绍了枕顶的鉴赏与保养,介绍了当前枕顶收藏要点及市场价格。书中展示了明清到近代100多幅珍贵的枕顶藏品,从中不仅看到精湛的刺绣工艺,也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寓意。本书适合刺绣专业研究人员及织绣收藏人群阅读、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刺绣枕顶的形成及相关民俗文化;也介绍了枕顶的鉴赏与保养,介绍了当前枕顶收藏要点及市场价格。 目录 收藏缘起 枕顶绣品的形成与民俗文化 枕顶的鉴赏和保养 枕顶的市场价格 图版 部分枕顶名称诠释 试读章节 隋唐以前辫绣(辫子股针法)占统治地位,唐代是刺绣针法大发展的时期,从现存的实物来看已有抢针、擞和针、扎针、盘金、平金等多种针法。这个时期的刺绣作品仍然是以线为主来造型,虽已有平针出现,但并不流行,直至晚唐、五代平针才开始普遍运用。宋代的画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的画绣更形成了风格,其代表首推“顾绣”,由于对画绣的探索,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针法,使画绣达到了“较画更佳”的效果。同时,这些针法又被引入实用绣品的制作工艺中,当然也包括枕顶,促使两者同步发展。画绣的主要针法是平针,当时平针变化极其丰富、成熟,已有十多种之多,有齐针、搓针、抢针、套针、施针、接针等。明末清初先后创立了倪绣与发绣,到民国初有了乱针绣。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一些学习西画的艺术家的参与,将乱针绣发展到今天日臻完美的境界。 清代末年巾国“四大名绣”的格局已形成,它们各自的技艺特长和艺术风格,是藏品断代和判定产地的重要依据。由于有关介绍的出版物很多,在此不再重复。 事实上,判断刺绣枕顶的年代,往往是根据上述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全面比较,才有利于断代的确定。 刺绣枕顶为艺术品,艺术品的收藏应以艺术性高低为主要收藏标准。 P12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刺绣枕顶收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邹敏讷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62517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4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6-09-01 |
| 首版时间 | 2006-09-01 |
| 印刷时间 | 2006-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7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89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湖南 |
| 长 | 230 |
| 宽 | 151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