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彝族火把节
内容
编辑推荐

彝族的火把节,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是,真正了解它的外族人又实在少之又少,因为,没有系统地介绍火把节的书供读者阅览。现在,我们有了本书,它将弥补这一缺憾。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了介绍了彝族的火把节。具体内容包括其起源、日期、习俗、传说、歌谣等。语言通俗,资料翔实。适合多数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火把节的起源

火把节的日期

部分彝族地区不过火把节的原因

火把节的习俗

彝族火把节与印第安人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

火把节的歌谣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彝族对火的崇拜还表现在对火的禁忌上。各地彝族都有一些敬火习俗,如:不能从火塘上跨过,不能将脏东西拿到火塘里烧烤,不能将污水泼进火塘里,祭祀用的食物均要在火塘上转烧一下以示净化,从外边拿来的生肉在进屋前必须用火或火灰烤一下。火塘边的锅庄石和三脚架不能用脚蹬,烧柴须分清头尾,不能乱烧。分家不分火,新家的火须由老家火塘引去。

在居室方面,彝族火塘是居室中心,以火塘为界,上方为贵,下方为贱,上方为祖先和客人之位,下方为主人和儿女之位。

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彝族对火和火塘,有着种种不同的禁忌习俗。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而且这象征又与一家人的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火塘里火的熄与燃被认为和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让它熄灭,故称之为“万年火”。如因人被惊吓失魂、或因病需要叫魂时,首先都要把“魂”叫到火塘边来,然后才有可能附到人的身上去:如果“魂”回不到火塘边,更不可能再回到人的肉体。除此之外,在彝族地区,还有不同程度地以火塘来区别大、小家庭的情况。更有趣的是,彝族姑娘出嫁时,都必须由自己的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族和娘家告别。在有的地方,迎接新娘时也需要在村外烧上三堆火以示敬重,表示姑娘从此参加了这一氏族的生活,成为这一氏族的成员了。

从以火塘为中心,家庭成员的座位情况来看,妇女的位置是在下方,是挨着火的最佳方向,这可能是母系氏族制的表现和遗俗。而且只有女性才有对火塘的充分使用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和母系氏族制度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脉相承的情况。

彝族有些地方在火塘的左方靠墙之处,安放一块石头,以代表火塘神,每逢祭节之日,都要以酒、肉、烧香化纸敬祭。有些地区彝族还在十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祭火塘神。

上述可见火神是在火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观念。由于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自然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后来,虽然有的地区火塘被灶取代,但灶神、火塘崇拜仍是同一观念,都是对火的崇拜。

火把节之夜禁止一次在一个火塘里点多把火把,认为这样不尊敬火神。过年和过火把节的三天三夜不能让火塘里的火熄灭。

彝族火崇拜的文化现象,其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火崇拜也是氐羌系统民族文化的主要特点。

在众多的文化要素中,火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初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火”的概念已非仅仅是自然界的山火,而更重要的还是在它被我们的祖先利用,并成为他们物质文化之一部分的“火”。它一旦进入初民们的文化生活中,就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大家知道,火在人类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是异乎寻常的。周口店第十三和十五地点的灰烬向我们证明,猿人已经知道用火。火使猿人逐渐确定了“人性”。这时的火,当然还是天然的。后来,大约在旧石器晚期,人工取火发明了,它“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反杜林论》)。人工取火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这就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及至火被运用于农业生产,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人类又进一步掌握了大自然的秘密,进人了所谓的炎帝神农氏时代。

P13-14

序言

彝族火把节中外学者研究者众,但说法不一。有的从神话传说研究,有的从风俗习惯研究,如说火把节来源于星回节;彝族火把节之夜,男女老少都手举火把到田边地角挥舞,以示驱虫祈丰收。这些说法大多是从表层现象出发,缺少深入调查研究,结论是不准确的。

朱文旭副教授是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族年轻学者,他不但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而且熟悉本民族语言,对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都有一定的研究。他的这部《彝族火把节》就是通过科学分析探讨火把节的起源,认为火把节的真正来源乃是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而起的。他先对藏缅语族彝语支诸语言的“火”一词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几乎一致称mu21tu55,或音近为mi33to13,而凉山彝语称火把节为tu55tse33(都再),“都”意为火;“再”意为“祭”,“都再”即“祭火”,这是彝族对火崇拜的共同认识。作者因而认为火把节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

从语言分析得出火的原始意义,继之以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彝族及其同源民族的一系列拜火习俗,如“火葬”、称为“万年火”的火塘、原始刀耕火种等等,都与火息息相关,火是神灵,认为火给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光明、温暖和文明,因而对火有至高无上的崇拜。

彝族火把节已是中外闻名的节日,中外旅游者到彝区观光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与彝区接壤的民族,也模仿彝俗过火把节,盛极一时。但同一地区的彝族,如凉山彝族三大支系中的“圣乍”和“所地”支系都过火把节,而“依诺”支系却不过火把节,贵州彝族部分地区也不过火把节。中外学者对此问题成了不解之谜。作者为了解开这个谜,除了研究彝文经籍和汉文文献外,深入到各地彝族群众中进行了深刻地调查和研究。这个研究结果虽不能遽下定论,但较已往只从风俗习惯分析深入多了。

朱文旭的《彝族火把节》是继他出版的《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之后的又一部新著。我们知道,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有丰富内涵的彝文经籍。我们面对这一丰富的文化领域,希望有更多像朱文旭这样的年轻学者为继承弘扬彝族文化而努力。

马学良

1997年12月4日

后记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感到不满意。高兴的是各地彝区年年都在过火把节,却没有一本系统介绍火把节的书供五湖四海来观光的宾客阅览,如今可以说有了一本,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这样重大而又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就应该有介绍它的书。感到不满意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粗疏。

1996年12月为了写这本书我自费到贵州和云南,去了解了一些有关火把节的基本情况,下去以后因时间关系不能深入到彝区乡村去了解情况,只是到省城访问了有关人士,请教他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在调查访问期间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和关怀。在此特向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贵阳市春风小学校长陈世学,云南民族学院肖建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普卫华,云南民族出版社张仲仁等同志表示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巴莫曲布莫女士给我提供了有关火把节的一些资料,并鼓励我尽快将其写出来,在这里说一声感谢!

国家民委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马大林先生年已七十七,挥笔书就作者“火把节抒怀”一诗,在这里也说一声“感谢”!

作 者

1997年12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彝族火把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文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921927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1999-07-01
首版时间 1999-07-01
印刷时间 199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1
14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