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论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项目出版资助。从20世纪末发生在西方女性主义内部关于福柯思想的论争人手,系统地论述了福柯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特点和女性主义学者对于福柯思想的批评、改造和利用。将论争双方比喻为对话的双方,以对话的开始、高潮和延伸贯穿全书,在当代西方文论转型的背景下凸现女性主义理论嬗变的轨迹。

目录

序…………………………………………………………………1

前言………………………………………………………………1

第一编 对话的开始:女性主义批评的当下处境

第一章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3

 第一节 女性主义多元化的理论格局………………………3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11

 第三节 聚焦女性主义与福柯………………………………14

第二章 话语理论与重塑妇女主体……………………………17

 第一节 话语的考古学………………………………………18

 第二节 话语的秩序…………………………………………25

 第三节 话语/主体/权力…………………………………33

 第四节 话语理论对女性主义的启示………………………42

第二编 对话的高潮:权力/身体

第三章 女性主义权力分析模式………………………………51

 第一节 福柯对现代权力的分析……………………………51

 第二节 权力/知识/真理…………………………………62

 第三节 女性主义对福柯权力分析的评述和运用…………68

第四章 女性身体的书写与重构………………………………81

 第一节 身体的谱系学………………………………………82

 第二节 女性身体的重构和文化学分析……………………103

 第三节 书写妇女身体………………………………………115

第三编 对话的延续:身份政治与当代女性主义实践

第五章 自我与妇女性别身份的越界…………………………141

 第一节 福柯的自我理论……………………………………141

 第二节 重申妇女性别身份…………………………………161

 第三节 女同性恋文学批评与“酷儿”理论………………168

第六章 身份政治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实践……………………181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181

 第二节 后殖民女性主义……………………………………218

 第三节 身份的疆界…………………………………………241

第七章 结语:困境与希望并存………………………………246

参考文献…………………………………………………………250

人名对照表………………………………………………………264

后 记……………………………………………………………268

试读章节

节 聚焦女牲主义与福柯

许多国外学者之所以把女性主义与福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女性主义和福柯都重视话语的作用,重视产生和维持话语权力的机制,强调在边缘话语或未知话语中蕴含的挑战潜能。2.都指向权力的局部和内部运作,而不是权力的宏观形式如国家权力。3.都将身体作为分析的基点,通过对身体和性的肯定,反转了形而上学重精神轻肉体的模式。4.都感兴趣于主体身份的建构。除此之外,女性主义与福柯都批评西方人文主义中男性精英宣称的真理、自由、解放、人性等经验的优势地位,并致力于试图解构当下存在的但迄今仍然所知甚少的统治模式。当然,指出这些共同点,并不是为了考证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即不限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也不是坚持女性主义与福柯分析真的是互相借鉴,而是建议每种提问的思路和提供见解的观点能够互相参照和补充。

对于福柯的思想是否适合于女性主义这一论题所引发的争论,我们应该做这样两点考虑:

第一点与福柯本人有关。作为一位富有原创性思想的当代学者,福柯广泛的涉猎领域和不拘学科界限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界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作品横跨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文学理论,他深入研究了心理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现代刑罚制度以及古希腊、罗马伦理学的发展历史,也广泛地考察了现代文学,并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史进行了结构分析。人们很难将他的著作简单地归入哪一门学科,这通常导致难以对它们做出批判性的接受,也导致了莫里斯‘布朗肖所说的“难以确定”但“具有特权”的位置:“既然他既不将自己称为一名社会学家或一名历史学家,也不将自己称为一名结构主义者、一位思想家或一名形而上学家,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是谁?”对于这个问题,福柯本人也拒绝回答。在《知识考古学》中,他声称自己写作不是为了揭示自我而是为了逃避自我:“毫无疑问,我不是惟一因写作而没有固定形象的人。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要求我始终如一。”对于这样一位如此多变且难以界定的思想家,难怪会引起长久而热烈的争论。所以在女性主义内部发生的这场论争也是不足为奇的,是福柯思想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映。

