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内容推荐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医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目录

前言

李维格(约1855--1918)

王宠佑(1878--1958)

吴健 (? --?)

严恩械(1886--? )

周仁(1892--1973)

周行健 (1895--1986)

周志宏(1897--1991)

靳树梁(1899--1964)

倪桐材(1900---1984)

叶渚沛 (1902--1971)

李公达(1905---1971) 

王之玺 (1906-- ) 

赵天从(1906-- ) 

戴礼智(1907--  )

魏寿昆(1907--  )

丘玉池 (1907 1962)

孙珍宝 (1909--1987)

周惠久 (1909---  )

安朝俊 (1911--1993)

孙德和 (1911--1981)

张桂耕(1911--1990)

徐宝陛 (1912--  )

陈国达 (1912--  )

陈新民 (1912--1992)

邵象华 (1913--  )

康永孚 (1913--  )

沈华生 (1913--  )

李薰 (1913--1983)

陆达 (1914--  )

陈岱 (1915--  )

张卯均 (1915--  )

王勋 (1915-- )

邹元燧 (1915--1987)

傅元庆 (1915--  )

吴威孙(1916--  )

王国钧 (1916--1993)

喇华佩 (1917--  )

柯俊 (1917--  )

黄培云 (1917--  )

章守华 (1917--  )

吴自良 (1917--  )

张富民 (1918--  )

孙倬 (1918--  )

童光煦 (1919--  )

张春铭(1919--  )

柯成 (1919--  )

陈达 (1919--  )

师昌绪 (1920--  )

肖纪美(1920--  )

邱竹贤 (1921--  )

刘嘉禾 (1921--  )

钟香崇 (1921--  )

后记

试读章节

开发我国球墨铸铁技术

球墨铸铁是一种具有优良机械性能的灰口铸铁。一般在浇注之前,在铁液中加入少量球化剂(通常为镁、稀土镁合金或含铈的稀土合金)和孕育剂(通常为硅铁),使铁水凝固后形成球状石墨。此种铸铁的强度和韧性比其他铸铁高,有时可代替铸钢和可锻铸铁(malleable cast iron),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球墨铸铁在国外是1947年用于工业生产的。

1950年,国家正着手迅速恢复、发展我国的钢铁生产,周仁、周行健等受党和政府的委托。到鞍钢、大连等地考察,他们看到工厂所生产的机械强度不高的生铁,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提高生铁的强度,成立了球墨铸铁课题组。在周仁、周行健的亲自领导下,制订了研究计划和技术方案,一次次地试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球墨化添加剂,掌握了球墨铸铁的生产和热处理工艺,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的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科学通报》1950年12月第1卷第8期以《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球状石墨铸铁试制过程》为题作了报道,引起了国内工业界的注意。许多工厂想用球墨铸铁来代替铸钢和可锻铸铁,纷纷来馆参观学习,使这一技术迅速得到推广。面对新中国工业建设正全面展开。考虑到铸钢和可锻铸铁所需的设备比较繁多,耗资巨大,增加产量颇为不易,而球墨铸铁,有一定技术力量的普通翻砂厂均可制造,所需设备及主要原料均较简单且易于运输,周仁、周行健等于1951年7月在《科学通报》(第2卷第7期)上著文,倡导大面积的进行推广。球墨铸铁的研究成功,为推行以铸代锻及生铁变性研究开辟了道路。

1950年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研究成功的球墨铸铁,经过产业部门的实际应用,到1951年已有不少工厂正式生产球墨铸铁件,1952年我国已能生产单件重7吨的铸件。在以后的几年内,又推广到冶金矿山、汽车拖拉机、动力、机车、造船、纺织通用机械、重型机床、起重运输、农机、电机、工具等机械制造行业,铸件范围可及于轧辊、机架、齿轮、曲轴、汽缸套、连杆、摇臂、活塞环等。

