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儿时民国/温故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什么?谁来写历史?历史,其实就是发生在无数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身上的故事的集合。本书作者的童年,说平凡,和当时大多数因抗战而流亡的家庭的孩子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说不平凡,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安定的色彩,可能因为战火丧命。他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一个童年!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自1935年出生至1949年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民国日常生活的感性记忆。作者的父母曾分别供职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家庭一直在随着民国政府的迁移而流动,举凡首都市民的日常忧乐,民国公职人员的处身境况,乃至陪都重庆的市井生活,作者都有感性而细致的记述。

目录

一 从南京到昆明

生在南京,只记着一句摇篮曲

听妈妈说在南京的情形

滇越铁路上的“火腿蛋炒饭”

昆明大宅院里来了个“小胖胖”

大宅院里的“国共两党”

蓝苹(后来叫江青)来访

外曾祖父熊廷权的故事

二 重庆一北碚

嘉陵江畔的瞰江饭店

北碚磴子坎农家

流亡中的异姓大家庭

快乐的周末旅行

妈妈的大照相簿和我的小照相簿

背起书包上学堂

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妹妹

看“厉家班”,迷上了大花脸

爸爸升了科长,却辞职不干了

爸爸的身世

三 又回昆明

外公的车家壁花园山庄

外公一家

那一年好像活在童话里

个性鲜明的舅舅

快乐的“被盗事件”

住倮倮村

美国电影

昆明平政街

南箐小学住读

告别昆明

四 重庆一黄桷垭

再到重庆

南岸黄桷垭

杨家花园附一号

胡家三代团聚大后方

精华荟萃的战时“小江南”

黄桷垭时期爸爸和大叔叔

南山小学。

我成了“小打手”?

南山上的抗战气氛

山镇家居

过江进城玩

在抗战后方的异乡婚嫁盛事

山上过得很快乐

“记得当时年纪小”

山里生了病怎幺办?

“国军”来扰

妈妈的“咪叔”,年轻的新六军连长

冯叔叔

广益中学附小

童子军

与雷震的儿子打伙集邮

还记得的其他几位同学

抗战胜利

分批回上海

难忘的“大甩卖”

三十八年后的凭吊

五 回乡路上

草搭棚舱的拖驳

船上种种

“老龟”(轮机长)遭辱

过三峡

新滩搁浅l

宜昌和沙市

在汉口过年

换上大达轮航行大江

六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东熙华德路余庆里八十五号

拿“储备票”兜小菜场

“出有车”阶级

“光复”之初的上海印象

“少奶奶”持家

在上海家里怎么玩

听“无线电”.

“无线电”里的广告

“娘舅”的收藏

“干妈”吕亦陶和“干爹”冯友真

塘山路小学

学校里的小小风波

和“阿德哥”打架

几个要好的朋友

朦胧暗恋和“英雄美人”梦

再忆看电影

隔壁小朋友张之范之死

忧国

春游和大叔叔的商界应酬

上海的热天

后来当了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

祖父七十大寿

小“五妹”之死

抗战时期相处过的故旧来访

少年时期父母的家教

迷上了京戏

七 清心中学

申江之滨的教会中学

同寝室的几个人

小白脸“爱尔翘”

新学期白相城隍庙

帮忙护理妈妈和带领弟弟

“小开”级任老师陈拱龢

清心中学的另外几位老师

凶神恶煞支教官

周末和爸爸去逸园(跑狗场)看足球

没有与耶稣教结缘,却酷爱唱诗班的赞美诗

八 旧上海谢幕,少年时代结束

抗战接内战

婶婶惊呼“热昏!”只缘物价飞涨

上海滩勿太平,照旧不夜城

金圆券和蒋经国“打虎”l

从东北溃逃的新六军军官在我家里

留下一箱子军装

参观重庆号巡洋舰

“逃难”遇难

“和谈”期间透过来一些“那边”的消息

我们没有走

炮声中的安宁日子

过了一个静悄悄的晚上,迎来“解放区的天”

