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4日,新中国治淮拉开了帷幕。55年来,治淮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淮河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和能源基地。为纪念新中国第一代治淮领导者曾山同志,总结治淮经验,探索治淮规律,弘扬治淮精神,缅怀治淮先辈,在水利部的领导和流域四省的支持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纂了本书书,献给新中国治淮55周年。
| 图书 | 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纪念曾山治淮文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50年10月14日,新中国治淮拉开了帷幕。55年来,治淮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淮河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和能源基地。为纪念新中国第一代治淮领导者曾山同志,总结治淮经验,探索治淮规律,弘扬治淮精神,缅怀治淮先辈,在水利部的领导和流域四省的支持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纂了本书书,献给新中国治淮55周年。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治淮55周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曾山同志而作。该书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曾山同志组织领导治淮的辉煌业绩和精神风范。内容包括“照片与题词”、“纪念篇”、“文选篇”、“文献篇”,主要是曾山同志在组织领导治淮工作期间的照片、撰写的文章及有关文献资料和治淮工作的老领导、老一辈治淮工作者钱正英等撰写的纪念文章。 目录 序 纪念篇 治淮工作的好领导 ——回忆曾山同志 钱正英 待到山花烂漫时 ——纪念曾山同志百年诞辰 钱正英 沸腾的佛子岭 ——佛子岭水库建设的回忆 汪胡桢 开治淮大业创治水功勋 ——纪念淮委第一任主任曾山同志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永留正气在人间 ——缅怀曾山同志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文选篇 皖北灾情报告 曾 山 人民民主制度是治淮力量的源泉 曾 山 在治淮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的开幕词 曾 山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三十周年 曾 山 文献篇 关于安置灾民的通报 曾山同志到皖北后对水情报告与请示 对苏北区党委应督促全体军民严防运河堤岸溃决指示 对皖北灾民外移问题的处理意见 关于治淮问题的意见请示 附录一 关于治淮方针、工赈计划等问题复示 附录二 治淮会议综合报告 附录三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 淮河的决定 治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 关于治淮委员会成立经过并请颁发印信的请示 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治淮委员会工程部 治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 关于治淮方案的补充报告 治淮委员会关于第二年度治淮工作的报告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拓者--纪念曾山治淮文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汪斌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43318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33 |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6.1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1 |
| 宽 | 144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2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