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风吟唱(3儿童文学中篇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典藏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随风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如既往的是对文学的坚守,对读者真诚的关爱。这就是《儿童文学》杂志的灵魂,她浸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串串闪闪发光的足迹。现在她又来了,为我们谱写着一曲青春独奏。

内容推荐

《儿童文学》杂志由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风雨40年,哺育三代人,其麾下曾先后汇集了几代最有名望的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儿童文学》只收录纯而又纯的纯文学作品,冰清玉洁,品位高雅,可读性强,既教读书,又教做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读者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本书收录近20年来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中篇小说、童话作品,可读性、艺术性均为上乘,适合具备一定文学鉴赏力的少年读者去细细品味。

目录

主编的话

收集精品 感动百年/徐德霞

序言

中篇作品的艺术职能和价值担当/朱自强

我跳霹雳/王巨成

笆斗娃娃和它的伙伴们/杨老黑

网络静悄悄——网络神探肖比特/国力

石碑/李有干

野百合也有春天/谢倩霓

童话仙境旅游公司/李志伟

爸爸的玩具车/谢华良

杨梅/黄春华

试读章节

生活中总是有些事让人出乎意料,就像刘亚飞没想到自己会因为骑车而出名,更没想到自己同样因为骑车而躺在医院里。不是一般的“躺”,必须保持着不变的仰躺姿势。除了嘴巴、眼睛、一只左手,其他是一动不能动的,这对刘亚飞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

刘亚飞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之前有一段空白。这段空白始于他风驰电掣地从土坡上冲下来,然后轰的一声撞在了交易所的墙上。那一声轰响后,刘亚飞感觉自己的身上什么地方被撕裂了,然后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在刘亚飞昏迷中,有两个人以不同的心态来看望了他,一个是夏老师,另一个是曹雷。

醒来已经是夜幕降临时分,睁开眼睛的刘亚飞首先看见的是妈妈奶奶的泪眼爸爸惶恐焦虑的面孔以及他们看见他醒来的惊喜。

刘亚飞惊诧地看着一切,奇怪自己怎么来到这个地方,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墙壁,白色的被褥,这不是医院吗?床头还有正在输液的吊瓶哩。一种疼痛、沉重、麻木混合起来的感觉向刘亚飞袭来,并且弥漫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刘亚飞这时看见了自己的异样:双腿被缠上了白纱布,夹上了夹板,双腿变得又白又胖又硬,头上也裹了纱布,变得既大又沉。

刘亚飞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负责医治的李医生来了,他俯下身子问刘亚飞有什么感觉。刘亚飞含糊地说还可以。刘亚飞从小就怕医生,这种“怕”到现在变成了敬畏。李医生说麻醉过后会疼痛的,属于正常。李医生的语气里似乎隐含着警告:不要流泪。

“李医生,他没事吧?”妈妈问道。

李医生严肃地说:“保住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目前的情况是一双腿有可能残废一条,即使不残废,也会落下后遗症。是否脑震荡,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你们要积极与医生配合……”末了,李医生看了刘亚飞一眼,意味深长。以后在吃药、打针、换纱布时,刘亚飞总疑惑李医生的眼睛正在某处窥视着他,等他流泪,等他叫喊,好来训斥他一JI.JL。每每这时,刘亚飞就默默地忍受一切。

李医生一走,奶奶的泪就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妈妈也陪着落泪。

爸爸忍不住数落刘亚飞:“你怎么骑的车子?啊!有你这么骑车的吗?啊!你这不是自找吗?啊!你腿残废了,以后还怎么生活?啊……”

要不是奶奶喝住他,不知他还要吐出多少个“啊”来。不再“啊”了的爸爸,猛抽着烟,他在考虑是不是给李医生送一份礼。 刘亚飞恍若在梦中。 刘亚飞想对所有的亲人笑一下,以表示他的歉意,结果却是疼得他咧了一下嘴。

刘亚飞的心里说不要流泪,别人都流泪了,自己还流什么呀。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一点睡意的刘亚飞眼睛盯着自己的双腿,禁不住地流下了热热的泪,两只眼睛像两只泉,汩汩地流出清亮的泪,一边一道,这是无声的泪,伤心的泪。