试读章节

         小“五妹”之死

我的小妹妹在大家庭这一代女孩中排行第五,因此大家都叫她五妹或。“小五”。可叹的是还没有来得及给她取个名字,小五就匆匆离开我们了。

生在重庆,时还在襁褓里她就患了一场肺炎,险些送命,是那位姓周的女医生把她救活了。来到上海大约一年她渐渐懂事了,俨然一个小精灵。她和田田的个性差别很大,田田小时候有点傻乎乎的,没有心思。刚从昆明到重庆的时候妈妈拆了自己的一件金绒旗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小丝棉袍。她穿到身上很是得意,挺着小肚子走到这个跟前、那个跟前去炫耀,小嘴里还不断嘟哝着“年(她还咬不请“棉”字)袍子,年袍子”,憨态可掬。因为她憨,我和仲威常喜欢逗她玩。小五刚会说话大概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就有点能说会道,反应很灵光。我还说将来大了可能田田的毛线衣还得叫小五来替她织:当然后来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我离开家以后,田田成了爸爸妈妈身边最大的孩子,再由于那时家境变化等种种原因,田田从十几岁起就帮着妈妈做了不少事。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以后,逐渐地里里外外一把手,一生在操劳忙碌中过日子。那就不仅是会织毛线衣,裁缝活也会了不少。但归根结底她做人还是“憨”,耿直有过而丝毫不善机巧,脾气还执拗,做了一辈子吃力不讨好的“老黄牛”。

至于小五,更不可能替她姐姐织毛线衣了。1947年冬天大概只有两岁多的时候,她又患上了肺炎,高烧不止,只好住院。我记得上海当时最好最贵的一家医院在很远的西区,叫宏仁医院(好像是解放后的第六医院)。大概先在那里住了几天,没有见好,也许因为开支太大,时间长了支付不起,转到也是在西区的“中西疗养院”。转到那里以后,我还去过一次,我想那是因为看到希望可能不大了,妈妈特意让我再去看看小妹妹。那是很漂亮的一家医院,小五睡在小床上,脸上紫红,已经不会睁眼说话了。大约只过了一两天,我中午从学校回来,看见妈妈和婶婶都在家里的“天桥”上,坐在一张桌子边缝小棉袄、小棉裤。我问妈妈这是做什么,妈妈咬着嘴唇红着眼睛说不出话。

婶婶轻轻地告诉我:“小五走了!”

我走进房间里面大哭起来。她走得那么早,甚至还从来没有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家门去玩过。她在世时我记得我经常为她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冲克宁奶粉。奶粉在杯子里冲了水以后,用一个带把的多孔圆盘上上下下不断搅动,使得里面看不到一点疙瘩为止。我有耐心,所以这件事常常是我来做。

那些日子,妈妈非常伤心。有一天我和田田不知为了什么吵闹起来,妈妈哽咽着说:“现在就剩下你们两个了,还要这样?”

我听了很难过,从那时起我变得懂事了一些。

序言

                序

                         林达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回忆录了,读了还是很喜欢。

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伯威写给自己、流传在很少朋友之间的一份私人回忆。写的时候,他并不曾想要付诸出版。我猜想,使他心中隐隐冲动,忍不住拿起笔来的,是他已到了怀旧的年龄。

人人都会怀旧,伯威有些特别。我很惊讶他的天赋。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从懵懵懂懂的幼童开始,就有的敏感、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和那种好琢磨的劲头。

我一开始看伯威写的回忆,是出于好奇——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家族回忆,里面提到,她的一个美丽姑姑闺居云南深宅大院,却被一个上海来的“小白脸”“拐跑了”。而伯威,就是这段浪漫史的硕果。读伯威的文字,能读出他的得天独厚,’读出这段浪漫姻缘的绵绵延延。他的文字平和得体,正是越过了革命年代之后,父母的家庭教养,又从很深的地方,自然而然在走出来。伯威遗传了父母的幽默,照他的说法,他对好笑的事情总是记得特别牢。因此,曲折的人生经历,没有消磨掉他的天赋,却丰富了他的体验,在成熟的年龄,能够散淡超然,从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回顾历史和人生。这使得伯威的回忆录很好看。

真的看下去,牵动我的就不再是传奇故事的线索,而是伯威以他记录描绘的功力,为我们展开的洋洋洒洒的历史与社会生活场景。

伯威1955年出生在日军攻陷前的南京。伯威经历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内战时期,1949年政权更替,仅仅是我们出生十几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因而无缘亲历亲见,而只能从书本去了解。我们读的,常常是现代戏剧的“大舞台”,那些重要的人物在上上下下,强烈的聚光灯,虚化逼退周围的一切。被省略的,恰是最丰富的社会生活。伯威的鲜活回忆,是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少年人,叙述他的所见所闻,不论是三教九流,还是社会百态,都描绘得活龙活现。看上去是零散的,可又被社会大势的走向聚合牵动,融合在一起。

