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古陶瓷深受世人青睐,国内外倾其毕生精力搜集、珍藏、探索和潜心研究者不乏其人。本书以汝窑的传世品为线索,介绍了其发现与发掘、窑炉作坊等特征,以及胎釉、造型等鉴定方法和器物特点,并就明代、清代和现代仿品也作了专门介绍,为收藏界鉴定汝窑必备书目之一。
| 图书 | 汝窑瓷鉴定与鉴赏(精)/名窑名瓷名家鉴赏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古陶瓷深受世人青睐,国内外倾其毕生精力搜集、珍藏、探索和潜心研究者不乏其人。本书以汝窑的传世品为线索,介绍了其发现与发掘、窑炉作坊等特征,以及胎釉、造型等鉴定方法和器物特点,并就明代、清代和现代仿品也作了专门介绍,为收藏界鉴定汝窑必备书目之一。 内容推荐 江西美术出版社从需求和可能出发,策划出版《名窑名瓷名家鉴赏》丛书,以各窑系、窑口古瓷的鉴赏命题,约请各方专家著述,这对于系统介绍唐宋以来各名窑名瓷详情、弘扬传统文化,实为可贵。每部书稿资料翔实,论述周详,剖析精微,相形于时下众多泛泛而论的鉴赏之作,实为述而有纲、言而有物。垂注于古陶瓷的鉴赏者如能从一个窑系、窑口的研究出发,触类旁通,这也是古陶瓷鉴赏的一条门径。 目录 一 汝窑及其传世品 (一)文献记载的汝窑 (二)汝窑的传世品 (三)汝窑的性质及其争论 二 汝窑的发现与发掘 (一)汝窑的寻访历程 (二)窑场环境及规模 (三)汝窑发掘的主要收获 三 汝窑的窑炉和作坊 (一)汝窑的窑炉结构 (二)汝窑的作坊布局 (三)烧造工艺及其技术 四 汝窑的鉴定基础 (一)汝窑瓷器的胎釉特征 (二)汝窑瓷器的造型特点 (三)汝窑瓷器的鉴定方法 五 汝窑的后仿 (一)汝窑与明代仿品 (二)汝窑与清代仿品 (三)汝窑的现代仿烧 六 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区别 (一)张公巷窑的发现 (二)张公巷窑的产品特征 (三)两者的主要区别 七 汝窑与老虎洞窑的异同 (一)两窑的共同点 (二)两窑的不同点 (三)两窑差异的原因 八 汝窑典型器物鉴赏 (一)窑址出土品的鉴赏 (二)汝窑传世品的鉴赏 九 彩色图版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汝窑瓷鉴定与鉴赏(精)/名窑名瓷名家鉴赏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孙新民//郭木森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0781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03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5-11-01 |
| 首版时间 | 2005-11-01 |
| 印刷时间 | 2005-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78.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西 |
| 长 | 212 |
| 宽 | 146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