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就是一门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的东西。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哲学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思之快乐是一种精致、美妙、高尚的快乐!本书就是试图让你体会这种思的快乐。

内容推荐

飞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飞有一种绝对的高度,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然而,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最后飞起来。哲学就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思之快乐是一种精致、美妙、高尚的快乐!本书就是试图让你体会这种思的快乐。

目录

今天是什么?

我是谁?

认识时间吗?

钟表为谁计时?

永恒在何处?

人格面具

气质男女及其他

烦恼之根

物——用具

语言:万类之家

相知最多有多深?

意义在漂浮

“看”与“看作”

语言图式

快乐和幸福的属性

游戏的启示

说与写

无底的棋盘

醉境

悲剧之魂

单面人

疯狂?文明?

无字处的智慧

完美是个陷阱

不可战胜的瞌睡

水果是不能吃的

两种推理

真理的困惑

物自身

变色世界

“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之后”

孪生兄弟:诡辩术与辩证法

哲学是一种生活

试读章节

凡人都会死。

对于死亡的意识就是对于自己生命有限的意识,这是人的理性自觉的起始,也是理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立场。当我们雄心勃勃试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美妙无限的时候,当我们设想灿烂美好的未来的时候,最后总会想到人终不免一死。一想到这个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劫数,我们不免感到几分无奈。佛教所说的人生无常,四大皆空,常常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让我们感到一丝人生的虚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因此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心有不甘的人们还是自强不息,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寻找能够克服死亡的途径。于是,在一些人的心理中便产生了超越有限生命的企图,这就是对于永恒的追求。永恒就是与时间同在。

人生最直接的永恒是个体生命永不消逝,长生不老。这种无限延长个体生命的想法,是中国道教教义中的根本宗旨。道教宣称通过炼丹吃药、气功修炼,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还可以羽化登仙,永生不死。按照道教的传说,不仅远古的黄帝最后驾着凤凰升天去了,而且道教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葛洪、王重阳、丘处机等都成了神仙。所谓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曹国舅等,原先也都是现实中的凡人,通过修炼成了神仙。

对于长生不老的幻想,不仅道教信徒,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人物也心存企望。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纵横捭阖、金戈铁马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然而他却并不满足,也想长生不老、实现永恒。他不仅相信方士的方术,还居然派大臣徐福带着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寻找蓬莱仙人,企望求得长生的灵丹妙药。当然,秦始皇本人对此也将信将疑,因此,他也慎重安排自己皇位的继承人,希望子子孙孙把他的皇位皇权永远继承下去,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不息。

除道教外,其他一些宗教一般承认今生今世个体生命的死亡,但是,它们通过宣扬来世的观念,认为死后可以进入的另一种世界是永恒的,个体生命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永生。例如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的天国、佛教的西方净土等。这些宗教教义让广大信众获得一种信仰,依靠这种信仰,一般信众不管是否真正能够实现永恒,但却至少在充满对永恒的企望和信念中度过漫长的今生今世。

然而,宗教徒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些人是如何追求永恒的呢?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一般不相信肉体生命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科学告诉他们这是荒诞无稽的。他们也觉得来世的说法更是虚无飘渺,不能验证。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有限的生命活动,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来实现永恒。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认为,人们实现永恒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养儿育女,通过子女把自己个体的生命延续下去;第二是创造精神产品,即著书立说。

P26-27

序言

古人没有飞机,对于乌的飞翔充满想象,渴望飞的体验。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所作的《逍遥游》,讲的就是一个大鹏乌的故事:“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大的大鹏乌冲天一飞就是九万里。人如果能够像大鹏乌那样飞翔,则是多么美妙的事!大文豪苏轼眺望空中明月,心驰神往,也禁不住说到:“我欲乘风归去!”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人们把这种想象和渴望付诸实验。汉代王莽的时候,一个人用羽毛做了两个翅膀装在自己身上,头和身体也沾满羽毛,飞了大约百步,坠了下来。宋代有个叫万户的人将爆竹火药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然后点燃爆竹,试图升空、飞翔。当然,实验失败是意料之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也曾设计过飞行器,但那时整个的科学和技术没有达到生产飞机的水平,这些都只能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0世纪初,人类设计的飞机终于飞起来了。经过不断改进,飞机现在已成为一种普通的运载工具,成了人们行走的便捷的空中桥梁。古人渴望的飞的体验,今天终于让我们如愿以偿,

然而,飞与走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飞与走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当、飞机在跑到上滑行时,我们的感觉与乘坐汽车无异;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我们觉得像坐过山车:飞机经过云层被气流冲击波动的时候,我们似乎处于风浪中的轮船;而飞机顺利飞行时,我们则不免感到如火车行运的一种单调。

但是,飞与走毕竟不同。

首先是速度不同。从北京到巴黎,朝发而夕至。飞机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尤其是对于那些公务繁忙、时间紧迫的人来说,这个感受非常强烈。

