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说万物由来(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读本。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遍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物的起源和演变。资料充实,考据严谨,雅俗共赏,精彩动人。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遍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物的起源和演变。

本书资料充实、考据严谨,是一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读本。

日常事物是至繁且多的。要把它一一说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每种也并不想详加考据,只是随便举证,作为已往是怎样的,现今又是怎样了,给读者一个原委而已。想给读者一个常识看的,不求其深奥,但求其生趣,所以其中颇采了不少有趣味性的故事,以供读者茶余酒后的谈助。

目录

岁时令节/1

一 岁时/3

二 立春/7

三 元旦/9

四 财神日/13

五 人日/15

六 上元/15

七 社日/20

八 上巳/2l

九 清明/23

十 浴佛节/26

十一 立夏/27

十二 端午/29

十三 天贶节/32

十四 伏日/34

十五 立秋/36

十六 七夕/37

十七 中元/40

十八 地藏王生日/44

十九 中秋/47

二十 重阳/50

二十一 十月朔/53

二十二 冬至/54

二十三 腊日/56

二十四 祀灶日/57

二十五 除夕/59

附录/63

神仙鬼怪/75

一 玉皇/77

二 三官/79

三 泰山神/80

四 城隍神/81

五 文昌/84

六 关帝/86

七 灶神/87

八 门神/90

九 财神/92

十 土地/93

十一 天妃/94

十二 观世音/96

十三 西王母/98

十四 八仙/100

十五 张仙/1lO

十六 阎罗/112

十七 钟馗/115

十八 五通/117

十九 白蛇/119

二十 狐妖/122

附录 /126

衣冠服饰/135

一 袍/137

二 裘/138

三 衫/141

四 袄/143

五 马褂/144

六 背子/145

七 裙/147

八 裤/149

九 帽/150

十 袜/152

十一 鞋/156

十二 靴/159

十三 巾/160

十四 带/161

十五 被/163

十六 褥/164

十七 衣料/165

十八 首饰/167

十九 脂粉/170

二十 夹袋/172

附录:历代服制辑略/173

饮料食品/187

一 茶/189

二 酒/193

三 浆汁/197

四 乳酪/199

五 饭/201

六 粥/202

七 饼面/204

八 糕团/206

九 油/209

十 盐/211

十一 酱/212

十二 醋/214

十三 豉/215

十四 糖/216

十五 蜜/218

十六 肉/219

十七 羹/221

十八 珍羞/223

十九 素食/224

二十 烟/226

附录/227

居住交通/241

一 宅舍/243

二 堂室/246

三 斋轩/248

四 楼阁/250

五 台亭/254

六 园囿/257

七 厨灶/259

八 溷厕/260

九 门户/263

十 窗牖/264

十一 旅寓/267

十二 寺观/268

十三 道路/270

十四 桥梁/273

十五 车轮/275

十六 舆轿/280

十七 乘骑/282

十八 舟楫/283

十九 邮电/288

二十 航空/291

附录/293

器用杂物/30l

一 笔墨/303

二 纸砚/306

三 扇拂/310

四 镜鉴/312

五 梳篦/315

六 针剪/316

七 碗盆/318

八 杯盘/320

九 匙箸/324

十 壶瓶/325

十一 甑镬/327

十二 灯烛/330

十三 几案/332

十四 凳椅/334

十五 厨箱/336

十六 床榻/338

十七 枕席/340

十八 箕帚/343

十九 度量/345

二十 权衡/347

二十一 便器/349

附录/35l

游戏娱乐/361

一 围棋/363

二 象棋/365

三 球戏/367

四 拳击/370

五 杂耍/372

六 魔术/378

七 兽戏/380

八 禽戏/386

九 斗戏/388

十 博戏/391

十一 歌谣/394

十二 俗曲/395

十三 舞蹈/399

十四 相声/401

十五 讲书/402

十六 宝卷/404

十七 弹词/405

十八 鼓词/408

十九 戏剧/410

二十 电影/414

谷蔬瓜果/417

一 稻麦/419

二 粱黍稷菰/422

三 豆菽花生/425

四 菘芥芸苔/430

五 芹苋菠蓤/433

六 莱菔芜菁/435

七 薯芋荸荠/438

八 蕈菇木耳/441

九 葱韭蒜苔/442

十 瓜瓠茄子/446

十一 梅杏/452

十二 桃李/455

十三 梨柿苹果/460

十四 柑橘橙柚/464

十五 橄榄樱桃/466

十六 杨梅枇杷/468

十七 石榴葡萄/470

十八 甘蔗香蕉/472

十九 莲藕菱芡/475

二十 枣栗核桃/478

二十一 荔枝龙眼/481

附录/484

花草竹木/485

一 牡丹芍药/487

二 腊梅水仙/491

三 辛夷玉兰/493

四 蔷薇玫瑰/496

五 海棠茉莉/499

六 凤仙鸡冠/501

七 木犀芙蓉/503

八 兰蕙菊华/507

九 菖蒲蓍艾/513

十 灵芝人参/517

十一 芦荻/520

十二 麻棉/521

十三 竹类/525

十四 松柏/529

十五 樟楠/536

十六 椿樗/538

十七 槐枫/539

十八 桐漆/542

十九 杨柳/546

二十 桑柘/549

二十一 棕榈/55l

二十二 荆棘/552

试读章节

三 元旦

元旦[即今之正月初——编者注]古称为上日、元日、朔旦、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等,也有称为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朔(夏以平明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的,到后世始有元旦之称,大约也是元日正旦之意罢!

