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经诠释(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道德经》是本古代经典,距今年代久远,且文约义丰,其文字较为难认难懂,其内涵丰富且本意深藏不露。本书分析了其文本的语言即文字含义,又揭示作者的本意即思想内涵,可谓是完全、详细的古代经典诠释,非常值得大家探讨。

目录

一、老子其人/1

二、《道德经》其书/8

三、老子其学/15

四、《道德经》释义/46

1.道可道章/47

2.天下皆知章/52

3.不尚贤章/55

4.道冲章/59

5.天地不仁章/61

6.谷神不死章/65

7.天长地久章/68

8.上善若水章/71

9.持而盈之章/74

lO.载营魄章/76

11.三十辐章/79

12.五色章/(82

13.宠辱章/85

14.视之不见章/88

15.古之善为道章/92

16.致虚极章/96

17.太上章/100

18.大道废章/103

19.绝圣弃智章/106

20.绝学无忧章/108

21.孔德之容章/113

22.曲则全章/117

23.希言自然章/120

24.企者不立章/123

25.有物混成章/126

26.重为轻根章/130

27.善行无辙迹章/133

28.知其雄章/137

29.将欲取天下章/141

30.以道佐人主章/145

31.夫兵者章/148

32.道常无名章/151

33.知人者章/154

34.大道泛兮章/156

35.执大象章/158

36.将欲歙之章/160

37.道常无为章/163

38.上德不德章/166

39.昔之得一章/171

40.反者道之动章/176

41.上士闻道章/178

42.道生一章/182

43.天下之至章/186

44.名与身章/188

45.大成若缺章/191

46.天下有道章/193

47.不出户章/195

48.为学日益章/197

49.圣人常无心章/200

50.出生人死章/203

51.道生之章/206

52.天下有始章/209

53.使我介然章/212

54.善建章/214

55.含德章/217

56.知者不言章/220

57.以正治国章/223

58.其政闷闷章/226

59.治人事天章/229

60.治大国章/232

61.大邦者下流章/235

62.道者万物之奥章/238

63.为无为章/241

64.其安易持章/244

65.古之善为道章/248

66.江海章/251

67.天下皆谓章/254

68.善为士章/257

69.用兵有言章/259

70.吾言甚易知章/262

71.知不知章/265

72.民不畏威章/267

73.勇于敢章/270

74.民不畏死章/273

75.民之饥章/275

76.人之生章/278

77.天之道章/281

78.天下柔弱章/284

79.和大怨章/287

80.小国寡民章/290

81.信言不美章/293

后记/296

试读章节

,我知道它是能够在天空中飞翔的;鱼,我知道它是能够在深水中游动的;兽,我知道它是能够在山野中奔跑的。我也知道,在山野奔跑的走兽,是可以用网去捕捉的;在水中游动的鱼,是可以用钓鱼的线去钓到的;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是可以用箭去射杀的;至于传说中的龙,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腾云驾雾乘风升天的。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就是一条我不知道的龙吧!”

老子讲道修德,他的学派学说都是以自隐无名为主。老子在周国居住很久,亲眼看到周国日益衰败下去,于是就离开了周国。在老子西游经过“函谷关”时,遇到函谷关令尹喜,喜对老子说:“你都快要隐居了,请你尽力为我写书吧!”这样老子便留下写作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主要是谈道论德,全书大约五千多字。写完书以后,就离开函谷关了,这一去便无踪影,也不知何时死于什么地方。

也有人说,当时有一个名叫老莱子的人,也是楚国人,他也写书共十五篇,也是谈论道与德的体验和作用的,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专讲道德修养,所以可以延年益寿,保持很长的寿命。

自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实为一百一十九年),史书上说有一位名叫太史儋的曾经见过秦献公,并且说:“当初,秦国和周国是合并的{大约五百年以后才P4分开,而分开七十年以后才出现称王称霸的人。”所以有人说这个太史儋也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使得后来人始终不知道哪个说法是对的,哪个说法是不对的。

老子的儿子叫宗,宗曾经做过魏国的大将,封大将是在段干这个地方。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假的儿子叫解,解当过胶西王印的太傅,周老子世世代代都住在齐地这个地方。

