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康有为文选(注释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风云激荡,造就了不止一代的民族巨人,康有为无疑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从晚清到民国,自国内至海外,康有为始终笔耕不辍,“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终其一生,留下了千万字以上的著述。其著述之丰、包罗之广,显示了康有为贯通古今、衣披万世的博大抱负。他一生的著述,对于研究他本人以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推荐

以发动戊戌变法闻名于世的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改良主义政治家和保皇派首领,还是一位卓越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毕生都在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焦虑、思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变法图强;同时从对功利主义、自然人性论和天赋人权的承认和肯定,进而大力提倡人的解放;并且勇敢地进行了社会实践。他终生都在探索和实践,有的探索对了,以至多半个世纪后的国人又开始重复这种探索;有的探索错了,错得令人费解,却在半个多世纪后惊人相似地被错误地实践着。然而,这种探索和改革现实的精神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本书精选康有为不同时期的22篇代表作,文后均有题解、注释,并对康有为的思想和历史作用予以深入中肯的分析评价。

目录

前言

军功社会

仁智篇

实理公法全书

《新学伪经考》序

强学会序

农工商总序

上清帝第六书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

保国会序

请御门誓众开制度局以统筹大局折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析

《孟子微》序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

英之大治得益于衣袖海

《欧洲十一国游记》序

《物质救国论》序

补德国游记序

诗集自序

辛亥腊游箱根与梁任甫书

孤愤语

乱后罪言

《诸天讲》自序

试读章节

中国贫民最多,工金最贱,日劳动于工业者,自朝至于深夜,殆信欧美之两日,故工者中国之特出而善长者也。欧美之富强,以机器制作新器之故。自一千七百九十五年奖励发明新器,至于今凡二十万,欧美人之所以绝地通天,横贯六合口引,此二十万新器为之也。有此者谓之新世界富强文明国,无此者谓之旧世界野蛮闭塞国;而强弱存亡,视其程度高下为之。中国不此之先务,而高谈革命共和、自由平等,皆空言而无实、难食而多毒。昔既误矣,今颇知实业之为尚,则举国四万万民竭力从事于新农工商至要矣。

既庶,不富不可也;既富,不教又不可也。既能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矣,则莫重于敬教焉。中国之人心风俗、礼义法度,皆以孔教为本。若不敬孑L教而灭弃之,则人心无所附,风俗败坏,礼化缺裂,法守扫地,虽使国不亡,亦与墨西哥同耳。今乃至绝百神、废天坛、停丁祭、收文庙之祭田,甚者乃毁孔庙、禁读经,至议宪法起草委员,竞有主持阻格之,不立为国教者,于是时孔子几等于考生之被荐不售而落卷矣。呜呼!不敬莫大于是。日本博士有贺长雄之为宪法也,郑重发明中国与孔教之关系,以为不尊孔教则中国亡。乃吾国人而必反孔教也,何其识之出于有贺长雄下也!改之改之,余日望之。若能改而敬孑L教也,人心风俗,礼义廉耻,道揆法守,中国犹有望也。

夫敬教以为正德之本,则宜以劝学为成才之具。今吾国未尝不模欧美、效日本,改一切之学制矣,而不少收其利,反见其害者何哉?盖不知师欧美之所长,又不善补中国之所长,故未得其国能,先失其故步也。夫我之所长者在道德,则今学校废孔经、罢尊圣,而读讲义课本。吾之旧教既废,无以入新学者之脑,无以维持其身心、激励其意志矣。而求之欧美之新学,则一无所得;问以中国之旧学,则束阁不观。其不学过于八股之时,而德教则扫地矣。欧美之长、切于时用者,莫如物质;遍于国民、普增知识者,莫如强迫教育。而中国日言兴学,皆未及二者也,此所以见其弊而不见其利也。今欲劝学,但令本道府州多开物质学校,各县乡市镇皆行强迫教育。行之数年,物质之学渐明,童蒙皆有常识,以我国民之多,资而为用,然后百物可兴也。

