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发生黑丝(冯至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散文随笔选集收入了冯至先生的文章五十余篇,共分为六部分:摆渡佳评;历史人物画像;入世漫评;感性视野;学术研究代表作和附录。试图通过这里所选的文章把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领域活动、发展的轨迹描绘出来。

目录

“盗火者文丛”序

1.摆渡佳评…………………………………………………1

 《北游及其他》序/3

 《十四行集》序/8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者序/11

 里尔克/14

——为十周年祭日作

 工作而等待/20

 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27

 尼采对于将来的推测/35

 谈读尼采/40

 《哈尔次山游记》译者后记/44

 海涅的讽刺诗/47

 《布莱希特选集》后记/57

 外来的养分/61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74

2.历史人物画像……………………………………………79

 仲尼之将丧/81

 《伍子胥》(选三节及后记)/89  

 昭关/89 

 江上/95

 溧水/100

 后记/105

《杜甫传》(选二章)/109

 流亡/109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122

 白发生黑丝/136

——《杜甫传》副产品之三

3.入世漫评…………………………………………………151

 决断/153  

 批评与论战/158

 简单/166

 教育/169

 忘形/172

 一个希望/176

 两种态度/178

 论现在的文学翻译界/182

 传统与“颓毁的宫殿”/186

 老年的时间与寂寞/190

 肃然起敬/194

4.感性视野…………………………………………………199

 儿时的庭院/201    

 父亲的生日/204

“但开风气不为师”/209

——忆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鲁迅与沉钟社/215

 海德贝格记事(选七节)/228

二记徐诗荃/228

三 “同胞事,请帮忙”/232

四 内心的空虚/233

五 记梁宗岱/236

六 记F君和鲍尔/239

七 山河无恙/243

八 三次旧地重游/245

 昆明往事(选六节)/249

一 前言/249

五林场茅屋/250

六敬节堂巷/254

七 书和读书/259

八西南联大/264

九 再到昆明/267

 忆朱自清先生/271

 红樱桃与“红娘子”/274

 莫斯科/277

 安娜·西格斯印象/283

 涅卡河畔/288

——“忆旧与逢新散记”之一

 乌普萨拉/298

——“忆旧与逢新散记”之二

 一夕话与半日游/307

——“忆旧与逢新散记”之三

 歌德相册里的一个补白/319

——“忆旧与逢新散记”之四

 赤塔以西/328

——一段通信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333

 怀爱西卡卜/338

 罗迦诺的乡村/344

 在赣江上/350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354

 忆平乐/359

 山村的墓碣/363

《山水》后记/366

5.学术研究代表作…………………………………………371

 《论歌德》选/373

《浮士德》里的魔/373

6.附录………………………………………………………395

 冯至小传/397

 冯至主要著译目录/402

 后记/405

试读章节

尔次山游记》译者后记

海涅(1797—1856)在1824.年9月和10月作了两个月的徒步旅行。他从哥亭根出发,经过哈尔次山、哈雷、耶那到了魏玛,在魏玛他会见了歌德,又从魏玛经过哥达、卡塞尔回到哥亭根。那时他是哥亭根大学的学生,他的学业是在第二年7月才结束的。哈尔次山是德国北部的一座名山,山上有茂盛的森林,山内蕴藏着银、铁、铅、铜等矿,山的最高处名布罗肯,高1142公尺。它从18世纪就成为供人游览的风景区,现在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劳动人民休息疗养的好地方。

海涅这篇游记最初曾在1826年1月和2月号的柏林《伴侣》杂志上发表,由于反动政府的书报检查,遭受到严重的减消和涂改。同年5月,海涅把游记修正补充,和组诗《归乡》及《北海》第一部分合编一册在汉堡出版。1830年6月,游记重版,海涅又删去了几段。这篇译文,是根据1826年初版的文句翻译的(1951年柏林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海涅文集》里的《哈尔次山游记》也是以初版为根据的),1830年重版删去的段落,译者已在脚注中注明。

德国自从1815年以后,是封建反动势力最猖狂的时代。拿破仑被赶走了,维也纳会议闭幕了,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德意志民族各邦的联盟。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诸侯,仰仗着梅特涅的支持,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恢复并且加强了他们的专制秩序,对人民进行更为残酷的剥削。尤其是1819年,梅特涅召集了一些专制王公,在卡尔斯巴德举行会议,公布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对于出版言论自由、大学里的讲授自由、学生组织横加检查和限制,致使当时的德国形成一片坟墓般的寂静。

在这坟墓般的寂静中,对那些残暴而愚蠢的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和庸俗的市侩给以尖锐的讽刺和辛辣的嘲笑的是海涅的这篇游记。作者在这里用他的笔锋揭发了当时社会中虚伪和反动的本质,用他离奇的比喻与各种各样的形容词描画出当时学者们(尤其是哲学家和法律家)、市侩们、奴仆们、沙文主义者以及教会里的种种丑恶的形象。

但是,这些讽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还怀着无限的爱写他的游记。他爱单纯的人们如矿工、牧童、小学生、美丽的女孩,爱自然界的树木、花草、河流。每逢一段辛辣的讽刺之后,便跟着一段美丽的抒情的文字:对反动社会的嘲讽和对人民与自然的热爱,在游记里互相穿插着、交织着,组成这篇游记特殊的风格,也反映着海涅的精神状态。

