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战音乐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呀,河东河北高粱熟了,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这气势逼人的旋律回响在抗战时期激起了无数的呐喊,本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分前期的爱国歌曲、救亡歌曲与救亡歌咏运动、抗战初期的音乐、解放区的音乐、国统区的音乐、沦陷区的音乐几个章节介绍介绍和论述抗战前后各个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我国音乐发展史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序言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黄河出版社出版这本《抗战音乐史》,以资纪念。

我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名读者。春节大年初一下午,收到了25万字的清样,当晚开始拜读,至初四上午读完全书,并查看了一些谱例和历史资料。读完后,兴奋不已。它引发我回忆那段六十年至七十年前的往事,不禁热泪盈眶。大概这就叫做“先睹为快”!随即写下八句话:

起点高远,纵谈弘论;

史料浩繁,稽查纠纷;

剖析入微,点评中肯;

挥洒豪荡,下笔审慎。以此聊表我对作者陈志昂同志的崇敬、感谢之情。这也是我对此书的粗浅直感,也算是这个《前言》的前言吧。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专业人员必读,自不在话下,普通读者亦可作史书阅读,尤其是年轻人,读此书可加深对日本侵华史的感性认识并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音乐乃心灵的感应、思想的羽翼。它能用声音把历史形象地记录下来。就像绘画用无声的线条和色彩,能把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下来一样。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有的作品能代表一个时代。比如,我们听到《国际歌》,就会想到巴黎公社;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就会想到三千万东北三省的同胞悲惨的境遇;听到《支那之夜》,就会感到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听到《大东亚进行曲》,眼前就会立即再现日本的骑兵在人群中横冲直撞、任意杀戮我同胞的惨景;当我们听到《黄河大合唱》时,人人会热血沸腾,能增强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所以,“抗战音乐”是四万万同胞发出的“大战斗的呼声”,是不屈的中华儿女在与日寇作殊死搏斗的怒吼和杀声!所以说,音乐是历史的见证,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把它从人们的心中抹掉。目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右翼势力又打出“领土牌”,煽动所谓的“爱国主义”,修改教科书,抹去侵略罪行,愚弄日本青年,使集体的灵魂堕落,善恶不分,不做“良心大国”,甘当超级犬鹰。日本侵华铁的事实是:仅“七七”事变后,在日军的屠刀下中国民众就死伤3500万人之多。侵华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比德国法西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华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上曾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人民也曾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在16世纪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国运衰败,民生凋敝。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更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四亿五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伤害最大的首推日本。仅甲午战争,就割去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受的奇耻大辱为世界之最。《保家乡》(贺绿汀作)歌中唱道:“同胞们,快来想一想,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东亚逞霸强,一心要把中国亡……”1926年北京学生唱过一首《国耻歌》:“悲哉,惨哉,二十一款,倭奴趁火为灾。四百兆,同声哀,敌忾同仇勿怠,需知国破家何在?……”(作家陈明回忆,未见曲谱。)

日本侵华史始于1894年,20世纪的抗日战争则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止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淞沪战役,已经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本书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前期的爱国歌曲。爱国音乐教育g-黄自先生率先创作了《抗日歌》。但在当时政治形势极坏,蒋介石不准提“抗日”二字的情况下,出版时只得把歌名改为《抗敌歌》。这首歌虽然受到压制,但影响极大,到全民抗战开始,此歌已经流行全国。

1936年“西安事变”,张、杨兵谏,逼蒋抗日。在中共斡旋下,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军都唱起《国共合作歌》。当年孙慎先生谱写了《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抗日的战场……”这首歌起到了动员全民奋起抗战的作用,是抗战初期全国最流行的群众歌曲之一。至上世纪60年代,瞿希贤为电影《青春之歌》作曲时,曾将此歌编为合唱,成为全剧的主题歌。

1938年夏,我在晋察冀边区听到军民都唱《今年是收复失地年》(周巍峙曲)。当时抗战还不到一年。歌中唱的“收复失地”谈何容易?抗战开始,中央军一触即渍,一退千里,把华北大好河山丢弃给日寇,使老百姓流离失所。是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火烧阳明堡机场(毁日机24架),连打胜仗;并以五台山、太行山为依托,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人的大后方收复了一块块失地。建立起民主政权,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新四军也在大江南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经过七年苦战,至1944年,解放区逐渐扩展,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不断壮大,遂开始了战略反攻,攻克了一些城镇,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才雪洗了百年国耻,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一切失地。这一年才是真正的收复失地年。

《抗战音乐史》的写作思维是“以人为本”,介绍和论述抗战前后各个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本书第一章论述的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之前的一段历史,近代音乐先驱们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如萧友梅、黄自、应尚能、吕骥、贺绿汀、江定仙、陈洪、何安东、陆华柏、陈田鹤、周淑安,等等,都是当时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对“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有启蒙作用。他们在教学中也培养了一批骨干。

1935~1936年是救亡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说过:“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鲁迅先生统率的文化大军的音乐方面军的领军人物则是聂耳、冼星海。他们的战友是任光、张曙、吕骥、贺绿汀、马思聪、江定仙、夏之秋、孙慎、孟波、周巍峙等人。后来冼星海、吕骥、周巍峙、郑律成等到了延安。由毛泽东、周恩来发起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在执教中,编写了一套系统的教材。他的学生有李焕之、马可、张鲁、时乐濠、陈紫、陈地、刘炽、张棣昌、韦虹、罗浪、卢肃、王莘、李群、沙莱、黄准等人j这些学生毕业后,又散布到华北各根据地和八路军中。他们又教了一代青年学子,如曹火星等。这一时期解放区军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不断有新歌产生,边区成了歌声的海洋。同时期,任光、贺绿汀、何士德、章枚在华中、华东解放区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作曲家,如沈亚威等。