虽然,是皆为政之空义耳,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是故孔子言为政在人。昔人诮礼官不识礼、乐官不识乐,但凭资格而用,或藉情私而用。不解银行者,而用为银行;不解铁道者,而用为铁道;不解兵事者,而用为兵事;不解治民者,而用为治民。或如近者,盗魁驵验_、椎埋无赖之夫,或拥高牙,或典列城;其亲戚、交游不识一丁者,亦皆剖符绾绶。于是模金都尉、搜粟中郎,烂羊头而封侯,弹琵琶而封王,勋位禾章,食车载斗。以如此覆餗之才,当隆栋之任,其形渥凶,有必然者;沐猴而冠,传笑万国,为世诟病久矣。若此之人,以典银行,只有偷盗;若典列城,只有召乱;若绾兵符,只有迫变而已。

日本商船学校开于明治廿九年,我招商局船开于同治三年,我船政之先于日本也殆三十六年;而日本商船久已自能驾驶遍于大地,我则福建船政厂押于法人而将废矣。招商局船资本二千馀万,开办五十年,而无一人自解驾驶、无一船能出海外者。在外人闻之,皆适适然惊而不可解,而吾国则必至于是,何也?谓其为私人择官,而不授才任能故也。若今不改弦更张,则虽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皆空名而无实效矣。然则简练贤俊,妙选专门,秉心塞渊,而后能赉牝三千,能实收其效也。其时既败于敌,百政皆举,而独不言治兵。

今吾国之弱辱甚矣!吾固素主强兵,增练海陆军之说者,然今之国势,内外枵虚,非饱饮食、补元气,则将饥饿形枯而死,况能以兵竞争于外乎?且今之兵,既非知方有勇,又未节制训练,苟非乌合之众,则多乱暴之徒,苟欲以为腹心干城,岂不难乎?夫古之明训,兵贵精不贵多也,兵贵练不贵冗也。日本明治初年不过五师团,其败我之时,不过八师团,其战俄之时,不过十二师团,今者亦不过二十一师团。近岁议增为二师团,终为议院所格。去年以此倒西园寺,牵及桂太郎矣。吾国虽无后备之兵,欲与敌战,则实无此力,而乃竭国力以养多兵,何用乎?若能精练,则日本以十二师团而胜俄矣,我今能聚精会神,精练十二师团,其亦足矣;俟二年后国用稍足,增练十二师团;又两年后,国用充裕,则直增廿四师团,共为四十八师团,其亦可矣。

P154-156

序言

近代中国的历史,写满了耻辱。伴随着西方列强炮舰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国土被瓜分,主权被剥夺,民族尊严丧失殆尽,大量白银和无数珍贵文物流向海外;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危机。

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充满着希望。即使观念最为保守的顽固派,也不再否认这一不争的事实:中国已经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人欺辱。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向外看世界。众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欲挽狂澜于既倒的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寻求疗治社会痼疾、摆脱民族危亡、富国强兵、解民倒悬的妙药丹方,掀起了持久的出国留学、越洋考察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热潮,出现了一个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局面。长期被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得到解放,进化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制夷”、“共和”、“立宪”等各种思潮,以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再造民魂等各种主张竞相纷呈,划破了神州上空阴霾密布、黑暗沉闷的夜幕,重新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前,刚刚摆脱沉重的历史羁绊的中华民族,正以空前迅速的步伐,进一步走向改革开放,创造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新时代。尽管当前的国内政治局面、经济状况和国际环境与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已大不相同,但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国防军事以及国民素质、文明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也并不比应付当年列强的枪炮来得轻松。落后便要受制于人,更谈不到真正的民族尊严。因此,认真吸取、借鉴前人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深入开发、充分利用这一丰厚的历史遗产,是完全必要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少走弯路,使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

为此,我们策划并编辑了这套“中国近代思想者丛书”。本丛书选择中国近代史上曾在各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产生过重要影响,或在某些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士,将最能体现其思想、代表其成就的文章、作品编为一集,人各一书。每书的前言,对其思想、主张、历史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每篇(组)文章均通过题解介绍其背景、主旨、作用和影响。为省却读者翻检之劳,克服语言障碍,还对文中的历史典故、人名地名、有关事件、年代、风俗等语词和引文加以尽量详尽、准确的注释。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同时,更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对本丛书存在的问题给予直率的批评指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康有为文选(注释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义华//张荣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5345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58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