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世门风(历史变革中的沈陶家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家族史作品,作者的伯父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外祖父则是同样大名鼎鼎的陶希圣。作者在书中考索沈氏家族千年历史,有重著家谱的嫌疑,不过从一个家族透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内容推荐

这是美籍华裔作家沈宁在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家族史传记作品。作者以老祖母的一本族谱以线索,追忆了沈、陶两个家族的千年史,通过描绘历史变革中历代家族领袖人物的事绩以及命运,来表彰中国人文传统,张扬人类自由精神和书生意气,同时,补充了很多现代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目录

序一 (吴文津)

序二 (何兹全)

引言

沈氏家族之父

远古沈国的兴亡

沈姓之由来

对秦始皇说不

拒受汉光武帝封侯

可怜南宋小王朝

师桥沈族之源起

抗日避倭走他乡

沈族分支定居嘉兴

百代门风五世功名

晚清最后一个大儒

光绪年的学台大人

唐臣恩怨遗恨千年

大韩总统的救命恩人

妇女革命先驱

名门之后岁月艰难

大清帝国县太爷的苦日子

辛亥小兵做省长

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

一状告倒北京市长

北伐军中校做教授

满清进士热心民主

弄石之人心本温存

经师人师宗师

缺后半句的不幸

海归海不归

附录

我的寻根之旅:浙江嘉兴

我的寻根之旅:湖北黄冈

师桥沈氏本支世系图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后记

特别感谢

试读章节

出于对周文王的崇拜,中国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家族说成是文王后代。事实上,文王有十五个儿子,武王和成王连年大兴分封,把自己众多家人族亲封于中原各地为公为侯,现代中国各地许多姓氏,很可能都源自于周王室血统。如果天下百姓,都是文王子孙,大家同源一宗,亲为兄弟姐妹,血浓于水,那才更好。

但是中国人都能够公认自己是黄帝子孙,却并不能都公认自己是文王子孙。毕竟分封的公侯之中,还有许多非周王室血统者,如齐侯姜太公,不是周王室成员,至少姜姓一族不能说是文王后代。

这就是家谱或族谱的重要之所在,记录各家族的血统源流。但愿三千年兵荒马乱,秦始皇焚书坑儒,“文革”浩劫,都没有能彻底毁灭天下百姓之家谱。据我自己的粗略调查统计,古今中外,现在尚存于世的中国各地沈氏家族谱记,至少有一百零八种,多出于江苏和浙江两地族人。其中浙江慈溪师桥沈氏家谱,也至少有六种。许多沈氏家谱,中国国内已经寻找不到,只存于海外,最多是在美国。想是前辈避战乱而迁美,其家谱族谱也幸而得以保存。

我得到的这册《沈氏家谱》,重修于公元一九一七年,其时虽已民国初年,但延续三千年的制度和观念,仍然主导着国民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读书世家的遗老遗少。我想当时重编这本《沈氏家谱》的前辈,所抱持的虔诚和认真,一定与开始记录沈氏家谱的先人完全相同,如实记录沈氏家族繁衍,不会搀杂任何意识形态方面因素,乃至编造历史,或夸大事实,或歌功颂德,所以这本家谱值得信任。

这本家谱,首页标明师桥沈氏本支世系图,从第一世聃季开始,记至第九十世文雄自浙江慈溪迁嘉兴止,只记各代长子长孙,单线直系。页末特别加注:本图以挂线直系为准,每世旁支除与各迁徒分支有关系者,仍行著录外,概从删略。

自公元前一O四六年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其十弟受封沈国,在我的这本《沈氏家谱》上,挂线不断,代代承传。之后三百年,经历十世,没有任何特别记载,可见天下太平,社会繁荣,沈子之国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事件,至少是国泰民安,没有特别大的祸事,也没有什么家人迁移他处发生,沈氏一族,始终聚集于沈子之国。

西周平平安安过了二百七十六年,到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而东周始,情况发生变化,各地诸侯渐渐坐大,不再那么绝对尊重周王室,也就是进入后人所说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于周天子治下,诸侯国间,势均力敌,难分强弱高下,所以相互合纵联横,争盟也争霸,历经二百九十四年之久。其后的战国时期,与春秋之不同,在于诸侯逐渐分出强弱,弱肉强食,不断吞并,最后只余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自致力于富国强兵,谋求取代周天子,一统天下,也经过漫长的二百五十五年。

