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云之路/叶永烈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曾作出这样的评价:陈云同志的一生同党和国家的历史息息相关。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陈云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用真诚的视角去探寻陈云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内心深处,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去描写他们作为普通人身上的东西,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内容推荐

陈云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本书描写了陈云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政治生涯,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这部著作奉献给广大读者,借以表达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让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陈云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境界。

目录

第一章 陈云之初

陈云故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3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5

商务印书馆成了陈云“红色的起点”/8

领导商务印书馆罢工/13

返回故乡组织农民革命军/16

第二章 进入中央

进入中央,工人出身使陈云“沾光”/21

在六届四中全会面临尖锐斗争/24

二十六岁当选中共中央委员/26

危急之际受命负责中共特科/29

向忠发叛变供出了陈云/32

在“一个深晚”会见了鲁迅/35

第三章 进入红区

在去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上遇险/41

在瑞金进入中共领导核心/45

刘英回忆长征中的陈云/49

陈云假托军医之口述长征/52

陈云手稿弄清遵义会议之谜_/57

第四章 四处奔波

毛泽东委陈云以重任/65

化装成商人从四川来到上海/67

在上海重逢潘汉年/69

在莫斯科取得斯大林的支持/72

从新疆飞回延安/75

第五章 延安岁月

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81

做干部工作要“不怕麻烦”/84

批评了“大明星”蓝苹/88

大量读书,不断写作/93

从学哲学中总结出十五个字/95

当上红色“掌柜”/99

成为中共“第六号人物”/102

三封偶然发现的信/104

于若木的身世/111

第六章 转战东北

以“中将”身份出现在沈阳/125

深夜风雪长白山/130

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137

树立接收城市的“样板”/140

第七章 经济专家

告诫表弟不可摆“架子”/145

出任副总理主管财经/148

陈云肩挑一担“炸药”/152

要求部下“一毛不拔”/156

再访莫斯科/159

把粮食纳入“统购统销”轨道/161

“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165

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168

第八章 稳健踏实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175

“反反冒进”主要针对陈云/178

离右派“五十米远”/180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183

“全民大炼钢铁”/186

毛泽东终于“压缩空气”/188

陈云“坚持真理很勇敢”/190

算钢铁细账/193

第九章 “调整大师”

陈云生病/199

毛泽东“国乱思良将”/20l

毛泽东期望陈云收拾残局/203

“调整大师”说话了/207

第十章 遭到冷遇

再度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213

上上下下出现“陈云热”/216

“左”派们攻击陈云/218

支持“包产到户”/219

不能不当面向毛泽东谏言/222

再遭冷遇/225

第十一章 “文革”蒙尘

在冷遇中长期“养病”/229

“战备疏散”到江西/232

来了一位名叫“陈元方”的首长/234

“老表”马骏和陈云的友谊/237

“客人”初次到厂非常随和/240

陈云有着惊人的记忆力/242

省“革委会”头头“避见”陈云/245

陈云终于结束“下放”/248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252

第十二章 走出沉默

秘密会见叶剑英商议粉碎“四人帮”/257

陈云坚决支持邓小平复出/260

扔出五颗“重磅炸弹”/266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272

重新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275

第十三章 德高望重

出任中纪委第一书记/279

“我要有自知之明”/283

“摸着石头过河”/287

为棘手的宝钢问题拍板/290

“鸟”和“笼子”/293

正确评价毛泽东/298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300

清理“三种人”/304

第十四章 最后年月

退居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3ll

在杭州和上海过着离休生活/315

夫人于若木成了营养学家/318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32l

《南华早报》的提问引起陈云注意/324

最后一次荧屏亮相/329

“天地同悲悼国殇”/333

试读章节

届四中全会面临尖锐斗争

陈云刚一进入中国共产党高层,便卷入了极为尖锐的斗争之由……

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个月,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八号,秘密举行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云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是一次非常短暂的会议,只开了一天,却又是一次错综复杂、斗争极为尖锐的会议。会议的“主角”是罗章龙。笔者曾于一九八九年九月和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在北京两度采访了年近九旬的罗章龙(罗章龙已于一九九五年二月三日去世)。