凡是崇尚老子学说的人,往往大都是贬低儒学的,而推崇儒学的人,也会相应的贬斥老子学说。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老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李耳在政治上是主张无所作为而自化,清静不扰而百姓会归之于“正道”。

读了《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对于老子的生平虽然有所了解,但总觉老子是使人看不清读不懂的“隐君子”。关于老子生平,还有一说,那就是认为“老彭”即老子。《论语·述而篇》邢疏日:“老彭云即老子。”王夫之《四书稗疏》云:“聃,儋,彭音相似,老彭即问礼之老子也。”近人或以上邢、王之说竞谓老聃为彭祖之后,故又称老彭,说亦甚辨,余尚未敢信也。所以,后人在述学老子时说:“案近世考老子行实者,言人人殊,引据小书,未足凭信,转不若史公《列传》之言。盖两言‘莫言’,四言‘或日’,息无合多闻阙疑之义,P5

序言

这本《(道德经)诠释》酝酿构思于1996年。那一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当时,对于我这个多少知道一点孔孟之道和老庄学说的“文化人”来说,本就想写一点关于道德方面的文字,特别是对于老子的《道德经》想做一些研究。但由于精神文明内涵十分丰富,而“决议”本身内容也很宽泛,要写点东西总觉无从下手,加之自己又公务缠身,所以最后只写成一本《精神文明纵横谈》的小册子。进入2l世纪,国家又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了公民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此时,我又萌生了要研究一下《道德经》的想法。不知在一种什么力量的驱使下,从此我便开始寻找资料,铺开稿子断断续续地写起来了。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在一片浮躁和不安中,总算搞出了今天面世的这个本子。在这本小册子正式出版时,也想就有关问题说几句,放在前面,算是个提示或者说是个前言吧。

一、本书虽名为《(道德经)诠释》,但内容除前言后语外,还包括老子其人,《道德经》其书,老子其学,《道德经》八十一章解说等,其中主要篇幅当然是解说《道德经》八十一章。

二、传统本或通行本《道德经》,有的把前三十七章冠以“道经”作为上篇放在前面,而把后四十四章冠以“德经”作为下篇放在后面。本书考虑到《道德经》八十一章,就其内容来说,“道经”和“德经”前后穿插,很难截然分开。因此,也就没有分什么“道经”和“德经”,而是从一章到八十一章一竿子插到底。

三、传统本或通行本《道德经》,有的是每一章都有一个虽说不能涵括所有内容,但却可以表明该章主要内容的“标题”,有的也没有这个“标题”,而只是按一章到八十一章的先后顺序排列。本书考虑到是一个通俗读本,期望读者阅后能有个印象,于是采用了有的传统通行本的做法和提法,在每章前也加上一个“标题”,以作提示。

四、本书的写作特别是对《道德经》八十一章的解说,都是采用先抄录原文,再作题解,然后注译,最后直译成白话文。由于本书是断断续续,历经两个年头才写完的,因此内容前后不连贯,甚至重复矛盾之处,也可能不时出现,亦祈读者见谅。

五、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阅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中国历史名著译注丛书《史记诠译》、中国古代哲学名著诠译丛书、杨树达著《老子古义》、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老子·庄子·列子》、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老子》、黄钊著《帛书老予校注析》、陈松长著《帛书史话》、罗?著《诸子学述》、邓潭洲译《白话老子》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御批点评等一系列有关诠释《道德经》的专著和资料,可以说本书是由摘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分析拼凑而成,因此不准确甚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除欢迎大家批评赐教外,还望多多包涵。

六、本书完全是诠释古代经典,虽然写作念头是由《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而萌生,但绝无借古讽今或借古颂今之意。如读者阅读时遇到今日之常用词句时,则望不要产生联想,以免生出其他意思来,果真,那本人就说不清道不明了。不过,总归一句话,真心诚意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后记