第二点便是上面谈到的关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论争。我们注意到,论述福柯与女性主义的著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上半期,这段时间正值后现代主义在英美大行其道,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论争方兴未艾。关于女性主义与福柯之间联系的考察,也许只是这场争论中一个局部的战斗,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遇时发生的碰撞。撞击所带来的火花是绚丽而短暂的,那是思想摩擦出的灵感之火花,虽倏然而逝但却给人以启示和希望。然而很快包括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自己也意识到福柯方法的局限性,她们迅速地做出反应,调整自身的位置,更理智地评价和借鉴福柯的思想。当然,这同时也让人想起了围绕后现代主义的合法性在更早些时候发生的论争。

如果要列出一个排序来说明我将进行的研究,那就是:福柯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论争——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论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论争。也许这样的排序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前两者与第三者在时间上并没有共时性的关系,但考虑到后现代主义在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效应,却还是适用的。显然,许多女性主义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像杜琴所认为的,法国女性主义与福柯著作更多的联系,是在围绕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些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的学术论争所带来的促使思想成熟完善的作用。当然我们考察的主要目的,还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交融了论争双方彼此智慧的新的思想火花,以及它对我们思想的启示、反省以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那是我们所重视和期待的。毕竟这里所进行的不是“是”与“非”的判断,而是超出了二元对立束缚的思想自由交流。

福柯作为继马克思、弗洛伊德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对女性主义影响颇大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不少方法论上的启示。与德里达的文本解构理论相比,福柯的理论更多地倾向于对诸种社会因素综合的分析。用赛义德的话来说:德里达使人进入文本,而福柯则使人在文本内外进进出出。也许正是这种文本内外进出自由的张力,使福柯的理论更多地受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们的青睐。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打开了一条通向理解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嬗变过程的途径。P14-16

序言

杨恒达

黄华的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就要出版了,作为她博士生时期的导师,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这部专著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记得她当初刚刚开始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时候,很为自己选什么样的博士论文题目苦恼过一阵,好像难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其实,她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她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情有独钟,也对西方一批后现代思想家很感兴趣,只是她雄心勃勃,不甘心步人后尘,做一些没有特色的题目,所以她绞尽脑汁,一心要选择一个好题目,做出真正的水平来。我很欣赏她学术上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经过多次谈话之后,我建议她选择“福柯与女性主义批评”这一题目。该课题国外已经有人涉及,但尚有进一步发掘的余地,尤其是如果抓住福柯后现代思想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系最密切的几个要点去深入发掘探讨,将会形成一部很有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专著。她觉得这个题目很值得一做,这样可以使她现有的优势综合起来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可以把她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于是,她开始进一步收集资料,先分别对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然后再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黄华的博士论文写成了,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充实,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一部体现了黄华学术风格和学术追求的专著即将问世,这是黄华多年心血的结晶。作为这一结晶的见证人,我向这部专著的作者表示衷心祝贺。

