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并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探索。该书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并形成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仁义礼智信”每一内容的深刻内涵,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意义的认识。

内容推荐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凡此种种,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仪礼智信》一书,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并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全新探索。

本书定位于通俗理论读物和修身励志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可作为大中学生品德课的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义礼智信源远流长

 二、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的发展

 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定位

 四、仁义礼智信与其他美德

 五、着眼现实,赋予新内涵

第二章 仁:仁爱和谐

 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

 二、“五常总于仁”

 三、仁的时代内涵

 四、仁爱和谐的宽广情怀

第三章 义:正义奉公

 一、义德的由来与发展

 二、民间社会的义观念

 三、义的时代内涵

 四、正义奉公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礼:尚礼守法

 一、礼德的由来与发展

 二、礼的本质与影响

 三、礼的时代内涵

 四、尚礼守法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 智:崇智求真

 一、智德的由来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智论

 三、智的时代内涵

 四、崇智求真的知性原则

第六章 信:诚实守信

 一、信德的由来与发展

 二、与世界文明交汇的道德观念

 三、信的时代内涵

 四、诚实守信的知行准则

第七章 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其他德目

 一、忠:尽己致公的责任

 二、孝:事亲敬老的爱心

 三、廉:正派清白的品质

 四、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五、勇:肩挑大义的气概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

——陆九渊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美德贯穿到一个人的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显著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义礼智信源远流长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其由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1.“仁义礼智信"的提出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人,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2.“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共出现两次。

一是在《孟子·告子上》,其文云:

公都子日:“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这一命题,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外界给予我的。这是孟子“人性善”观点的体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人人与生俱来便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和萌芽,将其扩充和完善,便是“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充分肯定了“仁义礼智”是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反映了孟子的天赋道德观。

二是在《孟子·尽心上》,其文云: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P1-4

后记

建立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价值,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来源;经过改造与创新,它可以融人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人们应当普遍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一种德性品质和德性修养,应当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大力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力量,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本书是集体研究和创作的结晶。本书由中国政研会秘书长、中宣部政研所所长荆惠民任主编,中国政研会副秘书长、中宣部政研所副所长董耀鹏,中宣部政研所戴木才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王玉德教授任副主编。全书由王玉德、顾久幸、姚伟钧、李文杰、刘项育、戴红涛、李定文、邵长军和任慧写出初稿。戴木才、吴祖平、洪波、张鹏智、邵长军、任慧、张凌云、李定文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和统稿。最后,荆惠民、董耀鹏、戴木才对书稿进行了审定,洪波协助做了具体工作。

在本书的修改和统稿过程中,汲取了“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题中温克勤、葛晨虹、邓球柏、廖名春、刘余莉等专家学者的子课题研究成果。同时,汲取了由王玉德、姚伟钧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的研究成果,包括刘晓成、顾久幸著《仁——为人为政之道》,程继松著《义——照亮历史的道德之光》,姚伟钧著《礼——传统道德核心谈》,沈继成著《智——千古闪烁的心灵之光》,康志杰著《信——立身处世的支撑点》等。在此,对所引用资料的相关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8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荆惠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6492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