随着泪的流出,刘亚飞心里的某种东西也一点一点地被抽空了,然后刘亚飞承认了下列事实:他可能脑震荡,可能截肢。“那么就脑震荡,就截肢吧。”刘亚飞心里说。

以后刘亚飞不再流泪,直至出院。(P1-3)

序言

二十三年前,我大学毕一业,留校任教。我所身属的大学是一所拥有儿童文学传统的学校。中文系主任对我说,你就来教儿童文学吧。当时,我努力在思绪中寻找对儿童文学的感觉和印象,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儿童文学》这本杂志。大学四年,我虽然并没有对儿童文学怀有兴趣,但是,中文系阅览室的架子上的《儿童文学》杂志,却是顺手翻阅过的。

如今,二十几年时光浸染,儿童文学之于我,已经超出了职业、谋生的关系,而是成为了生命的一种方式和状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与“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的《儿童文学》,情缘可谓越结越深。杂志社计划将近二十年发表的中篇作品结集为《随风吟唱》,作为“《儿童文学》典藏书库”的一部分出版,请我为之作序,能不欣然应允。

两年多来,“《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已经荟萃了《一路风景》(上、下卷)、《盛世繁花》(共6卷)、《岁月留香》(共5卷)、《文溪流萤》、《春香秋韵》(1、2卷)、《小说擂台》(1、2卷)六种丛书,读者市场一路看好,现在,又有中篇作品集《随风吟唱》锦上添花,《儿童文学》的盛世之况,已属空前。

作为中篇作品集,《随风吟唱》当有特殊的价值——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是可以通过作品的结构类型来看取、认定的。这里所说的作品结构类型,指的是短篇结构类型、中篇结构类型和长篇结构类型。文学作品的篇幅的长短,并不是量的变化,而有质的不同。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决定了作品将表现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的内容。

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儿童文学的早期都是短篇的时代。可以说,中、长篇作品出现的早晚,从一个方面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成熟的早晚;而中、长篇作品的发达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水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不可能只凭着短篇作品创作的成绩优异,就能成为儿童文学的大国、强国。因此,中、长篇创作,哪怕是数量意义上的繁荣,也应该看作是一件好事。

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儿童文学曾经迎来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长篇作品创作出现了喜人的景观,但是好景不长,经过六十年代的低迷和文革的沉寂,儿童文学大伤了元气。进入新时期以后,既成的儿童文学作家并没有马上恢复创作中、长篇作品的“体力”,而在变革传统的儿童文学观念方面担当主力军的青年作家们在八十年代基本是在短篇作品的田园里耕作。

短篇作品当然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也是儿童读者的艺术需求,但是,表现儿童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儿童心灵的成长,还需要中、长篇作品这种能够容纳复杂的心理和行动过程的足够规模的“容器”。经过大约十年的艺术力量的积蓄,进入九十年代,一批中青年作家纷纷拿出中、长篇作品,以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在这样一个作品结构类型的演进过程中,素来致力于青年作家培养的《儿童文学》杂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篇作品集《随风吟唱》就是有力的证明。

儿童文学是故事(叙事性)文学,这是由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形态决定的。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他们总是将生活故事化,通过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来体会生活。对儿童文学揭示的生活真理,儿童虽然不能以理性去分析它,却可以凭故事思维去感受它。如果在儿童文学的世界抽去故事,儿童读者的眼前将是一片黑暗。

中篇作品(包括长篇作品)在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有力地卫护了儿童文学的故事性这一艺术品质。

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大走向就是反拨此前将儿童文学视为教育工具的偏颇儿童文学观,向文学本体回归。但是,儿童文学的文学本体与成人文学的文学本体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概念。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忽视了这一点,在向文学回归的运动中,便出现了将成人文学,特别是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主张照搬进儿童文学的错误倾向。主张淡化情节、消解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主张所以在80年代具有一定的市场,其实就与80年代是短篇作品的时代有关。对儿童文学创作而言,要消解故事、淡化性格、抽象哲理、模糊意象,即使在短篇作品中尚可勉为其难,但是,这样的写法在中、长篇作品中却寸步难行,就算拼凑出来,也不会获得儿童读者。所以,当90年代成为中、长篇作品的时代,淡化情节、消解故事的主张几乎是不攻自破。事实证明,中篇作品是构成儿童文学生态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物种,它抵抗异化,是淡化情节、消解故事主张的天敌。

