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
内容
编辑推荐

玉佛寺第十任住持。童真入道,1921年在安韦镇净土庵依净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禅,字,昌悟。1931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佛学造诣颇深。真禅法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任期间,为增进世界佛教徒的了解和友谊、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在佛学研究方面也造诣颇深,除经常主持讲经法会外,还著有《玉佛丈室集》十册、小丛书若干本,另有大量的佛学研究论文在海内外发表。

内容推荐

玉佛寺第十任住持。童真入道,1921年在安韦镇净土庵依净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禅,字,昌悟。1931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先后入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院校学习,佛学造诣颇深。先后担任镇江竹林寺、苏州狮林寺等名刹住持,以及竹林佛学院院长,桃李遍及世界各地。

真禅法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任期间,为增进世界佛教徒的了解和友谊、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在佛学研究方面也造诣颇深,除经常主持讲经法会外,还著有《玉佛丈室集》十册、小丛书若干本,另有大量的佛学研究论文在海内外发表。

真禅法师,还是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代表。翻开史料,从1984年起,法师就以个人名义或代表玉佛寺向社会有关福利机构及团体捐赠财物。十多年中,捐款累计竟达千余万元。

目录

前言

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综述

真禅法师“爱国爱教”思想管窥

略述上海玉佛禅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

积极作用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楷模

——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走“文化佛教”之路

——纪念真禅长老圆寂十周年

识才爱才大人榜样

——缅怀真禅长老的福德慧德

真禅法师与人间佛教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关于“佛教文化”内涵问题的一点探讨

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制度建设

——以玉佛寺为中心

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以真禅法师为例

华严禅的当代实践

——以真禅法师为中心

当代著名高僧真禅法师

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从真禅法师的学术研究看其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色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

真禅法师与上海佛教

佛法与哲学关系管窥 

——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真禅法师的僧团建设和佛教教育思想

学习真禅法师人间佛教的禅学思想

加强学术建设,创造先进文化

真禅法师与华严学

论真禅法师的禅学思想

——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试析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佛教革新路向的践行

真禅法师与当代江苏佛教因缘侧记

学习真禅法师的弘法经验推进当代佛学研究

禅宗与华严的综合倡导者

——从应慈老法师到真禅法师

禅贵实践不尚空谈

——真禅法师禅法精神简论

真禅法师与玉佛寺的佛教文化事业

真禅法师的当代人间净土思想

真禅法师“文化佛教”析论

真禅法师的佛教人生观

缅怀一代高僧真禅大和尚

慈善事业与人间佛教

——从真禅法师的入世看当代高僧的弘法模式

真禅法师僧教育思想与实践探微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

——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真禅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浅析

真禅法师关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与实践

传统重建与现代调试

——写在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

真禅法师与当代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出版事业

——以《佛教知识》的编辑出版为例

佛教使命与人间佛教的杰出践行者

——真禅大师圆寂十周年纪念

中国佛学地位的再审视

——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

——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试读章节

真禅法师(1916—1995)是当代中国的一代高僧。他禅宗临济,教在华严,行归地藏、普贤。在其早年的参学进路中,真禅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历参受学于民国佛教复振的中心区域之一江苏诸高僧,如应慈法师、震华法师、常惺法师、慈舟法师、圆瑛法师。本文透过近代佛教禅教兼弘的“华严禅”进路,具体结合真禅法师的参学历程,以禅教一致论的现代推展为议题,试图阐释真禅法师如何自觉地融人禅教一致这一中国化佛教的主流传统,透显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内涵,及其与中国化佛教传统中华严禅思想的内在关联,从而提出人间佛教作为传统佛教或佛教传统的现代推展,既离不开有为僧人对佛教传统自身的承续,更需要加以与时俱进的推展。而真禅法师正是这样的僧人典范。

一、禅教一致:华严禅的思想特质

所谓“华严禅”,并不是意指中国佛教的特定宗派,而是中国化佛教的一种融合思潮或佛教传统。华严禅的真正奠基者,一般认为是华严五祖、清凉澄观门下的圭峰宗密大师(780—841)。

