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市报崛起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1995年元旦,《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它定位于市民生活报,主要学习“新型晚报”的做法,汇集了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及畅销期刊“众家之长”,出乎人们的意料,该报迅速成为一张畅销报并且取得超常规发展:第一年就赢利100万元,第二年广告收入3000万元,第三年广告收入9000万元、发行量突破50万份。

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都市报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都市和省会城市遍地开花,茁壮成长,纷纷成为当地报业竞争的佼佼者甚至领头羊。这些报纸以崭新的面貌和骄人的业绩,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都市报报业群体,在中国报界横空出世,蔚为壮观,被称为“都市报现象”。

想要一探究竟?那就跟着作者,开始一步步走近这些都市报吧!

目录

绪论

上篇都市报崛起的内因探析

第一章 接受美学及其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接受美学有关基本观点述评

第二节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

第二章 都市报合乎接受美学原理的新闻传播策略

第一节读者定位策略:以市民作为信息服务的中心

第二节新闻定位策略:围绕市民生活做文章

第三节视角定位策略:“坐”在市民中间当“公仆”

第四节语言定位策略:通俗化、市民化和本土化

第五节版面定位策略:方便阅读和时尚包装

第六节发行定位策略:尽量减轻读者负担

第三章 都市报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媒介形态:向“主流媒体”和“整合型媒体”迈进

第二节空间战略:向“区域组合城市报”发展

第三节媒介功能:从信息平台到“公共领域”

第四节呈现方式:从平面化到“立体化”

下篇都市报崛起的外因探析

第四章 城市化及其在中国的百年进程

第一节城市及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城市化同现代化、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近百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第五章 城市化与都市报四个市场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经济繁荣为都市报培育广告市场

第三节城市化生活为都市报培育新闻来源市场

第四节媒介环境宽松与都市报投资市场培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市井昧十足的市民化

语言上的市民化,就是多用市民自己的语言,多用富有都市气息、时尚气息和市井味儿的语言。《细菌耍魔术府南河水变清了》讲的是城市环保问题,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从题材上为其语言市民化提供了“方便”,而文中“白大褂”、“开方子”、“拣中药”、“矿泉水”、“浇花”等词汇,就是富有都市生活气息和市井味儿的语言,也是市民们口头上常说的语言。再比如前面列举的《经济房蓉今年建500万平米》、《我国发现人类新基因无血缘移植成功率将增加》、《“汽车三包”有望“315”前出台期望值不高》三篇报道里的“经济适用房”、“旧房改造”、“独生子女”、“商品三包”、“消费者”、“经销商”、“消协”、“315”等词汇,也都是市民化的语言。这些市民化的语言很对市民读者的胃口,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无形中增强了读者们对于报纸的认同感。

 三、乡土昧十足的本土化

新闻语言上的本土化,就是适当地运用方言土语。作为一种以一两个中心城市为主战场、面向都市报人群的区域性报纸,各地都市报都比较注意新闻语言的本土化,在其本地新闻报道中尤其如此。比如,《细菌耍魔术府南河水变清了》一文中的“耍魔术”、“使劲吃”就是四川方言。

此外,“理抹”(处理违规行为)、“相因”(便宜)、“脑壳”(脑袋)、“雄起”(助威词,多数场合下相当于“加油”)、“下课”(被迫辞职、去职)、“扯把子”(蛮不讲理)、“吃欺头”(昧心占便宜)、“纸飞飞”(小纸条)、“喝麻了”(喝醉了)、“瓜娃子”(傻瓜)、“龟儿子”(骂人的粗话)等四川方言俚语,几乎每天都大量地出现在蓉城各家都市报的版面上。而且,这些方言俚语很多时候还出现在新闻标题里,如《敢超速 4万超哥超妹遭理抹》(《成都商报》2004—11—18)、《萝卜相因黄瓜涨了》(《成都商报》2004—11—22)、《雄起声点燃五牛激情》(《成都商报》2004—08—04)、《百岁寿星:陈水扁是瓜娃子》(《天府早报》2004—02一04)、《喝麻了一头栽进河里》(《天府早报》2004—03—03)、《帮人打官司不准“扯把子”》(《华西都市报》2004—03—23)、《超载巨无霸休想再吃欺头》(《华西都市报》2003一11—21)、《为政平庸者要主动下课》(《华西都市报》2003—11—21)……可以说,方言俚语人文人题的现象,在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十分普遍,这无形中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l生与亲和力。