其次,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当我们看到身边白云缭绕。云海在机翼旁翻腾,我们有翱翔于万里蓝天的飞乌般的轻快和喜悦。有时,飞行的万米高空阳光灿烂,降落时地面却暴雨倾盆。空间景象的交错和反差,让我们感到惊喜、充实和丰富。这也是行走在土地之上所无法体验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视角的变化。视角的改变也带来视野的巨大拓展,使我们能够看到非常辽远、广阔的世界。我们在飞机上可以俯视下面的大地、江河,群山。在地面上我们平视、仰视这些景物时,觉得大地广阔无边,江河奔流不尽,群山更是高耸、险峻、神秘莫测,而我们自己却像一个拇指姑娘、一个芝麻粒,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可是,当我们在飞机上俯视这些景物时,深绿的丛林,灰黄的大漠戈壁,裸露的旷原,尖峭的山峰,蜿蜒曲折、盘若游丝的江河,它们就像沙盘里的标识,工程师设计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完整的山峰、河流、森林、平原、城市,桥梁。在地面上迅疾飞驰的汽车、火车,从飞机上俯视,则如爬行的龟、鳖、蠕虫。而那些在地面上看来角色分明,地位悬殊的人群:大腹便便的富商高官,衣衫褴褛的穷困山民,趾高气扬、鲜亮美丽的贵族,神色怯懦、形容枯槁的奴仆,一切显出尊贵与贫贱、俊美与丑陋的各色人等,从空中俯视,皆如蠕动的蚁蝼,浑然一色!这种视角和视野的变化,让我们感到自己的高大和伟岸,我们感到自己就像一个神!

朋友告诉我:马比人跑得快,汽车,火车比马跑得快。然而。火车再快也比不上飞机,因为,它没有飞起来。飞起来才有超过声音的速度,飞起来就有绝对的高度,飞起来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

飞是如此奇妙!然而,我们能否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思想和精神之飞,一如我们的躯体飞行的感觉,我们会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我们会把握一个一个事物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残缺不全的事物。

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最后飞起来!

哲学就是一门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的东西。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哲学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

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

思之快乐是一种极精微、美妙、高尚的快乐!

读者诸君:尝试一下,为何不可?

后记

我的女儿是一个中学生,爱和我天南海北神侃。除了科学、文学、历史、政治以外,有时还谈到一点哲学问题。在与女儿谈到某些内容的时候,不禁也想到她的伙伴及同龄人,想到更多、更广泛的读者们,觉得让他们了解一下哲学未必不是好事。这些拉拉杂杂的想法,就是写这本小册子的起因。从暑假开始动笔,经过大约4个月的时光,终于草成。女儿因此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本书的第一个酷评家。这是我笔耕生涯至今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有人说,学哲学就是让自己活得明白一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人们常常为一些琐碎、无聊的事情陡发争端,甚至闹出人命,大学生马家爵事件就是突出的一例。能够摆脱这些无聊的琐事,相对超然地工作、学习,健康,幸福生活的指数不就增加一点吗?

谈起哲学,很多人或望而生畏,或嗤之以鼻。其实,哲学自有哲学的兴味,至少我们父女的感受是这样。如果哲学是个人人都讨厌的玩意儿,它早就灭绝了。中国、西方、印度的哲学传统已经有几千年了,哲学自身的历史是它本身魅力和效用的最好说明。再说,人体上的器官各有各的功能,也各有各的出路。嘴不能不吃饭、说话,耳不能不听声,眼睛不能不看东西,鼻子不能不闻气味,大脑也不能不思考。有些人爱吃,成为美食家;有些人爱听,成为音乐家;有些人爱看,成为画家、雕刻家:还有些人却爱思考,他们可能成为哲学家。哲学是一种最纯粹,最深邃的思考。就像人们从吃、听、看,闻中感到快感一样,爱思考的人也会感受到思的快乐。

当下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少见的奇怪现象。据我所知。从上世纪末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的文科状元中没有一人选择学习哲学。包括北大、复旦、人大等名校哲学系每年招收的本科学生中,第一志愿不多,真正愿意学哲学的学生极少。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想学哲学,不是哲学本身的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哲学家对此做出了他们的解释。他们的解释常常与众不同,应该说更为深刻和彻底。我试图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逐一展示一些西方哲学家、尤其是20世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内容涉及存在与思维、知识与真理、本体与现象、语言与世界、人生与目的等众多哲学问题,这表明本书并不缺少内在的系统。然而读者朋友不难发现,我的叙述与一些哲学导读之类书籍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我没有在意各章节之间的连贯和分类,在理论上,我没有着力阐述一个贯串始终的观点,没有告诉大家一个最终的结论。如同吃饭一样,我给读者朋友奉上的是各种各样的美味菜肴,可以说酸甜苦辣均备,南北菜系杂呈,却没有端上一盘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的长生草。可以肯定,世界上也没有这种长生草。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我相信,会心者无疑能够获得心灵的沟通、理性的满足,甚至某种彻悟。

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表述哲学思想,使我在理论和文学两个方面受到极大的挑战。绞尽脑汁不敢说,搜肠刮肚是常见之事。尽管如此,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朋友和专家不吝赐教。

对于思考者来说,问题是首要的,有问题才会有兴致。只要我们进入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之中,兴趣和疑惑会结伴而行。只有不满足和疑惑才会有探索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创造。因此,在翻完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读者朋友,如果你感到仍有疑惑,那么,我则不仅心满意足,而且大喜过望。

阿弥陀佛!

章启群

2005年10月13日夜初稿,头顶碧天明月,飞云流逝,疏星点点。  2005年11月16日中午改订,冬晴如春,识于京西魏公村药园。

刚从台湾回来,北京一扫4月的漫天尘霾,蓝天白云,飞绿流丹,景致为之一新。书稿付梓,即将与读者见面,我心中别有一样欣喜。本书能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与仲江、毕春平女士的辛劳不能分开。同时,我的老同学朱欣欣以及刘磊女士,还有一些同学和老友也一直关注本书的命运,在致谢的同时,我也将这些友情深记。

章启群

2006年5月10日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启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9946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5-49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