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逍遥达观--仙与人生理想/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的道教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目录

引 言——人的理想的多元性和道教的终极关怀/1

一、人生是一条路/1

二、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撑/2

三、失去精神支撑的畸形人/6

四、道教对于人生的重视/7

五、道教的“神仙”/15

六、道教”神仙”和“道”/17

七、道教神仙和人/22

八、神仙和人生理想研究的意义/23

上篇 像神仙那样生活……

第一章 国泰民安 天下太平——道教的社会理想/29

一、太平社会理想的提出/29

二、太平社会理想的内容和依据/32

三、神仙世界是平等的世界/35

四、对于不平等社会的批判/36

五、处理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方法/39

六,解决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手段/44

第二章 天人合一,风调雨顺——道教的环境理想/47

一、环境理想的重要意义/47

二、“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49

三、”三才”和”三盗”/52

四、道教对理想环境的憧憬/53

五、道教戒律中对于理想环境的守护/54

六、道教科仪中对理想环境的企盼/58

七、洞天福地——道教的人间仙境/59

第三章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道教的人际理想/65

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65

二、道教对神仙之间关系的描述/67

三、“和合”是道教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72

四、道教戒律中对于理想人际关系的守护/76

五、破坏人际关系的祸首是人欲/78

六、用”和平”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的争端/80

第四章 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道教的家庭理想/83

一、从《我想有个家》想到的/83

二、出家和人世/85

三、道教家庭理想的主要内容/89

四、道教对妇女以及性生活的重视/95

五、出家道士以宫观为家/98

第五章 济世扶贫,积德行善——道教的伦理理想/101

一、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起/101

二、最高的善是“水”/107

三、道教的“善”是济世利他的/112

四、善恶和报应/116

第六章 我命在我,克勤克俭——道教的事业理想/121

一、因人而异的事业观/121

二、道教的事业理想的内容/125

三、掌握事业发展的机遇/128

四、相信自己,奋斗不已/133

第七章 仙风道骨,克己度人——道教的人格理想/137

一、万物之灵要求完美人格/137

二、忠孝立本/140

三、克己爱人/144

四、清心寡欲/146

五、勤奋不已/150

下篇 我欲乘风归去……

第八章 重生恶死,颐养天年——道教的长生理想/155

一、中国人的长生追求/155

二、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的嬗变/161

二、长生成仙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170

第九章 直面吉凶。返朴归真——道教的凶事理想/173

一、祸福相依和直面吉凶/173

二、死亡是人生的大凶/176

三、灵魂和鬼/178

四、生死齐一/181

五、返朴归真/184

第十章 玉阶金阙,比翼天地——道教的天界理想/189

一、神仙的三大特征/189

二、奇妙的神仙世界/195

三、和谐的神仙关系/200

四、洞天福地是神仙世界和人间的连接点/205

结束语——适应社会发展,建设人间天堂/211

一、道教的人生理想就是人生之“道”/211

二、道教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密相连/214

三、社会的理想是发展的/215

四、道教在适应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理想/216

试读章节

正是由于人的多元性质,决定了在同一时代的人的不同的理想,也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例子,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在是举不胜举的。

记得,过去有一幅年画,画面上是一个披着羊皮袄的白发白须老人,手拄着挂有羊毛球的旌节,在大雪茫茫之中,放牧着一群白羊,远处还画有一个供人居住的蒙古包。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画面上画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在西汉的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十九年里,苏武被迁移到北海(现在的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附近)边上放牧羊群。就苏武个人而言,能够说不艰苦吗?当然不能。因为天寒地冻,忍饥挨饿,当然异常艰苦。就苏武个人的经历而言,能够说没有遗憾吗?也不能。因为正是苏武他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他却将岁月交给了寂寞、孤独、凄凉和煎熬。但是,苏武他怕苦吗?后悔吗?都没有。十九年中,他拒绝了匈奴高官厚禄的诱降,没有为个人的荣华富贵苟且偷生,牺牲自己为大汉王朝争取到了稳定发展的时间,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国家之一。苏武成为后世千古传颂的人物,就是因为他在艰难的岁月中有着精神支撑。这个精神支撑就是他作为大汉使臣的使命感,对于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他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的崇高理想。