195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有冶金部、一机部和全国有关高等院交校及院内有关研究所共465人参加的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上,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系统地介绍了镁屑结加镁法和镁硅屑混合结一次处理法制造球墨铸铁、低合金铸铁和球墨铸铁的热处理,球墨铸铁的浇铸研究等成果,将球墨铸铁的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向深入。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1954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丛编中,球墨铸铁以专册出版。

球墨铸铁研究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P50-51

序言

我国古代的冶金技术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在商、西周(公元前16世纪至前771年)已能广泛生产青铜农具、工具和武器,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722年~前221年),已掌握了金、银、铜、铁2,镑、铅、汞等7种常用金属的采掘、提取、加工和使用。春秋末叶起,除青铜外,生铁在中国也得到了大量应用。随着冶铁事业的蓬勃发展,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实行盐铁官营,设置铁官。在冶铁技术上,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末)发明了生铁经过焖火制造可锻性铸铁的技术,并相继出现了“炒钢”、熟铁和“百炼钢”的技术;南北朝东魏、北齐年间(公元550年前后)进一步发明了“灌钢法”,制造高碳钢。当时中国的矿冶技术灿烂辉煌,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冶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我国战国、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农业、水利、经济、军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标志着生产力的重大进步,也是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肯定,在古代冶金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很多专家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许多新技术。但长时期的封建制度,重科举,轻工艺,冶金操作大都凭个人经验或师徒传授,科学技术得不到重视,缺乏文字记述;仅有的几本冶金技术专著,如宋代张潜著的《浸铜要术》、明代傅浚著的《铁冶志》均已散失,未能传世。现仅存的明代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的《天工开物》,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当时的开采、洗选、冶炼和加工方法,然而从那时到清末民初的300余年间并不被人关注。很多冶金科学技术和冶金科学技术专家被埋没,实为中华民族的损失和憾事。

发展技术的动力是生产,基础是科学。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出现了近代高炉技术和包括转炉、平炉、电炉在内的炼钢技术以及近代有色冶金提炼技术,使金属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古代传统冶金技术相形见绌,我国的冶金科学技术也落后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中国人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1895年成立的天津北洋西学堂(1896年改称北洋大学)设立了采矿冶金专业,教授近代矿冶科学技术,培养矿冶专门人才。其后兴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南京路矿学堂等也都设立矿冶专业。一代代有志之士不甘于我国冶金技术的落后,有的在国内勤学苦练,有的远涉重洋,到欧、美、日本等科学技术发达国家深造,立志发展我国冶金科技事业,振兴中华。晚清以来,如李维格、王宠佑、吴健、严恩械、周仁、周行健、周志宏、叶渚沛等一批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或创办实业,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在学校任教,成为发展中国近、现代冶金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带头人。