元旦为一岁之首,所以自来认为最重大的节日,古今殆无异致。最早如《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文祖是尧的大祖,格是感动的意思,是舜在元旦对文祖有所礼拜的。至今元旦必挂祖先神像以祀拜,其风可谓自古已然了。按:清厉鹗《可庵遗像记》云:“古者人子之于亲亡也,至汉代以来,乃有画像,虽非古制,实寓生存,遂相沿不能废。”可知画像自汉已有。至收像日期,则各地不一,少是三日五日,多则十日十五日以至十八日。

但元旦最早例行的公事,现在还是放爆仗,所谓“爆竹一声除旧岁”,此一声响,大有除旧迎新之意,而把旧岁从此除了,新岁于是来临。考爆仗古称爆竹,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神巽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日山操。”人以:“竹着火中,烨■有声,而山操惊惮。”是初意乃是辟疫爆竹生花,选自《吴友如画宝》。

驱厉。至六朝始用于元旦,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操恶鬼。”是犹存古意,目的在避山臊恶鬼。至后世始为除旧之意,如宋王安石诗有“爆竹声中一岁除”。后又由竹变为纸裹硫磺,而称为爆仗。据宋高承《事物纪原》云:“马钧始制爆仗。”按:钧为三国魏人,他书无有此说,恐非。且宋范成大《村田乐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爆声雷霆吼。”是仍以竹作爆。惟爆仗之称,宋时已有,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凡五七对,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又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云:“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是纸制爆仗当始于宋时,但仍与爆竹并用,故范诗所咏,还是指竹制的。

P9-10

序言

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见所闻的事物,真是至繁且夥,不胜枚举。就这许多事物里面,除了一小部分是最近所发明或产生者外,大部分可说古已有了的。可是人们多不注意,这大部分事物是怎样来的?而且自古至今,一定经过许多变迁,这变迁又是怎样的?大家差不多都安之若素,不想追究的了。是的,这许多事物,定要一一追究其来源,对于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佳节到了,就是佳节。神仙鬼怪,有许多人还要迷信着,有许多人已经不迷信了,信也好,不信也好,又何必再去追究它呢?至如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禽兽草木之类,有许多人正在研究作为专门的学问了,也何必你一一去追究它的来源呢?

说这样话的人一定很多。尤其是科学不太发达的我国,过去有许多记载都是靠不住的,如禽兽草木等类,非根据现在新的研究方法不可,若仍迷恋于古人的记载,错误一定是很多的。至于其他的事物,现在也正在改进之中,旧的早巳废弃了,新的正不绝地在产生,我们只有向前研究,为什么还要回后来开倒车呢?

可是尽管有人对我这样说,我总觉前人的载籍还是值得我们现在去留恋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更应爱护中国过去的文化。错误的正可把它改正,不错误的当然要把它更发扬出来,使知前人研究,也并非完全是不对的。我因为自己有历史癖,明知道有许多是附会依托的,却也喜把它摘录下来,作为古人对于某事某物的一种说法,因为随时的摘录既多,便想把它整理出来,这就是我编写这部《日常事物掌故丛书》的一个小小动机。

提起掌故,好像就是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的故实了。但是我现在所说的却是一些日常的事物,这里只是人人日常所接触的事物,没有一件是国家宏制伟典的。原来掌故只是故事而已,所以日常事物也未始无故事可言,只因中国旧有掌故之说,所以我也把它移来用了。这是我定名为《日常事物掌故丛书》的一些简单意义。

上面已经说过,日常事物是至繁且夥的,我要把它一一说尽,当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所编写的是日常事物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岁时令节是我们每年每月所要遇到的,所以我把它来编写。神仙鬼怪有许多人现在正还迷信着,可是它们最初究竟怎样的,说明了也就平凡极了,所以也列为一门。至于我们日常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所见到的禽兽草木之类,自然也有一谈的价值。大约每种都想谈它一二十种,每种也并不想详加考据,只是随便举证,作为已往是怎样的,现今又是怎样了,给读者一个原委而已。这部小丛书是想给读者一个常识看的,不想求其深奥,而且还想求其生趣,所以其中颇采了不少有趣味性的故事,以供读者茶余酒后的谈助。这是《日常事物掌故丛书》的一些内容大略。

本丛书范围很广,各方面简直都有。我自问无此博识,可以胜任愉快。只是本丛书并非专门研究,仅将前人载籍所记录的,作一番转述而巳,所以门类虽广,我尚能勉与应付。不过错误之处,仍所难免,是在读者的指正了。又本丛书每册或有附录,大率为行文方面便利起见,未能在正文详述的,就在附录里录及;同时因为有许多资料,正可作正文的对证和参考,所以也把它附在最后了。

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 杨荫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说万物由来(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荫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575
开本 16开
页数 5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9
丛书名
印张 3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