值得一提的是,李焕之在华北联大执教中,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编写出一部别开生面的《作曲教程》(上、下册),强调人民生活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推进了民族化在创作上的发展。这部教材非常符合实际,很受欢迎,传播极广,各解放区都有手抄本、油印本。通过这部书,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战争年代,有人学音乐创作四五年也不得要领,但读了《教程》后,顿然开窍。“文革”后,《解放军歌曲》曾摘要连载,反映强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部教材至今未正式出版,不知原因何在。传世的仍是那些手抄本、油印本。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李氏夫妇均已谢世,他们也未能在生前见到出版此书。建国初期,李焕之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毛主席看了说:“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见何其芳:《毛泽东之歌》109页)。

《抗战音乐史》“以人为本”的另一特点是作者为110人以上立了“小传”。和司马迁一样,《史记》也是“以人为本”,着重写人,有12篇为纪,70篇列传。和司马迁不同的是,陈志昂修史为人立传更多。凡是在抗战音乐中有贡献的,哪怕是一位业余作者(如某宣传部长),均在立传之列。只是有繁有简有的材料不足而已。其中篇幅较大的除聂耳、冼星海等巨匠外,还有郑律成、李劫夫和新四军的沈亚威与晓河。论述很精辟,很感人。立传的有曾被压制多年的“你是灯塔”的作曲家王久呜,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的《别让它遭灾害》的作曲家李淦(为了他和晨耕的生死年月日,作者也曾让我帮助查询),还有烈士刘贤,等等。写到山东解放区时,他也写了自己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并自谦地说:“这是可笑的事”。其实并不可笑,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论述。陈志昂说他“据实写入,毁誉不计”,只是太简略了。所以,我在这个“前言”的后面,也为他做了一个专门的介绍,让读者在读此史书之前,先对修史之人的革命生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本将流传后世的史书,否则,就“前言”不搭后语了。

本书在最后两章对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日寇占领区)的音ft,状况也做了简要的论述,这也是读者需要了解的。

下面,就向读者介绍令人崇敬的陈志昂同志。他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陈文其从事工运工作,在中共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的影响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年初,由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两个弟弟和一个表妹也先后入党,青岛的家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点。陈志昂11岁随父兄参加胶东八路军,翌年入党。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中勤奋学习,进步很快,逐渐成为一名青年作曲家。1945年他创作了流传全国的《解放区的歌声》(《解放之歌》),其文学作品也常载于解放区的报刊。

新中国成立后,陈志昂曾任空军文工团艺术指导。1955~1957年被错当做“胡风分子”,错划为“右派”,“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无端地开除军籍、党籍和公职,下放劳改。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没受十年八年的委屈,就是教育没受够。”可陈志昂一受就是二十余年。但他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党,仍然在为真理而斗争。他把压力看成动力,把剥夺他工作的权利,看成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以至于有更宽裕的时间读书,进行学术研究,所以逆境反而成就了他的学业。这在常人是难以做到的,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胸怀是那么宽广,地坼天崩,他都泰然处之。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对毛泽东思想坚信不疑。他无悔无怨地埋头攻读马、恩、列、斯、毛和鲁迅的经典著作,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论文,他坚信总有一天会发表。他深入研究毛泽东、鲁迅、闻一多、瞿秋白、郭沫若以及古人的诗词,并写成专著。粉碎“四人帮”后,他得以平反,恢复党籍,补办军转手续。恢复待遇后,他的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了,可谓厚积薄发,连续在《中流》、《当代思潮》、《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了五十多篇卓尔不群、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并出版了《春雷》、《竖琴》诗集两册,六卷本的《陈志昂文集》也在陆续出版。诗人艾青曾为他题词:“古有陈子昂,今有陈志昂”,可见他的诗作可与古人媲关。作家公木说他研究的课题“规模闳阔,立论精审。”老一辈音乐家孙慎先生看了陈志昂出版的《歌曲500首》后,也欣然为其题词:“顺境逆境,勤奋笔耕;累累硕果,著作等身。”陈志昂的优秀声乐作品,由滕矢初先生指挥录音,制成光碟。此外,歌剧、小说、散文、管弦乐组曲等大量的作品尚待正式出版。他是真正的学者,的确称得上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过目成诵,触类旁通。同行们都说他是通才,是符合实际的。

在“非典”期间,陈志昂闭门思文,开始踏上修史的艰苦历程。我弄不懂究竟是他选择了《抗战音乐史》,还是《抗战音乐史》选择了他?但我知道,他能写此书是有四个先决条件的:第一,他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写抗战音乐有真情实感;第二,当年参加抗战,至今犹健在的老音乐家,多已年近九秩。他在战争中后起的同辈人中,算是年富力强的了;第三,他曾编写过《胶东解放区音乐史稿》、《胶东解放区歌曲选》和《解放区音乐史》(抗战卷),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第四,他既是音乐家又是文学家、评论家,文笔极好。以上这四条缺一不可。还有就是他认真执著的钻研精神。所以,写《抗战音乐史》,陈志昂是最适当的人选,非他莫属。应该说,还是《抗战音乐史》选择了他。这是陈志昂在晚年对中国音乐事业又一重大贡献!

  

2005年2月19日初稿于济南

  2月24日修改稿于青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战音乐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志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526632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9.2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