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与中国对策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FDI区位选择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冲突将越发明显,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已成为中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把系统分析与博弈分析及现代经济计量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化解FDI地区分布结构失衡的对策与制度激励。针对“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实施本土化、投资新趋势、占股偏好、价值链配置等六大战略调整,提出了“双赢”博弈均衡与制度激励,以正确定位引进FDI政策,促使中国利用外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入世”对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及政策调整研究/3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3

  第二节 研究结构与内容/5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观点/11

第二章 中国利用外资概述/13

  第一节 中国已成为外商的投资热土/13

  第二节 中国引进外资的现状及特点/15

        第二篇 “入世”对中国各区域引进外资的影响及政策调整

第三章 广东、福建与长江三角洲三地引进外资成长及其变动分析/31

  第一节 广东省利用外资的经验与启示/31

  第二节 福建省外资企业的成长及其变动分析/34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吸引外资的优势因素分析/41

第四章 “入世”后东部与中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环境变迁及对策/45

  第一节 “入世”后闽东南、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战略环境变迁/45

  第二节 “入世”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利用外资战略环境变迁/49

  第三节 进一步提高中国东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建议/53

  第四节 “入世”后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环境变迁/63

第五章 中国东、中、西部FDI区位差异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68

  第一节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FDI布局分析 /68

  第二节 区位差异因素设定与统计方法选定/70

  第三节 面板数据分析的模型选择与计量分析/72

  第四节 实证分析/76

  第五节 主要结论/81

第六章 激励政策因素对中国FDI引进影响的博弈分析及其对策 /84

  第一节 中国FDI激励政策与东部、中西部FDI引进的影响分析/84

  第二节 FDI激励政策区域差异的博弈分析 /86

  第三节 区域FDI引进的政府激励策略选择 /89

  第四节 区域激励与FDI引进的博弈模型分析 /92

  第五节 区域FDI引进激励因素的贡献作用比较分析 /94

  第六节 FDI引进激励政策竞争的“囚徒困境” /95

  第七节 中国各区域FDI激励的协调与对策研究 /97

第七章 FDI区位选择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冲突分析及对策 /106

  第一节 FDI的区域差异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冲突 /106

  第二节 对中国西部引资争议问题的探析/109

  第三节 树立西部引资的正确思路/115

第八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效应与中国西部引资对策/122

  第一节 聚集效应与中国东部吸引外资/123

  第二节 应用聚集效应理论促进中国西部引资/126

  第三节 促进中国西部引资的对策建议/129

       第三篇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及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

第九章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调整分析/133

  第一节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机构转移的战略调整分析/133

  第二节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发展趋势分析/135

第十章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层人员胜任力评价研究/140

  第一节 高层人员胜任力不强使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战略产生动摇/140

  第二节 跨国公司高层人员的胜任力评价难点/142

  第三节 对跨国公司高层人员胜任力评价设计的思考/144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的障碍分析/148

  第一节本土化战略与人才资源/148

  第二节 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的障碍/152

  第三节 中国开发跨国公司经营人才应采取的措施/156

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新趋势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及对策/162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新趋势/162

  第二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新趋势对技术溢出的正效应/163

  第三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新趋势对技术溢出的负效应/167

  第四节 中国的应对对策/170

第十三章 跨国公司占股偏好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冲突分析/174

  第一节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兴起独资、控股热/174

  第二节 合资企业股权演变的必然性/176

  第三节 跨国公司占股偏好的动机/180

  第四节 选择中方在合资企业参股程度的思路/185

  第五节 跨国公司控股、并购的战略目标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冲突的对策研究/188

第十四章 跨国公司在华价值链布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97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华系统化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正效应/197

  第二节 价值链受控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效应/199

  第三节 中国企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对策建议/202

第十五章 跨国公司进入服务业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205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及对策/205

  第二节 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12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19

  第四节 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24

                 第四篇 结束语

第十六章 “入世”后引进外资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对策/231

  第一节 “入世”后中国利用外资面临的环境变迁/231

  第二节 利用外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233

  第三节 “入世”后引进外资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238

第十七章 总结与展望/243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243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245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250

  第四节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253

  第五节 研究前景展望/254

参考文献/257

试读章节

     中国零售业应采取的对策

1.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商业企业,加速发展连锁企业

中国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其中作为主体的百货业销售额和行业利润率连年下降,难以适应“人世”后的国际化竞争。为了扩大国内零售企业的规模,一方面可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改造现有的零售组织形式,将分散弱小的零售商店组织起来实行横向一体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要打破地域、部门和行业间的封锁,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强强联合,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或商业企业集团等有效形式。同时让有发展潜力的连锁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以此提高其资产聚合度与零售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甚至与竞争对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尽量经该渠道使中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寻求和睦相处的共同点,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积极引进外资零售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为了适应国内商业竞争国际化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外资零售企业核心技术中的采购、物流、商流、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营销管理,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建设相应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订货系统(EDI、EOS)、电子转账系统(IFF/POS)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交易平台,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及票据自动处理,覆盖全面,具有双向反馈功能的商品市场信息网络,提高企业市场反馈和决策能力,缩短商品周转时间,从而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应跨越城乡架构,抢先占领农村市场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虽然农村购买力偏低,但农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如中国上海农工商超市公司在农村市场大型综合超市的赢利超过城市,且经营成本很低。中国零售业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并且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城市各区域间缺乏科学统筹和规划,同时造成过分竞争。当前中国零售企业可跳出市区拥挤地带,跨越城乡架构,向城乡结合部、远效发展,利用连锁经营的形式先从地县级城市人手,进而向农村集镇发展,在外资没有进入这个目标市场之前抢先占有。

