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教师专业发展)/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30个案例,是30个不同的教育探索故事,案例中的教师透过这些故事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些信息: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教育舞台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目录

第一部分 遨游网络的海洋

——在网上成长,与世界同行

[案例1:魏智渊]

 一路狂奔

 一路痴迷

 一路沉思 

[案例2:朱国红]

 差点被家长哄下台

 网络让我一炮打红

[案例3:贺杰]

 行走在教育的边缘

 网络伴随我成长

[案例4:黄利锋]

 在网络上行走

 走在“整合”的路上

[案例5:张曼凌]

 网络伴我成长

 一个普通老师快乐而充实的一天 

[案例6:万玮]

 从“菜鸟”到版主

 为平庸付出代价

[案例7:衣奎伟]

 2004,好梦成真

 自己为自己出了个难题

[案例8:朱一花]

 有心插柳柳成荫——我的网络情缘

 别样的精彩

第二部分 修炼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学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案例9:陈惠芳]

 享受孩子 

 孩子,你也是一棵舒枝展叶的小树

[案例10:常作印]

 激情在网络中燃烧

 理想徘徊在“另类”的边缘

[案例11:陈晓华]

 为成长壮行

 为成长充电

[案例12:周永清]

 学会了朱老师的一溜小跑

 “他是为了炫耀自己!” 

[案例13:史长青]  

 我能看到最幸福的事 

 都是网络惹的“获” 

[案例14:徐慧林]

 没有谁叫我这样做! 

 “白鹿洞”,灵羽鹿从这里起飞

[案例15:鲍成中]

 要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追随名家

第三部分 把握命运的脉搏

——我们不会错过机会,我们还要创造机会

[案例16:彭荣辉]

 初为人师

 我的“大学”历程

[案例17:程东文]

 成为“新秀”的前前后后

 论坛煮酒论英雄初步意见

[案例18:王晓平]

 身边自有清泉一泓 

 二十年谱写小草之歌 

[案例19:陈胜]

 难忘春城之旅

 我在教育写作中成长 

[案例20:申屠待旦]

 在村校任教

 也当上了版主

[案例21:侯长缨]

 我的教师情结

 网络冲浪纪实

[案例22:于建宏]

 一个小学教师的编辑梦

 不要在冬天把树砍倒 

第四部分 沉迷教育的世界

——这是一个教育的世界,我们投入,我们沉迷

[案例23:田祥彪]

 生命留给我的记忆 

 泪水浇铸出的感悟 

[案例24:朱雅芳]

 我教一年级

[案例25:曹丽玉]

 老虎一小虎一我

 沉甸甸的 

[案例26:张志愿]

 心在守望中跳动 

 第一次忏悔 

[案例27:周荣林]

 夜逛县城

 岁末,我收学生家长的礼了

[案例28:焦照锋]

 差一点点儿成为“大腕儿”

 一位高三教师的“战地日记” 

[案例29:吴佐民]

 认真的力量

 白玉无瑕

[案例30:周萍]

 学会用思考行走 

 东边日出西边雨 

后记

试读章节

[案例3:贺杰]

贺杰,男,1977年10月生于湖北省天门市。教育在线网名:贺杰。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曾出版个人专著一本;在《英语辅导报》、《小学教学研究》、《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成长》、《中国高等教育》、《师道》等报刊上发表随笔、论文共五十余篇。

行走在教育的边缘

常常有年轻的,或者是不再年轻的老师对我说:“贺老师,真羡慕你,年纪轻轻就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人生的一笔财富啊!”我惟有苦笑、酸楚,他们可曾想到,同样的暑假,当我拿到社会事业局的正式录用函的时候,我是飞奔回家,拨下那串熟悉的号码:“爸爸,妈妈,儿子再也不用流浪了!”

刚毕业,在家乡镇上的中心小学教书。离家近,每天上完课,开摩托车回家,有的吃,有的住,多好!曾经有个心理学博士给我看完面相后对我说:“贺杰,你是一个非常重感情、恋家的人。”

学校的工作不算辛苦,用校长的话说:“都是一个镇上的,谁不认识谁啊!大家都轻松点,大家都有好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时间,我才有时间出去学习。工作着,快乐着,但是在我心底却永远也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在家乡,因为历史的原因,教师是严重超编的。没有编制,也就没有正式身份。有的时候常常开玩笑:我们是边缘人一一当教育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是教师;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人来管你什么。正式教师发奖金了,代课教师想也别想;正式教师发福利了,代课教师只有一半;正式教师以后有退休金,我们是什么时候校长说不要我们了,上午说,下午决不能留。代课教师的出路在哪里?学校代课教师多,每年就那么几个转正的指标,甚至一个没有。当物质分配不能满足人需要的时候,人性的丑恶面就暴露了出来。我说:学术交流我不怕,就怕后面冷飕飕的箭。我也常常想:我能一辈子当代课教师吗?“不能,绝对不能!”我对自己说。

1999年的春天,机会终于来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在武汉的一所小学实习,当时的指导老师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她告诉我:广东汕头的一所学校需要英语老师,问我要不要去。长这么大很少离家,只是上学离开过家,如果去遥远的汕头,离家那么远,生活也要一个人照顾,生病了怎么办?汕头的学校是私立的,不知道学校的管理如何?但是,我很明确,与其为现在的学校打工,还不如到工资高一点的地方去,我还能有一点将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机会。考虑了好久,也犹豫了好久,1999年4月,我终于踏上了南下的火车。P20-21