春秋末年,约于公元前五。六年,周敬王在位。中原诸侯在召陵聚会,商讨结盟伐楚。在春秋时代,楚国一直是中原诸侯的死敌,其因并不在其版图之巨,楚国的地盘也是后来慢慢打出来的。楚国之不得诸侯人心,根深蒂固,是因为楚国从一受封开始,就公开跟周王室闹翻。其因源于齐国、晋国、鲁国、卫国等诸侯分封,都有周王所授的宝器,以示隆重,而封楚国侯君时,独独没有授宝器,所以楚侯认为自己被周王冷落,便口出狂言,不尊周室,后又大不恭自称为王,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就犯了众怒,群起而攻之。

可是跟楚国友好相邻的沈国侯没有按时到会,并且拒绝参加诸侯伐楚的联合行动。于是北方强大的晋国,以沈侯对诸侯不恭敬为由,大兴问罪,指使并支援与沈国为邻的蔡国昭侯,发兵进攻沈国。纵观春秋近三百年间,虽诸侯交战,征伐频繁,但各国每次兴兵,总还是要找一条理由,向交战国问罪,宣言于天下,才能名正言顺地出兵。从来没有过哪个侯君,莫名其妙,一句话不说,就发动十万大军,去打邻国的。如果真有人不宣而战,可就犯了众怒,诸侯都要联合起来,剿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昏君了。问罪开战之理由,当然大可如楚之冒犯周王,或沈之不从盟约,小可如一个公主之婚嫁,或一块宝玉之借还,欲置其罪,何患无词。这也给后世中国历代君王定下规矩,可以打仗,但须师出有名,先宣而后战。中华民族之文明,就连打战的规矩,也远比西洋之纳粹德国不宣而战偷袭东欧,或者东洋日本倭贼无缘无故进犯中国,要先进得多了。

周武王的弟弟聃季载,排行第十,虽然在帮助周成王平定武庚三监的叛乱中立功,但毕竟年龄较兄长们幼小,南征北战的经验也较兄长和周朝开国功臣们少得多,所以征战争霸从来不是沈氏的血统。经过十余代子孙弃武从文的演变,想必沈氏子弟的体格,也慢慢地不再像古公宣父那样高大粗壮,思想意识上也慢慢地没有了周文王那般强烈地称王于天下的欲望。

P20-22

序言

家谱或称族谱或宗谱始于宋代,为记一姓世系及其代表人物事绩的谱籍,不时修辑,以示后裔,是一种重要的史籍。沈宁这本《百世门风》,虽有些地方采用家谱的格式,但不是传统的家谱,也不是纯粹沈氏的家谱,而是根据沈氏家谱及沈氏近亲数种家谱合编,用以表彰以沈氏为主之各家历代重要人物之事绩。但本书的宗旨恐不止于此。我想同等重要的是作者借历代沈氏及其近亲之建树,来阐明珍惜家庭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沈宁认为,表现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中国人文传统精神“只能来自家族历史的深层积累,代代承传的家教传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如果“没有深远的家族传统,缺乏强固的文化根基,就如浮萍飘叶,东风强了跟东风,西风烈了随西风”。他的看法在当今社会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的。因之,《百氏门风》除了为沈家后世讲解沈氏祖宗的丰功伟绩和书香世家的家庭传统外,也是一部醒世良言。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种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一般对中国历史不十分熟悉的青年人。比如说,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通过沈氏阻宗的事迹都有简要的叙述,其他如清朝的科举制度和职官衔名、戊戌变法、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环境、北洋军阀时代等都有相当详尽的说明。同时,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影响的一些政治和军事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张勃、于右任、张季鸾、褚辅成、沈钧儒、陶希圣、万耀煌等也有扼要的介绍。所以,这本书也有它的参考价值的。

书的内容显示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他除熟读了沈氏、陶氏、褚氏及万氏的家谱外,还参考了大批有关的资料和他自己访问的口述记录。沈氏浙江绍兴的老家,陶氏湖北黄冈的老家他也曾亲自走访,以存叙述的真实性。这种治学的态度是值得青年入学习的。作者尊先贤往圣的精神以及他对文化复兴的呼吁,也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二00五年十月于美国加州门罗公园

后记

国的历史不能轻视,家的谱牒更为重要。

家或扩称家族,是一个具体、准确、稳定的概念,是我们每个入的祖父母、父母、伯叔姑姨、兄弟姐妹、儿女和孙辈,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家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生活,也给予我们血统。人什么都可以选择,包括选择国籍,但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人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却无法否定出生于那个宣布背叛的家庭。人就算能够抽换自己全身的血液,也无法更改自己的DNA。家族血缘,千年万年改变不了,皇帝或阎王爷都没办法强迫。