记得小时候,读到好看的书,总是担心会很快地读完,希望故事越长越好。我相信,《随风吟唱》里的很多作品,能够吊起小读者的胃口,让他们过足喜欢读故事的瘾。

在儿童文学界以写“赤色小子”闻名的张品成的《老枪》,就显示出作家深谙讲故事之道。作为中篇作品,虽然字数偏少,但是,由于取舍精当,叙述简练,节奏明快,读者从中获得的故事信息却相当丰富。而围绕“老枪”发生的传奇性事件,也可以令读者掩卷之后,回味再三。

台湾作家李潼的小说《铁桥下的鳗鱼王》也讲述了一个非常本色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说:“只存在二种小说。一种是情节与故事接近重叠的小说,一种是情节与故事明显分离的小说。愈是手法简单的、叙事变形不大的小说,就愈趋向于故事性;反之,愈是增强和丰富了艺术创造过程的小说,就愈显示出情节性。”虽然我对他把“叙事变形不大的小说”,与“增强和丰富了艺术创造过程”矛盾对立起来,心存一些疑虑,但是,正如我在一篇评论中讲过的,我也认为儿童文学是底本时间与述本时间变化不大的一种文学,即基本属于情节与故事接近重叠的文学。不过,儿童小说即使是一种情节与故事接近重叠的小说,但是,仍然拥有对读者造成强烈阅读吸引的叙述策略。李潼的《铁桥下的鳗鱼王》就充分利用事物的表象来设置迷津,从而制造出悬念,让读者在释疑的过程中,体会故事阅读的乐趣。

另外,曹文轩的《埋在雪下的小屋》、左泓的《从不哭泣》、明照的《白鹭草原》所讲述的故事,对读者也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篇作品不仅可以从容地讲述一个内容丰富、波澜起伏的故事,吸引儿童读者的阅读,而且作为一个有着足够规模的容器,它又比较适宜表现“成长”主题。在这个集子里,李潼的《铁桥下的鳗鱼王》、王巨成的《浪漫的暑假》等作品就具有一些成长小说的特质。

我特别想提到的是黄春华的小说《杨梅》。成长小说往往是心理小说,应对的是少年的心理问题。《杨梅》这部小说,正如一开头的交代:“亲爱的朋友,你如果听到了什么,那决不是出自我的口,而是来自我的心。”是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 (即杨梅)的心路历程。 “我”个子矮小、容貌丑陋。对于处于思春期阶段的少年人来说,身体问题往往直接就成为心理问题。如果说,“我”的外貌只是在表层给“我”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的话,那么妈妈的虐待以及学校的同学甚至包括公开把“我”说成是后进生的女老师的歧视,则是深层的心灵伤害。“到底是我天生笨她才骂我,还是因为她的骂声让我变得越来越笨。”“我”的这一疑问,深刻地揭示了在少年人自我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他者”的重要投射作用。

黄春华是一位对少年的心灵世界,对少年的成长问题具有洞察力的作家。他颇具匠心地设计了新班主任王老师这个人物。虽然不该把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等同起来,但是,我还是想说,王老师在启发、引导“我”营造一个新的积极的自我时表现出来的人生智慧,也映射着作家本人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理想。尽管在王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杨梅的自我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但是,小说的结尾依然令人对杨梅的命运担忧。我想,这样的结尾方式反映的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一种认识:成长是艰难的。

在我的印象中,儿童文学的中篇作品集并不多见。《随风吟唱》当有其特殊的意义呈现和价值担当。对于儿童读者,《随风吟唱》可以丰富、娱乐他们的阅读生活;对于儿童文学创作,《随风吟唱》则既具有艺术的一种启示性,又是一段历史的珍贵总结。

2005年7月29日22时于山水居

书评(媒体评论)

追求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坚守文学品格,是有40年历史的《儿童文学》的优良传统。

——束沛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前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儿童文学》旗帜不倒,我将与《儿童文学》一生同行。

——曹文轩(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风吟唱(3儿童文学中篇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典藏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志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77724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