序言

郑金洲

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种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触动教师,没有带来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调整、方式方法的改变,那么,这种改革就很有可能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从而也是外在于学生的。今天,变革教师、弓!领教师向新的专业方向发展、形成教师新的教育智慧之所以成为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恰恰是这种认识的反映,是教育教学包括课程改革化的体现。

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说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和形象。也许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没有整齐划一的演进历程,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正是通过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征,让我们明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教师何以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

在反思中提高。有人说教育是一个受经验左右的行业,从事教育的人较容易为以往的经验羁绊。这种认识虽有所偏颇,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传递的是过去的知识,并不是时新的学问,如果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面对明天的未来”这样的尴尬境地。反思,特别是经常性、系统性的反思,会使教师认识自我的局限,突破狭隘的经验限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在研究中成长。以往的教师并不见得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因为惯常的做法、已有的经验完全可以应对来自于教学或学生的挑战,他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纳入教学的常规,将知识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给学生。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城市化、学习化的冲击, 已越来越使当今的教育教学变得复杂多样,教师们也猛然发现自己正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之中,正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核心因素,而面对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人指点迷津,告诉你如此这般地处理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教师群体今天变得空前的无助和茫然。走出迷茫,从无助感中彻底摆脱出来,只有一条道路:将自己置身于研究之中,把课堂作为研究现场,把每一次教学交往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在问题的寻找与问题答案的索解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重新认识教学的取向与实施方式。

在锤炼中升华。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教育的开展,课程改革的推进,常会使教师感到心理上的焦虑、思想上的困惑、能力上的恐慌。应该说,在改革初期,有这些反应是正常的,甚至是教师接受改革、转变自己行为的必经阶段。问题是教师如何才能平稳地度过这段能力恐慌期,如何使心理的焦虑转变为进取的动力,如何使思想认识变得日益清晰和明确。在这方面,本书的案例提供了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那就是勇于直面这些困难,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反复的自我锤炼中增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在探索中进步。本书的30个案例,其实就是30个不同的教育探索故事,案例中的教师透过这些故事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些信息: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教育舞台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是调整不同集团利益的过程,也是调整教育不同因素使教育呈现新形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感到自己原有的做法不能奏效了,以往的经验不再灵验了,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重新塑造自我,用新的角色定位应对新的问题情景。事实也证明,先行先试的教育教学探索者,也往往是改革的率先垂范者、新教师形象的代言者。

在“积识” 中“成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育智慧。本书30个案例中的教师,展示了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心路历程,困惑因何而起,问题因何而生,方法因何而来,快乐因何而来,智慧因何而成,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积识成智”的道理。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时常惊讶于这些教师精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常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进步所感染,时常感受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快乐。这种愉悦的阅读,也使我更加相信:教育智慧来源于教师反思型实践,来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刻省察,来源于教师不懈的探索,来源于教师对经验的理性评判。

案例是我自上世纪初一直关心的一种研究文体,教师是我从事教育学研究与学习以来一直关注的对象,走向教育教学实践更是我近年来对教育学研究发展取向的基本判断,三者在本书中得到了会合,从而也引发了我浓郁的兴趣.激发了我阅读的愿望。作为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不揣菲薄,将自己的阅读体会简要呈现如上。我相信,其他读者,尤其是实践于第一线老师们的阅读,会有更深的体会,会发现您及周围老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影子!

后记

张万祥

2005年6月1日 国际儿童节的欢庆日子,作为主编,我最后一次审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书稿,我又一次沉浸在年轻有为的朋友们的教育故事中, 叉一次凝视着他们无比崎岖的而又无限瑰丽的成长历程。

这本书汇集了30位教有所得、教有所成、教有所悟的青年教师才俊(只有一位50岁的教师) 的成长历程:30位作者中有8位出版了个人专著,有三分之二是各种教育论坛的版主,有10位是《中国教师报》等报刊的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主持人,绝大部分都发表过大量的作品。他们还是各级各类优秀模范教师、班主任。可以说他们是网络中的名人、工作中的能人、生活中的强人;他们是新教育的倡导者、教育之梦的追随者、教育乐园的建设者::我们(我和万玮先生)主编这本书,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教师成长的故事,充分展现新一代教师工作、网络生活多赢的艺术人生,从而给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参考。在我们修改、编辑这本书期间,本书的作者们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上,还是在学术发展上都取得了更辉煌的成绩。例如,陈晓华,在2005年年初一下子出版了两部专著一《守望高三的日子》、 《追寻教育的诗意》;再如,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出版后连续一年位居全国教育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成为许多学校班主任培训用书;朱国红的《没有孩子是差生》成为国家权威部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读物……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他们的成长途径是可资借鉴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策划、征稿、修改、定稿,前后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每一位作者都不厌其烦,修改了多次;定稿后,我集中精力,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审阅、修改、润色; 万玮主编也对全书做了修改、润色的工作;华东师大出版社本着对读者负责、出精品图书的原则也做了大量的编辑、调整、修改工作。可以说,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凝结着作者、编者和出版社众多心血的书。

这本书问世了,作为主编者之一,作为一个业已退休的老教师、老班主任,我十分兴奋。如果它能够给青年教师朋友们一些启迪,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我们将非常欣慰;如果青年教师朋友们从本书中作者的成长途径得到启发,努力进取而一举成为名师,创造出自己专业成长的辉煌,那我们更是欣喜欲狂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教师专业发展)/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万祥//万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4659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51.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8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