在早年,罗章龙跟毛泽东有着颇深的友情:早在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二岁的毛泽东在长沙司马里第一中学贴出“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繁体字共二十八画),第一个前往应征的,名日“纵宇一郎”。这“纵宇一郎”便是罗章龙。

他说他小毛泽东三岁——生于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日,湖南浏阳人。在一九二。年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创建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

不过,后来他和毛泽东分道扬镳了。

一九七一年夏,毛泽东在巡视大江南北时谈及:

“我们这个党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的路线斗争有十次。”

毛泽东历数这十次路线斗争,数到了罗章龙。

毛泽东说:

“开头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接着是瞿秋白犯路线错误。” “一九二八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李立三神气起来了。从一九三O年六月到九月,他搞了三个多月的立三路线。”

“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一年,罗章龙右派,另立中央,搞分裂,也没有成功。”

这样,毛泽东把罗章龙列为党内斗争的第四个“机会主义头子”。

罗章龙很风趣地告诉笔者,他对毛泽东的话作了别出心裁的“注释”:

“陈独秀有个‘独’字,成了第一个‘机会主义头子’;瞿秋白的‘瞿’字,有双目,也就成了第二个‘机会主义头子’;李立三有个‘三’字,成了第三个‘机会主义头子’;至于我,姓‘罗’,头上顶着个‘四’字,成了第四个‘机会主义头子’……”

说笑归说笑。当罗章龙说及他那次党内斗争,变得严肃起来。平日,他很少涉及这一敏感话题——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李立三下台。虽然当时名义上的领袖是向忠发,但是向忠发不论组织能力,还是理论水平,都够不上作为党的领袖。只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片面强调工人成分,才使向忠发成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李立三的下台,引发了领导权的一场新的争夺战——王明要夺权,罗章龙也想成为领袖。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便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展开了。P24-25

序言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陈云同志不幸病逝。

诚如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讣告所指出: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各族人民彻底解放、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对于陈云同志,我很早就注意他。因为他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理所当然应该把他的人生道路写成书,告诉广大读者。

我注意到,在中国第二代中央领导人中,陈云同志的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邓小平,但是关于陈云生平的书,一本也没有。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报刊。他的身世,当时除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登载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之撰写的一千多字的小传,鲜为人知。

起初,我不明白内中的原因。我在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之后,方知原委。

他们告诉我两件事:

一是在大型摄影画册《邓小平》出版之后,有关部门编了一本摄影画册《陈云》。理所当然,这样的书,在出版之前,应该送陈云过目。陈云收到书稿之后,不置可否,压在那里,既不点头,也不退还书稿。这样,这本《陈云》摄影画册就在陈云那里压了多年。

二是一家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写的是陈云在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然后从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电视台知道陈云的“脾气”,拍好后不送陈云过目。这部电视剧播出了几集之后,被陈云知道了。陈云马上要求电视台:“停播!”这样,那部电视剧也就没有播下去。

陈云的老秘书告诉我:“首长很注意报纸、电视、出版物,不愿意宣传他个人。所以,谁要是写了关于他的书,必须送他过目,而他一定会压在那里……”

秘书所说的“首长”,便是指陈云。他们习惯于这样称呼陈云。

后来,笔者在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来到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证实了陈云老秘书所说的事完全属实。

于若木说,陈云确实是这样的脾气。

她也举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为例。那是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写的剧本,由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位干部在工作中了解,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然后前往苏联。陈云出川的过程,富有戏剧性。有一位曾经担任四川天全县灵关殿小学校长的席懋昭,在当时受组织之托,护送陈云出川。于是,那位干部根据这位校长的回忆材料,写成电视剧本《陈云出川》。此剧本经秘书和陈云家属商量,同意拍摄,未曾报陈云同意。

《陈云出川》拍好后,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陈云晚年由于患白内障及青光眼,视力很差,不看电视,只听新闻广播——他每天一早一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事,总叫人把广播录下来,有空时补听。陈云不看电视,本来不会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向陈云透露。不料,一位新来的护士却不知道要对陈云“保密”。她跟陈云说起,昨日在电视里看到《陈云出川》,很精彩!

