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武宗正德艳闻秘事/高阳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作品集中的一本,该书记述的是中国八大荒淫皇帝之一——明武宗的南巡秘录。明武宗——正德皇帝,名朱厚照,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他只活了31年,但给历史却留下了三大疑团:一是他的身世之谜,二是他只想做大将军而不愿做皇帝,三是纵情玩乐至死。本部历史小说高阳先生就将为我们做出详尽的解答与深刻的分析。

内容推荐

正德皇帝是一位昏庸的帝王,十四岁即位后,他不问政事,不辨忠奸,一味宠信宦官刘瑾。贪官酷吏横行朝野,卖官鬻爵屡见不鲜,明廷已现岌岌可危之态。

正德皇帝更是一位风流的帝王。他先是屡屡出宫巡游,遍尝天下美色,即而又发奇想,修建了结构复杂,密藏淫巧的豹房。豹房内,美姬丽女极尽媚态,歌妓舞女活色生香。正德皇帝沉迷其中,纵情玩乐,数日不登朝堂问政。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正德皇帝淫乐过度,死于豹房。从此,豹房及其艳闻秘事成了正德皇帝身上最为鲜明而深刻的诠释。

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

明武宗正德艳闻秘事

附:假官真做

任公与刁间

买命

吕不韦

临邛卓家

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试读章节

大明弘冶十八年端午节。

时逢佳节,又当盛世;好热闹的一个端午。首辅刘健正在相府中大排筵宴,召集内阁中的一班有文采的属官,分韵斗诗;忽然,门官疾趋上堂,走到刘健身边,弯着腰在他耳际轻声说道:“相爷!宫里派了一名公公来,说万岁爷宣召,请相爷马上进宫。”

刘健问:“可知何事宣召?”

“没有说。只说是张公公派来的!”

听得“张公公”三字,刘健心便往下一沉。明朝称太监为“公公”。太监有大有小,职位最高的称为“秉笔司礼监”,可以为皇帝代批奏疏,参与军国大计。但是秉笔司礼监中,并没有姓张的,他知道,门官所说的张公公是指张愉,此人亦是皇帝的近侍,职务为掌御药太监,专门照料皇帝的医药——皇帝身子很弱,六七天l以前,听说咳嗽又厉害了,这是常有的,大家都没有把它看得太严重。如今由张愉传旨宣召,莫非病情有变?

“赶快备轿!”刘健起身向宾客拱一拱手,“诸公宽坐畅饮。皇上宣召,我进宫去一趟就回来。”说罢,匆匆人内,换了官服,径自进宫。

皇帝的寝宫名为“乾清官”,官门就叫乾清门。刘健到得那里,已另有两位宰相在等候——宰相一共三位,谢迁是华盖殿大学士,其次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武英殿大学士刘健。李、谢二人虽早就到达,但以刘健是首辅,所以一定要等他来了,才能一起进见。

皇帝住在乾清官东暧阁,一进门便有三个早已铺好的红呢拜垫,于是刘健领着下跪磕头,口中说道:“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叩请圣安,恭贺节禧!”

“三位先生过来!”着便服坐在软榻上的皇帝说,声音相当微弱。

“是!”三人同声答应,站起身来,随即有小太监将拜垫移近御榻,三人重复一并排跪下。

皇帝慢慢说道:“我承祖宗的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了!哪知道得了这个毛病,精神坏极;所以跟诸位先生不大见面,以后也见不到了!”

皇帝的病,已经好几年了,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小虚弱,本源不足而起的痨病。不过,皇帝自己很看得开,也不近女色,大家都以为他可以带病延年,不甚忧虑。可是此刻听皇帝语出不祥,不由得都吃惊了。

“陛下万寿无疆,”刘健强自劝慰,“何出此言。托陛下的洪福,四海无事,正宜静摄,”

“我自己的病,自己知道,这是天命,勉强不来。”皇帝干咽了两下,用枯涩的 声音,向左右说了一个字:“茶!”