4.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将物流、商流、信息流通过配送中心可实现统一,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利于实施产销网络一体化,同时亦为国内商家带来极低的进货成本和高效的商品信息资源,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是显而易见的。日本7—11株式会社灵活运用POS、EOS、VAN等信息系统,并与相关机构及厂商联网,形成了信息共有、商机共有、风险共有的“流通生命共同体”。沃尔玛与供应商联网,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库存管理,减少积压,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5.重视吸引和培养人才

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争夺将会是中国零售业企业面对的最大冲击与威胁。随着商业竞争的白热化,科技在商业中的含量有大幅上升的趋势,今后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要懂经营还要懂技术,尤其是商用计算机的操作。因此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制定一项引进、培养人才的战略计划,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培养一大批熟悉中国零售市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事务和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的专门人才。同时要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6.完善外商投资零售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的利用外资环境

目前,涉及中国商业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数目很少。要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来限制外商为了占领更多国内市场份额所实行的低价倾销策略。同时取消“超国民待遇”,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实行内外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并通过统一价格和费用,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国内采购。可把零售业利用外资项目纳人地区和城市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各商业企业的数量、布局、业态、规模和设立进程等。通过流通产业政策引导外资零售业向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投资,缓解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和结构矛盾。P226-228

序言

本书是我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02BJY004)的研究报告。原计划6万字的研究报告,却不知不觉写了20多万字,全书共十七章,分十五个专题,内容相互贯穿,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每个专题的写作过程,都是我自己认识进一步提高的过程。1987年,我在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系开始为本科生讲授“中外合资企业管理”课程,在接触许多的案例时,让我心痛地看到了中国的一个又一个民族品牌在消失,我们的许多合资、合作企业受控于他人之手,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抢走,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对着外商在华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种种冲突,多年来一直让我迷茫、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1993年,我加盟了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部长牧户孝郎教授的研究课题《日中合营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在名古屋大学两年的深造期间,我走访了许多日本跨国经营企业,对日本企业周密、严谨的向外扩张战略及高超、独到的跨国经营策略震撼不已。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中国必须迈出改革开放这一步,必须付出学费去直面跨国公司,去解读跨国公司。如果没有在冲突的经验积累中学会寻求理性,我们将会再一次丧失跳跃的机会。  今天,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四个年头,我们与跨国公司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接触也从来没有这么频繁过。当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到来之际,跨国公司抓紧了在中国各区域价值链的重新布局。目前,国人自上至下似乎已形成一个共识,即抓紧机遇,竭力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参与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分工。大方向无可非议,但许多问题又让我的心提了起来,我担忧的问题之一是:各地区会不会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中,欢天喜地地去承接跨国公司价值链中风险较大的低值环节?我担忧的问题之二是:随着“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调整,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冲突将会越发明显,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担忧的第三个问题是: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价值链的布局以及采用独资、控股形式会控制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进一步削弱中国企业对研发环节的参与。我担忧的第四个问题是: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前,若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早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被印度等低工价国家所取代,那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就会进退两难,最终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优势。我担忧的第五个问题是:“入世”后,随着中国当地化成分要求被取缔,跨国公司在华的重新布局将打乱中国培育多年并且运行已久的供应链,阻断中国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增加中国经济运行的不可控性。  一人的担忧太无力、太苍白,而民众的担忧才有力量去唤起各地方政府的警觉,这就是促成我这一年来奋力去完成此书的主要动力。在本书的第二篇中,我花了很大篇幅去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福建、长江三角洲、西部等地利用外资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外资企业区位投资战略性转移的动向及在中国区域投资重新布局的规律。围绕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与中国利用外资目标的冲突问题,提出了培育区位优势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合理布局、延长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生命周期和促进梯度转移的政策制定方面有所帮助。  本书的第三篇,阐述了“入世”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六大调整,这些构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攻略的基架,也构成了我们解读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切入点。基于课题研究范围的限制,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用双赢角度来进行判定,并对我以上所担忧之事提出因应对策。而对跨国公司的自身更深层次的经营管理手法却较少涉及,有些问题意犹未尽,也是我的遗憾之处。进一步揭示它是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的道路还很漫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会不断发生,新理论、新观点也会随实践的延续而产生。愿中国的引资工作在不断求索中更加理性,愿中国的企业在各种冲突磨炼中更加坚强、壮大。  最后,感谢刘荣添博士、叶民强教授和黄志成学士分别为本书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的资料收集与建模分析做了大量工作,还要感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该项目研究资金的支持,感谢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及本人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对我这两年来研究工作的支持。  本书所提对策建议,仅供决策者参考,所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意见,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林峰                      2005年5月于华侨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与中国对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6687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4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