陈云一听,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

当他知道拍了这么一部电视连续威之后,当即nq秘书来,了解情况。他要秘书把剧本拿来给他看。看罢,他以为不能放这样一部片子。他写信给江泽民总书记,要求停播这部电视片……

陈云不愿意宣传自己。他很谦逊。早在一九四五年五月,陈云便在中共七大上这么说:

“假如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文选》第一卷,二九三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陈云还写过这样的条幅: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牟信之等:《陈云同志最后的321天》,《人民日报》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一九八二年,在出版《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时,陈云特别嘱咐编者,在后记中要加上这么一段话:

他在财政经济委员会主持工作期间,几乎所有的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除了他作了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外。都是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在具体工作中,薄一波同志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或者是经过党中央批准的。他强调指出,同志们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决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三二八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正因为陈云非常谦逊,所以关于陈云的报道、回忆文章,在他生前几乎极少见诸报刊。

于若木说,一位老同志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一篇回忆文章,送到陈云那里审看。陈云看后,虽然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却把文章中关于他的内容全部删去了。

于若木又谈起,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对陈云的书法作品很有兴趣,收集了陈云每年写的条幅,想出版陈云墨迹选。可是,未得陈云同意,一直不敢贸然出版。

关于《陈云》画册,于若木告诉我,被陈云压了七八年,直至一九九四年陈云病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同志再三劝陈云“点头”,以便在陈云诞辰九十周年时出版。他们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陈云还是一个劲儿地“拖”。后来,他勉强“点头”。可是,等画册出版时,他已经离世了。

于若木还说及,陈云是上海青浦练塘人。练塘镇政府要修葺他的旧居,他不同意。后来,当地政府在他的旧居旁修建了青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要收集他用过的物品作为展品,他很坚决地说:“不能给!”

我深知,陈云健在的话,是无法出版关于陈云生平的书的;我的写作任务又很多。正因为这样,我只是作了写作准备,没有开笔写书。

在陈云去世后,我这才着手《陈云之路》的写作。

花了五个来月的时间,我终于写成这本《陈云之路》。

在全书之前,为了使读者诸君对于本书的传主——陈云在中共历史中的地位有一概括性的了解,我以为,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最为清楚、准确。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六日,邓小平对几位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题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谈话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三。九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这就是说,陈云是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个核心成员。

邓小平接着又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三0九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地位”,其实也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

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仅次于邓小平的老一辈革命家。

在一九三0年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二十五岁的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此后,在一九三一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在一九三四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这时,陈云不过二十九岁。

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不过五年时间,陈云从中共江苏省委农委书记,擢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奠定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此后,陈云的党内最高职务是在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一九七八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再度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陈云办事向来稳健。

陈云的座右铭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比较、反复。”

这十五个字,是陈云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笔者第一次接触陈云,是在一九七八年。当时,笔者在采写二十万字的《高士其传》。高士其是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笔者听高士其说,陈云在延安时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 。为了慎重起见,笔者希望能够得到陈云的证实。于是,笔者前往北京三里河中国科学院,拜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在办公室里很热情地接待笔者。她谈了自己对高士其的印象之后,对于“红色科学家”之称表示无法肯定,要回家问一下陈云……

两天后,笔者给于若木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已经问过陈云,他记不清楚是不是说过那样的话……

这是陈云给笔者的最初直接印象。

在笔者一九九五年再访于若木时,她又提起高士其。她说,陈云是很关心高士其的。在延安时,陈云去看望过病中的高士其,而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到国民党统治区重庆为高士其买药。那时,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很关心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

这本《陈云之路》很粗浅,期待着广大读者和中共党史专家们的指正。我将继续进行采访,加以补充,以求以后能够写出更为充实的《陈云之路》。

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在陈云同志延辰lOO周年之际,推出新版《陈云之路》。

叶永烈二00五年五月十八日于天津全国书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云之路/叶永烈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永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3829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8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