“福柯与女性主义批评”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题目,难就难在要找到这两者的契合点。首先,福柯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后现代思想家,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同两性或女性问题有关联的思考,不少有影响的女性主义者很关注或热衷于他的思想,因为她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发掘到对她们的女性主义立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如本书作者指出的那样,“福柯对身体和性的话语建构,给女性主义较大的启示。有关身体的话语以及法国女性主义所倡导的‘身体写作,成为女性主义发现自身、颠覆现存权力制度的武器”;也有不少女性主义者激烈地批评福柯同女性问题有关的一些观点,因为福柯的这些观点难免具有局限性,例如她们认为,在福柯的权力理论中女性主义政治目标的基础,即父权制压迫,遭到了消解,那么,在父权制压迫已消解的前提下再来反对父权制压迫,不就毫无意义了吗?不过,无论赞赏也罢,反对也罢,总之,福柯确实同女性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这种联系更因为女性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使它与福柯等后现代思想代表人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某种必然性。正如与后现代主义相关联的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解构”,与女性主义相关联的最重要的一个词也是“解构”。女性主义所要解构的是男性世界的话语霸权。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问题和一个意识问题。你必须认识到分享话语权力才是真正的男女y-等,你还要建立起解构男性话语霸权的意识,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其实,所谓真正的或者说适合所有人的男女平等,也是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宏大叙事。所以更好的说法应该是:iv,有分享话语权力才有男女平等的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则是非常个性化的,取决于男女双方商谈后做出的自由选择。由此可见,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是离不开后现代思维方式的,福柯之所以同女性主义结下不解之缘,主要还是他的思维方式,他那种力求从一切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思维方式,也包括他的考古学、谱系学方法等。给予女性主义以启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同福柯联系在一起。

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以后,整部著作的框架就决定下来了。黄华分别从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理论、身体理论、自我理论等出发,论述了它们同女性主义批评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启示,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思想来源、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提供了很好的说明和阐释。由于她对资料把握得比较充分和准确,有比较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理论功底,因此,在论证过程中,可以见出她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希望这部专著的出版能够激发作者进一步的研究热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她有更多、更好的学术专著问世。

2005年5月2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后记

迎着天边第一缕朝霞,我关上轰鸣一宿的电脑,起身迎接一个阳光明媚春天的早晨,在感受轻松的同时,心头又掠过一丝不安。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在为现实中妇女真实的处境而忧虑,还是为书中的不足而遗憾。

书稿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经过一年的沉寂和思考,这部小书得以完成。写作中经历的焦虑与烦恼,已然成为难忘的回忆。选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我的研究方向,起初源于好奇和兴趣,慢慢地它更多地与一种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一些与性别相关的烦恼,这些烦恼同巴特勒所谈的身份烦恼并不完全相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层面仍面临着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它唤起了人们内心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同情感。在个人层面上,对于每个研究者而言,女性主义研究有着某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这是一个能够与研究者自身境遇相连的学术领域,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他人,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关照和反省。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学者投身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原因吧。

当然,就批评方法而言,与其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批评更为妥当。因为它更多地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联系在一起,代表着一种从性别出发的批评立场和政治态度。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撰写的。我把考察福柯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关系作为研究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从中窥测近20年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嬗变的轨迹。看起来,这是一种“小题大做”的形式,但起初我低估了写作的难度,殊不知深度的发掘更为艰难,以至于在后来的写作中,我时常陷入困境。我似乎常常徘徊于磁极的两端,一端是福柯奇崛瑰丽的文字,另一端是纷繁复杂、争论不休的女性主义思想,我经常被吸引到其中的一端,而忽略了另一端,因为在两极之间并非总能找到适合的平衡点。因此,全书结构上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形成了现在的布局。当然,如果换一种写法,这部书稿又将以另外的面目出现了。从这一意义上,我希望该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由于学识、精力所限,书中留下了一些遗憾,只能留待今后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师长、朋友热忱的帮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谢意。感谢我的导师杨恒达教授,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这部书稿能够顺利完成,他的宽容和鼓励增强了我在学术道路上进行探索的勇气。在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中国社科院的王逢振研究员、北京大学的董学文教授、清华大学的陈永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传才教授、杨慧林教授、余虹教授、许鹏教授等师长,对论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论文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陈传才教授、黄克剑教授同我就其中的一些内容反复讨论,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我获益匪浅。

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为了支持我如期完成学业,年迈的父母常年奔波于家乡和北京之间,尽可能地帮我分忧解难。感谢同我一起承受着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丈夫胡永利先生,他的豁达和幽默帮我度过了写作低潮时的单调和烦闷。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冰主任、游冠辉副编审,他们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工作。

黄 华

2005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91883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68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7: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