总之,都市报新闻语言通俗化、市民化和本土化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这些特点起到了方便市民、贴近市民、吸引市民的作用,营造出一种“自己人”效果,这是都市报深得市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P118-119

序言

吴定勇博士的《都市报崛起之谜》(以下简称《崛起之谜》)一书即将正式出版,我为此十分高兴,并表示由衷的祝贺!这部专著,是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是对于我国报业研究、尤其是都市报研究的一项颇有意义的贡献。

这部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题新颖,内容丰富实在。《崛起之谜》不但比较系统地界定了都市报的内涵、外延与特征,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都市报发展和都市报研究的经验与不足;更以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和都市报四个市场形成为着力点,一表一里,分别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深入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之所以迅速崛起及其近十年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内外部原因;还比较系统、准确地把握和展望了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对全面认识都市报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和下一个十年辉煌的续写提供了参照体系和新的思路。

二是视野广阔,理论联系实际,材料鲜活扎实。《崛起之谜》一书将新闻传播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公共领域理论等应用于都市报研究,融会了多种学科理论,拓宽了都市报的研究视野。同时,由于作者多年来先后在《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等几家颇具影响的报社从事过新闻采编工作,基本上全程参与并见证了都市报近十年来崛起、壮大和走向辉煌的历史,对都市报的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传播策略及其新闻传播技巧等有其切身体会和心得,对都市报的经营管理、竞争形势、发展态势等亦相当熟悉,故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具体深入,较好地避免了不熟悉报业实际的“隔靴搔痒”或者只有操作层面上的“经验之谈”两种倾向,从而使该书既有丰富的感性基础,又有广阔的理论视野,血肉丰满,令人信服。书中援引了都市报报业竞争实践中大量具体、鲜活的案例,有数据、有事实、有细节,也有心得、有分析、有说理,论点鲜明,论据鲜活,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观点基本正确,材料翔实,说理透彻,文笔畅达,显示了作者独立研究问题的扎实功底。

三是分析深刻,注重实用。《崛起之谜》一书尽管引入了多个学科的理论视野,但综观全文,其主旨显然不在于构建什么理论体系,而是在于运用理论来解读都市报现象,反过来为都市报的报业竞争实践服务,注重“学以致用”。比如《都市报合乎接受美学原理的新闻传播策略》一章,以接受美学为观照视角,详细“解读”了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新闻定位、视角定位、语言定位和版面定位等新闻传播策略。《都市报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趋势》一章,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都市报向主流媒体及整合型媒体迈进的实践和问题,阐述了都市报由·“中心城市报”向“区域组合城市报”转变的空间发展战略,也探讨了都市报从信息平台到构建“公共领域”的努力和意义。这两章以很大的篇幅集中探讨了都市报的新闻传播一接受机理,对其进行了学理性梳理,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揭示了都市报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笑傲报坛的内在因素。而《城市化与都市报四个市场的形成》一章,则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速与都市报读者市场、广告市场、新闻来源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培育与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揭示了都市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朝崛起、十年辉煌的社会时代背景即外部条件。这些章节事例鲜活,数据翔实,论据丰富,论述充分,说理深入且颇有见地,对于进一步明确都市报定位,调整都市报策略,增强都市报活力,拓宽都市报市场,促进都市报持续、健康地发展,都具有很好的现实参考意义和启迪作用。

吴定勇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但学习上努力、刻苦,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学业任务,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其中包括承担由我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专项社科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任务,执笔撰写了“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报业发展”和“都市报与晚报”两章,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任务,表现出良好的学术开拓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加之,他长期战斗在报纸采编工作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第一线,文字功夫较深,知识面广,且长期与新闻界、学术界人士广泛交游,思路十分活跃。这些,都为他成功地完成这部专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定勇同学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他心地善良,忠厚朴实,吃苦耐劳,有旺盛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妥善地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科研之间的关系,谦逊好学,刻苦用功,为人厚道,待人友善,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著文先做人”,他在努力追求人品和文品的完善与美好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吴定勇同学毕竟还很年轻,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征途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故《崛起之谜》一书也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有些章节引证相关理论稍嫌过多、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的交融性尚待加强等等。但瑕不掩瑜,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海贵教授在评阅吴定勇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论文属一篇难得的颇具价值与水准的博士论文”。我也认为,《崛起之谜》一书不失为都市报研究领域一部颇有价值、值得一读的专著。