于是掌御药太监张愉捧了茶来,双手捧上,轻声说道:“万岁爷请服药了。”

皇帝没有答他的话,用茶漱一漱口,吐在金唾盂中;张愉看了一下,顿时流下两行眼泪。

“茶里面有血丝?”皇帝平静地说。

“没有,没有!”张愉急忙拭一拭眼泪,拿衣袖盖着金唾盂,转身退去。

“到这时候,何必还瞒我?”皇帝只有黯然之色,但很快地又恢复了平静,抬眼看着刘健说,“我谨守祖宗的法度,十八年来没有一天敢懈怠荒忽。不过,这也是诸位先生辅助之功。”说着,将手伸向刘健。

刘健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只捧着伸过来的手,不自觉地鼻孔中 作响了。

“刘先生不必伤心!我还有要紧话说。”

“是!”

“我蒙皇考深恩,选立张氏为皇后;而幸有了太子,今年十五岁了,还没有选婚。社稷事重,可以传谕礼部,立刻着手举行。”

“遵旨!”刘健答说,“臣今天就传旨礼部。”

“这件事,要诸位先生费心。”

皇帝抬眼环视,不知道什么时候,平日接近皇帝的大小太监已经跪满一屋子了。

“来!写遗旨!”

此言一出,每个人心头都是一震!只有秉笔司礼太监戴义应一声:“是!”站起身来做个手势,便另有两个太监,抬来一张上置笔砚的紫檀小长桌,拜在皇帝面前,戴义居中跪下,执笔在手,静候宣示。

“我只一件事不放心。”皇帝说道:“不放心太子!”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了。

皇帝的一半也由于抚今追昔,想起了悲惨的童年——皇帝和他的父亲——年号“成化”的宪宗,童年都是非常悲惨的。

宪宗的父亲英宗,两度做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先为“正统”;后称“天顺”。

正统十四年七月,外蒙古的一个酋长也先,大举入寇。英宗接纳了太监王振的献议,御驾亲征,朝命下达到统兵启行,只有两天的工夫,匆促得形同儿戏。结果五十万大军在居庸关外、察哈尔怀来以西的土木堡被围,英宗做了也先的俘虏。

“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的弟弟郎王奉孙太后之命,代统国政,并立英宗的两岁长子见深为太子。十来天之后,郧王即位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蒙尘的皇帝为太上皇。这一来,太子见深就有隐忧了!因为景泰皇帝可能有私心,将来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太子是奉孙太后的懿旨所立,无法废掉,那就只有见深一死,才能使自己的儿子居东宫。即令景泰皇帝下不了杀侄的毒手,但难保没有他人先意承旨,谋杀见深。所以孙太后派一个亲信的宫女万氏到东官,保护两岁的太子。

景泰三年五月,太子见深终于被废,改封沂王。沂王虽只五岁,但被废的太子,绝不能住在宫内,而他的生母周妃又不能移住宫外,于是万氏做了沂王府的“女主人”。对沂王,她是保姆,但也是慈母。

景泰八年正月,早已由也先那里迎回,但住在南官,形同幽禁的英宗,复辟归位,改年号为“天顺”,十岁的沂王见深,亦重新恢复了太子的身份,迁回东官,万氏仍旧随侍在左右。

谁也想不到的,就在以后太子智识渐开的几年中,竟跟比他大十七岁,且为保姆的万氏发生了畸恋,因此,当他在十七岁即位以后,万氏被封为妃。成化二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妃为二十岁的皇帝——宪宗生了一个儿子,万妃进位为贵妃。不幸的,这个皇长子,不足一岁,即告夭折;宪宗从此没有儿子。

其实,也不是宪宗没有儿子,只为万贵妃既妒且悍,彻底控制着由她抚养长大的皇帝,也充分掌握了深宫的大权,一发现妃嫔宫女怀了孕,必定逼着她们堕胎。但是,百密一疏,到底留下来一个儿子,就是当今的皇帝孝宗。