《(道德经)诠释》,这是一本文字并不太多的小册子,之所以花费了我将近两年的业余时间才得以完成,主要是因为老子之《道德经》,是本古代经典,距今年代久远,且文约义丰,其文字较为难认难懂,其内涵丰富且本意深藏不露。因此,有时为找一个字的读音,或者思考一句话的本意,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甚至时日。而之所以书名又冠以诠释,而不是今译或通译,则是因为古往今来,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言所语,所写所作,以及所行所为这五者之间,并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说写不一,言行不一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所以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文本的语言即文字含义,又要领悟揭示作者的本意即思想内涵。而这文字和思想也是有差别的,语言表达思想,但语言不一定就是思想本身,而只是一种可以克服时空界限用以表达思想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说,在某些原因和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人要去表述古代人的思想的时候,某些表面语义相同的语言是难以传达某种特殊的思想特别是内心世界的。故对古代经典如果只是用今天的理解去进行简单的直译,那就极有可能产生歧义和出入,甚至出现误解和谬说。而如果我们在解读古代经典时,能够把其语言文字的历史情况以及作者的原意都能展示出来,当然这种“原意”也只能是我们现时依靠某些可以依据的材料进行的分析和推测,那就只能是进行诠释了。诠者,理解和解说也;释者,说明和消除也。诠释是讲究问题意识的,只有当你把你对文本之中、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原典性、基础性意义以及这意义本身所具有的张力结构,看成是对问题的解答时,你才真正理解和解释了文本。诠释有的地方有的时候也会出现误解误释,但我还是用了诠释,而不是进行简单的今译和通译。这就是我之所以采用“诠释”作为书名的重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道德经》的原始状态,现在已不得而知。相对通行本而言,除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种之外,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是迄今发现的《道德经》的最早版本。而这甲乙两种版本的帛书,虽破损颇多,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帛书中除有德经和道经之分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以外,都是不分章节的,乙本计5467字,把《道德经》划分为两篇八十一章乃是西汉后人所为。刘歆(读新炯音)《七略》说,其父刘向在整理这部名著时,“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辛”。其后,王弼也将其分为八十一章,整理为5683字,区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唐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说:“道经居先,德经居后。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八十一章像太阳之极数。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天数奇,故上经三十有七章;地数偶,故下经四十四章。”这些划分很显然带有数字色彩,究竟为何,是否合理,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道德经》注家繁多,经文多异,版本无数,所以后学虽大都以八十一章为蓝本,但也并未完全遵从这八十一章的划分,如严遵本就为七十二章,孔颖达本就为六十四章,吴澄本就为六十八章等。而一般说来,特别是近现代,各种读者注家大都认同并接受古称《老子》或《五千言》的今之《道德经》,定为八十一章。当然,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认为《道德经》虽是道家学派首要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柱石,思想博大精深,表述极富哲理,但由于该书历经世变,几经篡改,造成章节不同,文句错简,流传转抄中又多有讹误,因而传世至今的《道德经》篇章结构编连,也多有颠倒错落、前后交错重复等明显缺陷。有鉴于此,有学者注家主张在透彻理解原书哲理文采的基础之上,将通行本的八十一章改分为八十四章,并以道论、德论、修身、治国四篇为序,对原有章节进行重新编辑排序。对于此举,我以为有利于对原文的理解和检索,对于古籍整理,不无功劳和贡献。但由于几千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二篇八十一章5000余言的说法和做法,所以,我也就“不敢为天下先”,只好照旧行事了。

应该承认,《道德经》首先应是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 “道”说的是自然之道,是万物本原、基石,“德”说的是自然之道达到的一个境界,是自然天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显现,所以至道至德,大道大德,上道上德,说的都是老子的天道人道思想所达到的境界。尽管老子对自己的所言之“道”和“德”.没有也不可能说清楚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最终只好用一个“是有是无”的“有形无形”的东西来一言以蔽之。但是,老子说道论德,并非就是只做做学问,说说思想,而是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这一点在《道德经》中是随处可见和非常明显的。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免不了带有朴素、片面和不彻底性,但确实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部分。老子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的积淀和结晶,传至今日还不时发出亮丽的光泽。

应该说明的是:《(道德经)诠释》一书出版前,首都师范大学邓球柏教授进行审校,并作了诸多补充。邓球柏教授对出书之严肃,治学之严谨的作风,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在《(道德经)诠释》一书即将面世时,身为作者颇感惶恐,生怕错讹累自己,误别人。在此,我这位花甲老人祈望诸位方家读者,如能宽容海涵,提携后学,给予批评指教,吾则幸莫大焉,永知足矣!

总归一句话:“道”不尽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寥寥数语,是为后记。

文选德

2003年2月24日于蓉园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经诠释(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选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33494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5
出版地 湖南
212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