据对宗密思想的着精钻研究的董群先生在《融合的佛教》一书中的理解,华严禅首先并最主要的是指禅门的一种融合方法,认为“华严禅这个概念,在佛教中更多地指唐末以降,特别是宋代流行的禅学方法,以华严宗方法,特别是理事方法,阐发禅的意义。华严禅的实际创始者是宗密”。正是宗密使华严禅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完善化。他还进一步区分了狭义的华严禅与广义的华严禅。所谓狭义的华严禅,特指宗密所致力的华严宗与禅宗之菏泽宗的融合;而广义的华严禅,则指禅门所主导的融合禅教、禅密、禅净、顿渐乃至三教会通的思想立场。

华严禅的出现,并不是佛教历史演进的偶然现象,而应该理解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向。尽管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佛教中国化的推展进程中,华严与禅之间的融会,展示了佛教中国化更丰富的面向。在此意义上说,华严禅是中国化佛教圆融的一大范例。华严禅思想的实践性格,充实了中国式的佛教智慧。

华严禅始于宗密大师,其思想特质在于教禅一致。在宗密所撰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对禅教一致论的阐释,尽管受到当时禅宗的一时不满,但愈到后世,宗密禅教一致的华严禅思想,其调和佛教的内在圆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以禅教一致论为核心旨趣的华严禅,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徒的方法认同与佛教界的团结,推进了中国佛教的弘化志业。

唐末以降,宗门渐陷于喋喋不休的宗系之诤。这种情形,既引发了禅门对自身修证传统的内在反思,从而表达其禅史的处境化理解,同时也导致教门更自觉地返经明教,以最大限度地展现佛陀教化的契理与契机。正是通过对禅法修证传统的历史与现状的双重反思,明清以来的佛教人士对于佛教现状与历史,大都有着相当全面而深刻的识见,试图超越丛林宗派之争、门户之见,关注历史的传统承续与佛教理法的正信,落归于佛教正法对于现实人生的内在意义,强调了一种世法与佛法兼顾并重的佛学取向,致力于以佛学摄世学、使世学终归出世之佛学的佛教经世理念。

P96-97

序言

真禅法师舍报西归已整整十年了,他所留下的丰富精神财富,至今还在惠泽上海佛教四众弟子。作为一代高僧、著名社会活动家、上海佛教界的杰出领袖,几十年来,真禅法师为佛教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为弘扬佛教文化、宣传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为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所做的大量工作,是一笔无比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消化和继承,并予以发扬光大。

我们纪念真禅法师,研究发掘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和优良传统,不仅要看到真禅法师所拥有的与党和政府领导风雨同舟的不凡经历、渊博深厚的学识修养、博大宽阔的政治胸怀、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善巧圆融的处世方法、非凡出世的人格魅力,并将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研究造就真禅法师成为一代高僧的时机因缘、促成真禅法师完成各项辉煌事业的主观因素、客观条件。这对于我们今后培养佛教界后续龙象之辈,保持佛教健康发展的内因外缘,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真禅法师是一位在我国现代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高僧。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道场逐步开始恢复和开放。真禅法师早在1982年,即借助于玉佛寺举行建寺一百周年纪念法会的良机,向国内外展示党的宗教政策落实的成果,并以此推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寺院道场的恢复和开放工作的落实。由此,上海的寺院“落实政策”工作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所以,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老对真禅法师在上海佛教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朴老特地题写《颂词》祝贺玉佛禅寺建寺一百年。其中称:“解放以还,修葺日新,普摄善信,广接嘉宾,时节因缘,不可思议,饶益有情,威光无极,举拂有教,瞻庭有禅,愿众精进,珍兹百年。”对玉佛寺弘法活动既肯定又慰勉。1992年11月,因朴老亲自举荐,真禅法师到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兼任方丈,使湮没多年的大相国寺重新修复开放。这也说明真禅法师在恢复寺院、重振道场方面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包括赵朴初会长在内的中国佛教界的四众弟子的肯定。而上海寺院的恢复开放“落实政策”工作之所以比起其他地区要迅速、彻底,其中有真禅法师个人的特殊作用和魅力感召的因素,也有上海城市环境、党政领导支持扶植的因素,并且也不能忽视上海社会各界对宗教的认同、理解和宽容心态的作用。对于此现象的理论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城市行政、市民心态、领袖人物个人风采等对城市宗教文化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之间的互动性。