当今皇帝的生母是个瑶人,姓纪;本是广西平乐府贺县土官的女儿。成化元年,浙江左参政韩雍受命平两广蛮寇,师法诸葛武侯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的故事,改大藤峡为断藤峡,一战成功,纪氏被俘入宫,授为女官,因为她聪明谨慎,知书识字,所以被派了一个“典守内藏”的差使,掌管宫中的银库,这个库称为“内承运库”。

成化五年秋天,宪宗偶尔经过内承运库,随便问一问内藏收支出纳的情形。纪氏从容不迫地答奏得头头是道,宪宗大为欣赏,因而召幸。哪知纪氏初承雨露,居然有喜,消息传到万贵妃耳朵里,大为嫉恨。一方面严厉告诫所有的太监与宫女,不准在皇帝面前泄露此事,一面遣派亲信宫女为纪氏堕胎。但纪氏的人缘极好,竟获得这个宫女的同情,回报万贵妃说纪氏不是怀孕,是生了臌胀病。于是,万贵妃将纪氏谪居安乐堂。也就是所谓“打人冷宫”——安乐堂在北海以西的羊房夹道,宫女老、病或有过失,照例到安乐堂去住,很少能再回到大内了。

第二年七月间,纪氏怀孕足月,生下一个男孩。万贵妃当然饶不过她,召来一名太监,命令他将纪氏所生的儿子,投入水中淹死!……P2-4

序言

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

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

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乱年代,他兼有旧学与新慧”。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说“高阳是国宝级人物”。

台湾诗人痖弦称高阳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

高阳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榜眼及第”、“传胪”等匾额;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福寿龙虎”世匾。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不仅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

高阳大学未毕业,就以优秀成绩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高阳的创作以清代宫廷与近现代高层人物生活为主,高阳对历史小说的贡献,最主要的在于他“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

高阳读书不记笔记,但却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对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贯、三亲六眷、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对于帝王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宰相诸侯,以及嫔妃太监、心腹与政敌,也无不熟稔,朋友们便戏称他为“皇帝老儿家的总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阳对于皇室权力斗争、朝廷政治风云、宫闱秘闻、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带来的对于整个中国的各种影响,无不津津乐道,了如指掌,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了。

1962年,高阳受邀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这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而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共有90余部,约105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入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高阳幼承家学,其后自学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积了多年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因而一步入历史小说的领域,立刻创造出引领风骚的局面。由于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来台后因而能为小说灌注浓厚的历史感,其创作理念对后来者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高阳的小说以史料繁细、运用从容有余见长,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与小说的对应关系观察,高阳作品的材料来源的确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小说的某些段落对史料的依赖极深,具有利用小说展现史料的企图,一些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也有史料为依据,高阳的小说被称许为“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

高阳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

高阳对历代王朝兴衰得失的关键,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一中心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必开一代之感运;三是一个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中兴的局面。

这个“中心势力”的提法则可以用来说明高阳作品中关于官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虽然高阳极为注重他的考证成果,但对读者而言,小说中的历史成分与人情法则可能才是阅读乐趣所在。

高阳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百科全书的内涵,同时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高阳的小说之所以能影响、流传如此之广,本身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一是因为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钜细靡遗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史料,这些史料在古今的对照下毋须夸张点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对人情、世故、智谋的深研熟玩,有意用来建筑小说的戏剧性;三是小说中的人生态度符合今日大众的需求,与旧式观点产生了隔膜,因而能广为大众所接受。

高阳的历史小说中写了不少爱情故事,他写出了爱情的真与美,又通过爱情,写出了女人心机的缜密、应变的灵动、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韧性。

高阳小说至今仍风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阳传》中指出的:“时下,田园风光的乡材原野早被日趋扩大的都市所蚕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幺利者,大面积的伐树木、采山石、排污水,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而破坏了大自然的古朴与野趣,人们再也无需也无从张扬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地铁、别墅、霓虹、电视、饮料,人们饱尝轻松自乐,人们的感官在体验粗犷与雄浑上都显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处去体会撼天动地的悲剧意识和人文精神?”

“高阳历史小说的走俏,也是当代人为自己的软绵绵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与心态补充精神上的钙和盐。”

责任编辑/韩金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武宗正德艳闻秘事/高阳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09396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