从苏武牧羊的故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当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军歌《说句心里话》。这首歌的歌词,因为通俗易懂、情真意切,所以许多并没有当过兵的人都能够背诵下来。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梦中的她。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傻。我懂得从军的路上风吹雨打。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情。人间的烟火把我养大。话虽这样说,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P4-5

序言

道教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渐渐地升温,到了世纪之末,在某种程度上竞成显学,进入21世纪,则无论是研究的人才、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茂。这套《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问世的。

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一)

所谓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又不限于时间概念。确切地说,现代指的是一个历史时代,这一时代,有其特定的内容,或日特定的质。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百折千回,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比较自觉地将建设的目标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要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目标。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却遭到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将在21世纪中叶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提出来,而且很快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那时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加速期。短短的二十余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现代”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郁。现代化的过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人们观念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眼界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价值观念的多元,民主意识的提高,都是以往没有过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想像过的。

所谓现代视野,即是站在现代立场,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道教,探索道教。

现代视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一切都没有区别地观察和理解外界的思维模式。恰恰相反,现代的人们正好没有这样一个模式,也没有人支持弄出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它促进了人的解放,独立的个人成为社会的公民,享有法律、财产、思想、言论等等的自由和权利。由此也养成了个人独立思考,对问题独立作出判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此一来,想要建立一个全社会所有成员至少是绝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所说的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道教,将之纳入现代视野,绝对不是想去制造一种限定的思维框架,将研究的对象按这种框架切块、分类、综合,再加评价。完全不是这样。

所谓现代视野,在我们看来,只是现代人的观察世界的开阔眼界。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开放的,它是富有包容性的,它又是流动变异的。

开放意味着前进,意味着面向整个世界。以这种眼光看道教,自然而然地会将它放到全人类的大背景下分析、评价。

包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现象,都会采取兼包并蓄的态度,承认其存在的权力。对于道教的探讨,不会以某一观点为独尊,也不会强制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在信与不信、灵与不灵等问题上纠缠,而会更加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流动变异,就是现代人的经验世界和意识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滞在某一点上。现代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现今西方世界和中国人谈论现代、后现代时,都会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现代人,视野中呈现的是一片永恒变化着的图景。而被收入这样一个视野的道教,其存在,其价值,都会随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不会凝固于某一点,也不会以某种权威的结论为绝对的定论。

这是我们对现代视野的理解,也是组织这套丛书的基本心态。

(二)

既然谈到现代的眼光,进一步,我们要谈一下作为研究对象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如果从东汉时正式形成教团算起,已经有接近二千年的时间,如果从她的前身方仙道算起,时间就更长。这一古老的宗教,穿越时空,经历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仍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舞台上屹立着。进入19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她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也仍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象征意义。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丛书的编辑,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现代价值,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的资材。

(三)

我们这套丛书,由上海城隍庙组织编写,联系出版,而请了众多的道教内外学者撰稿。从当代道教自身而言,编辑出版道教研究的成果,也是加速促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道教界在久经摧残之后才复苏不久,仅靠自身力量,要想实施,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弥补这一缺憾,较为可行而较易见成效的方式之一,是道教界与教外学者的结合,大家本着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奥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走到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这套丛书的组织编写,就贯彻了这样一种想法。它们的作者,既有道教界本身的学者,也有教外的专家,而且更多的还是教外的人士。它是道教界与学术界合作的产物,也是道教界与当代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结晶。尊重知识、重视吸引知识分子,以及与历代的知识精英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道教的传统。

本丛书并非狭义的弘道之书,而是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之作。在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前提下,各位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阐释自由。这也符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现代视野的特征。

邀请参与本丛书编写的,有诸多的道教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学术圈中,各有自己擅长之处。不过,本丛书的编写,是想将有关道教的知识介绍与专业的分析结合起来,即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我们没有要求作者在深化学术方面放马驰骋,而是请他们将获得的学术成果以尽可能通俗的形式表达。至于表达得如何,则要请读者们来评论。

最后,我们还得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总编张晓敏先生,副社长王岳先生,哲社、宗教文化编辑室主任于鹏彬先生、陆海龙先生,以及诸位责任编辑。因为他们的学术眼光,本丛书才得以纳入出版计划,也靠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丛书的问世成为现实。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逍遥达观--仙与人生理想/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耀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9498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