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考察当代以色列文学的著述,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清晰地展现了过去五十余年以色列文学的发展概况,且突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重点作家和重要作品。在此基础上,跳出纯文学研究的窠臼,抓住对当代犹太世界产生巨大冲击与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如大屠杀、阿以关系、宗教传统与当代社会、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锋等,探讨文学所表现的民族文化精髓与举世瞩目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而把握当代以色列文学的独特性及其本质特征。
图书 | 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考察当代以色列文学的著述,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清晰地展现了过去五十余年以色列文学的发展概况,且突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重点作家和重要作品。在此基础上,跳出纯文学研究的窠臼,抓住对当代犹太世界产生巨大冲击与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如大屠杀、阿以关系、宗教传统与当代社会、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锋等,探讨文学所表现的民族文化精髓与举世瞩目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而把握当代以色列文学的独特性及其本质特征。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考察当代以色列文学的著述,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清晰地展现了过去五十余年以色列文学的发展概况,且突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重点作家和重要作品。 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本土作家”与四五十年代的文学 一 撒迈赫·伊兹哈尔 二 摩西·沙米尔 三 其他小说作家和诗人 四 阿格农与移民作家和诗人 第二章 “新浪潮”作家与六七十年代文学 一 阿摩司·奥兹 二 亚伯拉罕·巴·约书亚 三 约书亚·凯纳兹 四 约拉姆·康尼尤克 五 雅可夫·沙伯泰 六 耶胡达·阿米亥 七 伊扎克·奥帕斯 八 阿玛利亚·卡哈娜-卡蒙和女性文学 第三章 年轻一代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文学 一 大卫·格罗斯曼 二 梅厄·沙莱夫 三 年轻一代女作家 第四章 双重文化的挑战 一 以色列的阿拉伯裔作家 二 母语为阿拉伯语的犹太作家 下 编 第五章 国家建设语境下的大屠杀文学 一 文学表达的艰难与局限 二 “艾赫曼审判”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三 大屠杀幸存者作家 四 本土以色列作家 五 第二代大屠杀作家 第六章 文学中的阿拉伯形象 一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同源关系及阿犹冲突的缘起 二 以色列建国前希伯来作家笔下的阿拉伯形象 三 1948年后希伯来作家笔下的阿拉伯意象 第七章 文学和宗教 一 宗教在当今以色列社会中的位置 二 传统宗教母题在当代希伯来文学中的体现 三 当代希伯来文学中的上帝形象 第八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 对民族身份和民族性格的重新塑造 二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下 三 对犹太复国主义理念的反驳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钟志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5772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382.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