伯威和我哥哥年龄相近,他的父母也和我的父母同代。抗战期间,都在万般曲折之后,来到陪都重庆。抗战胜利后,又都急迫迫地回到上海。尽管他们的行业、处境不同,可是都背井离乡,都要跑警报避炸弹,都经历一样漫长的被迫颠簸和不安定的避难煎熬。我曾经零零星星地听过他们的故事,可是,往事就像一捧珍珠,被他们在匆忙前行的路途中撒落。我们长大之后,父母兄长的生活,都像是跋涉在干涸的溪流河床,人的精神气都被渐渐耗光。他们疲于应付眼前,再也没有心情去寻找失落的过去,串起那条珠链。回头寻找,甚至是危险的。他们偶尔从箱笼深处拾出往事,我们见到的,只是业已黯淡的珍珠,幽幽地一闪而已。

可是,难得伯威的回忆,是完全新鲜的感觉,就像在讲述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惊人的记忆力固然是一个原因,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他经久不衰的兴致勃勃,活像今天还是那个对万事好奇的美少年。许是对往事的回忆,在牵出他的热情。我相信,在他说到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时候,那个早年的家、还年轻着的亲友们又在面前活跃起来,早年的街景和街坊邻居们又生生出现在自己眼前。

伯威在回忆中,自己也年轻起来。令他年轻的还有他对一个时代的感情。整整几代人,他们曾经正正常常、踏踏实实生活过,他们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有的幸运,有的走麦城,可是,他们的家庭、邻里、街坊、社区、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下。不论亲聚疏散,悲欢离合,那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间之悲喜剧。可是这几代人,他们的生活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转变,人际关系,忽而变成人与政治力量的关系。你的面前似乎还是人,可是他们是代表一种力量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面前,个人被挤压甚至踩扁了。人带上符号,符号决定你的价值。就像那个时候的钱,必须跟着票证,没有票证,钱就不再是钱。人们在水中沉浮,在没顶之前,伸手出来,打捞抢夺那个标志着“革命”的符号。没有它,你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可能背你而去,更不要说乡里乡亲。

伯威仔细地描绘了这个转变。他自己、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就是社会的一个样本。我奇怪地发现,在那个转变后的时代,一个丰富的社会背景,从伯威的视野里消失了。那温情的七姑八姨,那风流倜傥的叔伯子侄,都进入一个改造的模子,出来之后,一个个灰头土脸、屏声敛气。原先敏感的他,目光也凝聚起来,舞台上的背景在开始远离、模糊,政治性的冲突成为聚焦的中心。

这种转换是具体的。伯威的回忆从童谣而起,他记下唱过听过的歌谣,从孩童时期到青春时代。从这些民间的歌谣,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变化。几时的歌谣,歌词是稚嫩的,却因触动了人所共有的那点温情,诗意和文学意味便自在其中。此后的歌谣是成人的,却因为它的单纯政治宣传性,b“文”无缘。也就是说,伯威生活的歌谣世界中,从文明的意义上来说,人随着社会在急速退化。这样的“文明测定法”,也应验在伯威记录的生活细微末节中。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在转向外观日益刺激艳红,而内心却逐渐贫乏苍白。

我们生来就在这样的红色时代,以为那内在的苍白便是天经地义的“朴素阶级感情”。直到社会再次转换,我们这代人跟着吃力迷茫地“转型”。而伯威那一代人是不一样的。他们一点就通。因为经历过从人到猿的时代变化,他们还留存着对“人”的记忆。回想我们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彻底为猿,岂不是靠着伯威这样的兄长、还有父辈,在他们的回忆中,潜移默化向我们输送了一些什么。伯威从噩梦中醒来,重新历经了一次“从猿到人”的复苏。只是,复苏的已经不是那个胸怀壮志的少年,他已经两鬓斑白,他温情世界里的亲人们,已经躅躅远去。

想到伯威肯写下这部回忆,我觉得真是一个幸运。人们因此得到一部真实生动的历史记录。而亲人们的音容笑貌留下来,自己把心又稳稳地放回原处,对伯威,对其亲人的在天之灵,都是一个永恒的安慰。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开始看伯威写的回忆,是出于好奇——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家族回忆,里面提到,她的一个美丽姑姑闺居云南深宅大院,却被一个上海来的“小白脸”“拐跑了”。而伯威,就是这段浪漫史的硕果。读伯威的文字,能读出他的得天独厚,读出这段浪漫姻缘的绵绵延延。他的文字平和得体,正是越过了革命年代之后,父母的家庭教养,又从很深的地方,自然而然在走出来。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儿时民国/温故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伯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8922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