海涅是在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他的创作的。他最早的诗歌里充满了忧郁和梦幻,可是他不久便拨开德国浪漫主义的云雾,接近现实,《哈尔次山游记》就是他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一个里程碑。但海涅在这时只看到当时德国社会的可怜状态,还没有看清正确的出路。至于他意识明确,成为一个为人类革命而奋斗的政治诗人,则在他1831年流亡到了巴黎以后,尤其是在40年代和马克思晤面以后。

远在1927年,译者曾经把这篇游记译成中文出版。当时译者德文水平很低,译文里有许多不能容忍的错误。现在把它重新校改,错误处改正了不少,但是海涅特殊的用语和风格,有许多地方还是译得很不恰当,希望读者能给以批评和指正。原文里出现的拉丁字和法文字,译文还照样抄下来,只是在字下边的括弧里注明意义。

书内附印一幅地图和四幅插图(插图选自1952年德累斯敦萨克逊出版社出版的《夏季哈尔次山游记》一书),对于读者或许能有一些帮助。

1954年5月1日P44-46

序言

鲁迅曾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之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荣誉。

在此称谓中,其行为性质之有益、目的理想之崇高与行为方式之尴尬、之被侧目而视,虽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所具有的悲怆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以平常心观之,而不加拔高与崇高化的话,那么,应该说,这种悲怆性与其说是完全来自这种工作与事业本身的内在价值,不如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侧目而视的时代环境与条件所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说到“火”,“火”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远远并非“革命之火”、“斗争之火”、“造反之火”,并非我们曾亲身感受过其炽热度、其灼伤度、其毁灭性的那种“火”,而是人类从野蛮状况走向文明状况的第一个标志、第一个牵动力。对于人类而言,它首先意味着光亮,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熟食;它代表了文明,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工艺,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光明,代表了思想意识的飞跃,代表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与确确实实的社会进步。

以此观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条件下,这“火”,概而言之,就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就是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新方法。在泱泱古国里,这些东西有多少根基,有多少存货,我们无法妄论,但至少可以说是不够用的,于是,就有一个引进的需要。而引进者不过就是古丝绸道上的贩运者、驼队,就是在大江阻隔下的摆渡者而已。鲁迅所指不外如此,并无惊天动地之意,只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积习甚深,惯性甚大,反倒常常容易引起“侧目而视”,甚至阻力重重,引进者、摆渡者反倒成为“盗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论引进的通路是否崎岖,不论摆渡的航道是否曲折,这条道路上倒是络绎不绝的,完全堵塞的时日毕竟有限。在这条道路上前者呼,后者应,行者不绝于途,即使也有彻底被杜绝、被根除的时期,但“春风吹又生”,后继者仍踽踽前行不止。于是,一个世纪下来,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盗火者景观、摆渡者景观,这一景观就像古丝绸道上的行者与驼队的景观,值得后人念想,值得后世留存,哪怕只是若干浮光掠影、“断简残篇”。

这便是编选“盗火者文丛”的初衷与立意。

上个世纪,在中国,致力于研究、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并有突出业绩的人士,多如满天繁星,当然,其中更对跨学科文化有广泛兴趣,更对社会现实有人文关切,并常发而为文,产生了社会影响,形成了学者散文此一特定文化景观的才人,其数量相对会较小一点,即使如此,为数亦很可观。以这一景观为编选对象,本应是一项巨型的文化积累工程,然而,在物质功利主义大为膨胀的条件下,人文出版殊为不易,加以版权壁垒的限定更增加了难度。幸有中央编译出版社,特别是韩继海先生出于无私的人文热情,大力予以支持,得以出版目前的十种,权作为抛砖引玉,以对社会人文积累略作奉献,以其待更有希望的来日。

最后,对各集作者与作者家属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鸣九

2004年8月

后记

我的父亲在一篇文章里曾说过:“关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开始,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一种说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两种看法各有它的理由,但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两者结合起来,才符合实际。可是先后次序要明确一下,那就是先有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才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他还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概括这个观点。作为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对这一点他是深有体会的。新文学的奠基人和先行者们在五四前后“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鲁迅),激发起创作热情,为新文学的建立作出杰出的贡献。受他们的影响,刚刚中学毕业的父亲在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作品的同时,也尝试起自己的新诗创作。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又去德国留学,更大大开阔了眼界,接触到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从此,他学习他所尊敬的前辈,坚持不懈地搬运着“他山之石”,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他努力吸取外来的养分,创造自己的风格,丰富自己的创作,为中国的新文学大厦添砖加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跟随前辈们,积极、认真地介绍外国文学。后来,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把自己比喻为“导游者”,把“游人们”领进这个领域,期待着真诚的“游人”能在这个领域有更深人的了解、更多的发现。

本集试图通过这里所选的文章把父亲在中外文学领域活动、发展的轨迹描绘出来。

按编辑体例要求,全书分为六部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历史人物画像”部分大多是历史故事,只有《杜甫传》是学术著作,放在了这里,是为了和本文丛其他各书的体例取得一致。

冯姚平

2004年7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发生黑丝(冯至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0519
开本 32开
页数 4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