是为序。

             2005年8月于成都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后记

这本小册子终于面世了,不管其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得以完成,还是作为一本书最终付梓,我都必须感谢很多好心人。因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绝不是我一人辛劳的结果,背后还有好多人的支持、鼓励和奉献,有师长的谆谆教诲,有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亲人的体贴照顾,还有同窗的交流探讨和朋友的无私帮助。

首先要感谢的是业师邱沛篁教授。自几年前博士入学起,邱老师就为我们的学业不停地耗费着精力和心血。他除了自己精心授课、悉心指导之外,还先后从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特邀了童兵、方汉奇、尹韵公、郑保卫、罗以澄等著名专家,以及席文举、何华章、徐明等媒介老总、社会名流来校讲学,让我们在高质量的“请进来”讲坛上得慕大师风采,聆听智者真言。为了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邱老师还经常带领我们“走出去”,到报社、电台、电视台以及机关、企业等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实践。他深知媒体从业经验之于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性,积极支持、鼓励我们到报社等新闻单位实践锻炼,在真刀真枪的摸爬滚打中体悟媒介“禅机”。几年下来,如果说本人的科研能力有所长进的话,还得感谢邱老师手把手的教诲和提携,他有好几个重大科研课题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悉心指导,让我们经受了很多科研历练……至于毕业论文,邱老师从开题把关到写作过程,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习期间,曹顺庆教授、冯宪光教授、欧阳宏生教授、蒋晓丽教授、李杰教授、李益荪教授、徐新建教授、张志烈教授、周啸天教授等师长,也曾分别在课堂、讲座或者平时交流中,给我以启迪和帮助,在我毕业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有关老师更是给予了悉心指导。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选题与听取冯宪光教授“文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这门课有关,我正是在这个课堂上对接受美学产生了兴趣,并萌生了将接受美学运用于媒体研究的想法。在后来的开题、写作过程中,冯老师又多次于百忙中拔冗赐教,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极大帮助,栽培之恩令人难忘。

在媒介实践方面,《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新闻媒体给予了我长期锻炼的机会,让我多年来得以“混迹”其中,积累了新闻从业经验和实践知识。尤其是《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都市报”和都市报理论的策源地,“混迹”其中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与历练。如果说自己在报业理论特别是新闻实践方面有所体悟的话,应该感谢上述媒体的栽培。“都市报之父”席文举,《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副总编辑李鹏,以及《成都晚报》总编辑佟小庆、副总编辑李少军等报社领导和报界前辈,对我的工作、学业都曾给予过关心、支持与帮助;另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林之达研究员、张立伟研究员以及肖云博士、尹富博士等,在工作和学业等方面也都给予过我支持和启发,在此一并致谢!

西南民族大学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对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更是鼎力支持,无论经济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领导王珏、付强、吴俊以及吴铀生、陈灿平、刘梅、杨春蓉、苟正金、尹邦志、李克建、李建忠、黄雪原等同事,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徐其超教授、徐希平教授、吴贤哲教授、田耕宇教授、龚敏教授等,多年来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支持,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学友操慧、庹继光、严功军、陈叙等,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朋友陈华明、陈翔、黄顺铭、姜飞等,也都从多方面给予了我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友谊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任劳任怨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才使我得以一心一意扑在论文写作上。假如没有家人们的全力支持,我今天能写到什么程度,实在不堪设想。

作为本人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校外评阅专家,武汉大学的罗以澄教授,复旦大学的刘海贵教授、丁淦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曹璐教授,对于本书的成败得失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许多老师,也分别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对本书给予了批评。专家们的肯定和鼓励是我今后在学术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他们善意的批评指教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还要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专家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静同志,是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才使这本书得以最终面世。

                  吴定勇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市报崛起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定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32242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6.2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