真禅法师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特别引人瞩目。他将佛教的弘法事业与关爱社会、关心民众疾苦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所发挥的作用,似乎并不能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而简单归纳,其中所蕴涵的宗教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学者发掘其理论价值的典型个案。如1992年夏季,全国发生严重水灾,上海佛教界在真禅法师的紧急动员下,全力以赴地积极投入赈灾捐款活动,全市四众弟子先后共向灾区人民捐赠人民币一千余万元,棉被一千条。朴老得知后,两次写信给真禅法师,对上海佛教界的捐款赈灾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前日接奉大函,得知法师身体力行,率上海佛教界为全国范围内的特大洪涝灾害尽心尽力,捐款总数居全国各省市佛教协会之冠,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各界表明,佛教徒对两个文明建设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的。这不仅使灾区群众得解燃眉之急,更体现出佛教救世济民利乐有情之旨,座下功德无量,无任欢喜赞叹!”“上海佛教界救灾热情甚高,既是财施,亦是无畏施,护国护民,亦是护法,无任欢喜赞叹。2005年灾情特重,受灾者特众,衣食住医药,均需支援,尚希诸善知识继续发心救助耳。”朴老对真禅法师率先垂范的善举大加褒扬,也体现了佛教界领袖不仅重视宗教对于信徒的精神慰藉作用,也十分重视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融洽。

改革开放后,真禅法师即在上世纪80年代,倡导并主持召开“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由此发轫,上海佛教界已经举办多次有关佛教专题的学术研讨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提高上海的佛学研究水平,特别是活跃上海佛教研究的学术气氛,提高上海佛教的信仰层次和文化水准,起到了殊胜的增上缘作用。上海的佛教学术研究活动,是上海佛教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相对比较繁荣。其中,渗透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缘:从历史考察,上海曾经有过大德如林,高僧辈出的盛景,包括圆瑛、太虚、弘一、应慈、震华、兴慈等高僧在上海弘法办道的同时,也以上海为依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佛学学术研究,他们中有真禅法师所亲近过的,更有对真禅法师悉心教诲过的。近代上海居士佛教相对活跃,其中,也不乏有着深厚佛教文化修养和精深佛学造诣者,如范古农、江味农、赵朴初等大德,他们对推动上海佛教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切,奠定了上海佛教重视学术研究的历史传统。从现实分析,上海作为中心城市,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学术人才荟萃,市民文化素养普遍良好,佛教信徒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这些是佛教文化繁荣、学术活动活跃的现实前提。我们佛教界当以此历史和现实的特殊因缘为基础,继承真禅法师等老一辈高僧大德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扬光大优秀的佛教文化。

在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位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恢复和发展、为上海佛教的重建和振兴、为玉佛寺的复兴和开创,呕心沥血,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一代爱国高僧的思想和业绩,缅怀他爱国爱教、关爱社会、热心慈善、爱好和平高贵品德和积极举措,展现其一生对佛法独特的领悟和实践,我们举办了一场以“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历时两天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真禅法师爱国爱教的可贵品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深厚的佛学造诣,热心慈善、关爱社会的慈悲情怀,以及他一生诲人不倦的弘法生涯,形成了五十余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饱含深情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值此《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文集出版之际,我们谨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型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此次研讨会论文集汇编工作的编辑人员表示真诚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觉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37651
开本 16开
页数 4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53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