但是,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和生产关系的桎梏,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中,中国冶金工业虽然经历了由手工业小生产到机器工业大生产,由采用古老传统技术到采用西方近代冶金技术的转变,但其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历程是非常坎坷的。如,近代主要钢铁企业汉阳铁厂,是1890年开始建设的,并于1910年前后把汉阳铁厂改扩建成当时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但时隔不久,因政府的腐败、13本财团的掠夺以及自身经营不善,到1925年因负债累累而倒闭。致使国内钢铁生产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全国有色金属的状况也类似,如我国久负盛名的东川铜矿,从19世纪中叶的全盛时期,到民国时代即已衰退,而到解放前夕,生产完全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以来,在古老的传统有色金属工业中,虽然逐步采用了近代技术,但能够生产的品种很少,且主要是粗金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1949年),全国只生产15.8万吨钢,1.3万吨有色金属。当时,冶炼的钢种只有100多种。轧制的钢材规格仅400多个,生产的有色金属不到10种。至于其它合金特殊材料和军工用冶金材料,其品种、规格及产量则更为稀少。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品种较为齐全、大中小相结合的冶金工业体系,建立了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设计院、所和冶金高等学校。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解决了一系列生产急需的课题,并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促使我国冶金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金川镍矿、大厂锡矿等极复杂矿床的开采技术,包头含氟、铌及稀土铁矿石和攀枝花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石的高炉冶炼,以及这两种矿石和金川镍矿的综合利用等工艺技术。在贫矿选分、细精矿粉烧结、高炉喷吹煤粉以及针对我国资源特点利用钨、钼、钒、钛、稀土等富有元素和菱镁矿、铝土矿、石墨等天然原料开发新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60年代初,根据国防及尖端科技领域提出的研制各类战术、战略武器所需特殊金属材料的要求,我们在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外国封锁严密的困难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奋图强,顽强拼搏,大力协同合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从仿制到独创,到现在,逐步地发展形成了常规兵器(包括枪、炮、弹、战车、坦克等)用钢系列,航空用合金与钢系列,舰艇(包括核潜艇)用钢系列,导弹、卫星、宇航用材系列,核能用材系列,以及电子控制用特殊功能材料等六大系列材料,构成了品种和质量合乎要求的、较为完整的军用金属材料体系。它保证了我国已生产定型和研制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冶金材料立足于国内,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前,冶金工业的工艺技术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冶金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冶金科学技术专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系列冶金技术的难、新问题。到1993年,钢产量已超过8 800万吨,生产钢种有1 000多种,钢材规格已有2万多个,有色金属材料已近6万多项。

纵观历史,我国冶金工业能够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以至迅速发展,研究解决了许多采掘、提取、加工工艺的难题,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急需的高性能、高质量的冶金材料,是与几代冶金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刻苦钻研、努力奋斗和无私的奉献分不开的。他们前赴后继,肩负起了发展冶金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责任,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一批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博学多才,深入实际,传播先进冶金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冶金科学技术规律;他们为了加速冶金工业建设、强化冶金生产、扩大冶金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冶金设备、促进冶金工业现代化、开拓冶金学科、培养冶金科技人才,呕心沥血,携手前进,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动人新篇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热爱科学、热爱冶金科学技术事业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坚持求实、不畏困难、团结奋斗的科学态度;诲人不倦、严肃认真、提携后进、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受到人们尊敬,值得后起者很好学习。

为了及时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冶金科学技术宝库的重大贡献,和他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定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以“存史、教化、资政”,恰当其时,意义深远。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持下,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协助下,编纂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以达到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目的。

陆 达

1994年1月

后记

《冶金卷》第1卷现已告成,收入第1卷的有冶金地质、金属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提取、金属加工、金属材料、冶金设备、耐火材料等领域的近、现代冶金科技专家52人,自1840年以来至1921年(含1921年)前出生者为限。他们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总编纂委员会的入传条件,由《冶金卷》编委会提出初步名单,经《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学科编委会审定入传。入传次序按出生年月日排列。《传略》将连续出版,入选专家中,由于某些原因,有未能列入第1卷中的,将编入第2卷中。敬希谅鉴。

《冶金卷》的编纂出版得到冶金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予以极大关怀,并在财力上给予重大支持;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不仅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还在工作上给以很大方便;各有关单位在协助确定入传人,推荐撰稿人,提供入传人材料等方面给予大力协作和支持;数以百计的冶金知名专家、学者为提供材料、评审稿件费尽了心力;众多撰稿人更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调查研究,反复修改。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记载了我国近、现代冶金科技专家为发展我国冶金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我国冶金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敬业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做到事迹准确,评价恰当。本卷各篇,除撰稿人进行认真调查,严肃成稿外,《冶金卷》编委会的委员们还多方请教有关专家和知情人。遇有疑难,或核查资料,或实地调查,或开专家座谈会,务求正确可靠。行文也力求朴实严格。但《冶金卷》涉及面广,虽经多次审改,错误和不妥之处仍属难免,热切希望冶金同行和读者教正。

《冶金卷》编辑委员会

1993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13356
开本 32开
页数 6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1995-11-01
首版时间 1995-11-01
印刷时间 199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