人的体形、容貌、智商、思维、性格、感情、品行、学识,如果不是全部由家庭所赋予,至少绝大部分来自于血缘和家族。国对于一个人本质的形成,即使如果有什么影响的话,其影响也微乎其微。中国古圣贤人们,很懂得这个道理,文章中总是家重于国,所以有各种门第的观念,门当户对的理论,以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俗语。

中国远古时候,家与国是两个独立的词,就像英文家与国是绝对无关的两个字。后来专制政权建立,并且传世数千年,中国皇帝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将家与国两个独立概念关联起来,并且将国置于家之先,误导民心。那是一个错误,如果非要把家与国相联,也应该是家国才对,家先于国,而不能是国先于家。

国之安危和兴亡,本身并非终极目标,民穷而国富乃无稽之谈,也无可能。中国历史有过证明,再强盛的王朝也不过三百年,原因何在?国的保卫和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所有百姓之家得到安全和幸福,民富之国,方可长久。观念模糊,本末倒置,源流颠覆,就会迷失在一种宏伟的幻觉之中,激情但是昏沉。  

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人真可怜。他们实在太没有历史传统。说起家族史,溯及五代以上,就到欧洲去了。他们为保护一个上百年的破房子,舍得多花几百万美元转着圈绕道修马路。华盛顿两百年前一篇讲话,被当作宝贝,存放国家博物馆,安装保安系统,只怕遭损。

我也感觉,中国人真可悲。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却不懂得珍惜。我们拆除上千年的国都城墙,眼皮不眨。国内小学开始学英语,而流传两千年的四书五经,近年大学中文系都没几个学生读全。中国知识精英,怕连四书五经书名都说不出,对毁灭古籍当然熟视无睹。

美国历史短暂,但美国人热衷于寻根,渴望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他们要知道自己出身于何种家族,他们要知道自己的血统,他们要弄明白自己是谁。中华民族几乎个个家族都渊远流长,但我们好像只知有国而不知有家。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怎样的家族,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些什么样的人,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血统,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丧失自我意识,就只能让高高在上者替我们定位。他们说我们是谁,我们就是谁。他们说什么,我们听什么。他们驱赶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好像一大群任人摆布的羊。我们没有判断的能力,也没有判断的标准。

我不愿意做一只羊,我想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和判断,所以我必须知道自己的血统,知道自己源自何种家族文化,知道自己是谁。我开始收集自己的家族谱牒,坚持不懈。每当我读到一点新的家谱数据,就更清楚地懂得,我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愿意建造什么样的家庭,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儿女,我真切渴望生活于什么样的国度。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远离故乡。但我有了收获,理出父母两系祖先许多线索,也了解到祖辈父辈的许多丰功伟绩,文化传统。人生一世,最大成就无外宋代名士张载总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一介布衣,做不到为天地立心,想为生民请命也做不到,更无可能为万世开太平。倾尽全力,所可能做的只一件:为往圣继绝学。家族谱牒,往圣之学,再不知续,就真成绝学,后继无人。

我的父辈,还有不少健在,成就很高,对我影响很大,出于尊敬,暂不写于此书。也为保持我思想独立,并尊重家族亲属各自看法,稿成之后,没有给任何亲属读过,包括我自己的父亲,一直坚持到付印成书。书中每一长辈之史料收集,得到各位亲属帮助,但写作时对资料的取舍和分析,仅属于我个人,不代表任一亲属之见解,也绝非替已故长辈立言。这需要强调,希望能够被我的亲属和读者理解。

也由于同一原因,此书写作的整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专门史家的甄阅指教。写序的前辈,两位前辈,都是一校时才送清样去过目。何兹全教授是我外公的得意门生,我尊他为师舅,是中国史学界泰斗级学者,已经九十五岁,很久不再做这种应酬。隔洋电话试探,何师舅竟痛快答应,使我又感动又荣幸。吴文津教授,是家父大学同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退休馆长,受到陆台港三地学界极大尊重。我打电话请他为此书写序,他刚好回国了,是家父同他在北京吃饭时,代我问的,吴叔叔一口答应,让我感

中美两位学界前辈大师为本书写序,只替我点晴而已。全书所有文字,自然由我一人全部负责。我自知个人学养有限,书中难免许多遗漏和错误,敬请中国文史哲等各界先辈与同仁谅解,并恳请惠赐指正,我在这里先致礼道谢。

                     沈宁 谨识

             公元二00四年二月十五日于美国洛基山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世门风(历史变革中的沈陶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沈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66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