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针灸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按照医事传略、学术继承与发展、临床经验与体会三个部分论述,全面地展现了各位专家的学术经验和医疗科研成果。本书可供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师生、针灸推拿科研和临床专业人员参考。
图书 | 名医针刺经验用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针灸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按照医事传略、学术继承与发展、临床经验与体会三个部分论述,全面地展现了各位专家的学术经验和医疗科研成果。本书可供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师生、针灸推拿科研和临床专业人员参考。 序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发源于遥远的石器时代。推拿学的历史也很悠久,秦汉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至隋唐两代推拿颇受重视,并作为唐太医署中四大科之一而独立存在。数千年来针灸推拿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得到不断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江苏省为针灸之乡,而南京中医药大学为针灸学术的继承与弘扬、为针灸推拿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乃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创业之初,在承淡安校长和由昆副校长的领导下,针灸学科汇聚了一批业务骨干,他们不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以后的几十年,针灸推拿学科机构几经调整,人事多次变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老专家的带领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医疗、科学实验,还是在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以及外事教学等诸多方面成就显赫,被国内外所推崇。与此同时,在老专家传帮带及长期学术思想的熏陶下,针灸推拿学科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学临床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已相继谢世,而今健在的老专家也年事已高。他们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教学、医疗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值此迎接南京中医药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将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卓著业绩荟萃整理成书,对继承发展针灸推拿学术,提高针灸推拿学科的群体学术水平,推动针灸推拿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编纂,或专家亲自撰写,或由弟子执笔,经专家亲自审阅,或由编者根据有关资料加以整理,经副主编统稿,最后由执行主编负责汇总编辑而成。书中按医事传略、学术继承与发展、临床经验与体会三个部分论述,以翔实可靠的资料,介绍各专家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医疗、科研的经验。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师生、针灸推拿科研和临床专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由于资料、编著时间和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书中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名医针刺经验用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恒泽//赵京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235065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88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8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7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