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关于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思考结果。书中收集的文章论题广泛,上及西方文学的经典,下接当代社会理论,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论题,即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精神。作者相信,无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现代文学理论,无论是古老的《圣经》,还是后现代的文化神学,都是思的诗,无一不延续着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哲学与诗的古老论争。
| 图书 | 书写的神话(西方文化中的文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关于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思考结果。书中收集的文章论题广泛,上及西方文学的经典,下接当代社会理论,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论题,即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精神。作者相信,无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现代文学理论,无论是古老的《圣经》,还是后现代的文化神学,都是思的诗,无一不延续着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哲学与诗的古老论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关于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思考结果。书中收集的文章论题广泛,上及西方文学的经典,下接当代社会理论,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论题,即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精神。作者相信,无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现代文学理论,无论是古老的《圣经》,还是后现代的文化神学,都是思的诗,无一不延续着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哲学与诗的古老论争。 目录 写作,是什么? ——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 重建修辞学 ——特里·伊格尔顿的“话语理论”“和当代文学理论” 哲学的天真 ——读德勒兹的《对谈》 后千禧年的预言 ——读鲍德里亚的《必要的幻觉》 马克·泰勒和他的“文化神学” 永远的神话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思的诗 ——重读古希腊悲剧 悲剧与死亡 ——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问题 现实、梦幻、梦幻戏剧 ——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 历史的瞬间顿悟 ——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史诗剧”的理论与实践 符号学与现代主义艺术 比较艺术问题 《圣经》与西方美学 威廉斯与中国诗 后记 试读章节 后千禧年的预言 ——读鲍德里亚的《必要的幻觉》 在千禧年到来之前,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1999年5月在加州大学厄湾分校韦勒克讲座做了一次系列讲演,讲稿随后由哥伦比亚大学在2000年出版,题为《必要的幻觉》。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最后的解决:超越人与非人的克隆”,“千禧年,或2000年的悬置”,以及“真实的谋杀”。像以往一样,这位当代最富有激情的思想家之一以机敏的巧智和夸张的语言描绘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后现代境况。不过,由于讲演与出版的时间,这本薄薄的小书似乎带有一种启示意味,从而成为作者对于后千禧年世界图景的预言。 并非偶然,克隆成为鲍德里亚此书的第一个论题。的确,在当今世界,也许没有什么是比克隆更引人争议的话题了,同时也没有什么能比克隆更集中地展现后现代人面l临的两难境地了。一方面,克隆技术开启了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克隆连同整个基因工程技术正在抹去人与非人的界限。简言之,克隆再次将科学技术与宗教伦理之间的对立推向极端。然而,在鲍德里亚看来,克隆其实并非我们时代独有的问题。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角度来说,它都长久存在于人类的进化和生存过程之中。“有关克隆的问题就是有关不朽的问题。我们都希望不朽。那是我们终极的幻想。” P42 后记 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涉及西方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虽然论题较为广泛,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论题,即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精神。作者相信,无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现代文学理论,无论是古老的《圣经》,还是后现代的文化神学,都是思的诗,无一不延续着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哲学与诗的古老论争。 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在国外完成的。其中,《写作,是什么?——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原载于《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比较艺术问题》和《符号学与现代主义艺术》原载于《当代外国艺术》第12辑(1990年)和第15辑(1991年),《<圣经>与西方美学》原载于《外国美学》第9辑(1992年)。以上几篇文章和没有发表过的《重建修辞学——特里·伊格尔顿的“话语理论”和当代文学理论》,属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关于西方戏剧的一组论文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作品,但发表的时间很晚。其中,《思的诗——重读古希腊悲剧》以《重读古希腊戏剧》为题部分连载于《博览群书》2003年第1、第2期,《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和《悲剧与死亡——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问题》,分别刊登在《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和2005年第3期,《历史的瞬间顿悟——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史诗剧”的理论与实践》从未发表过。余下的几篇文章是近几年写的。其中,《哲学的天真——读德勒兹的<对谈>》和《后千禧年的预言——读鲍德里亚的<必要的幻觉>》是两篇读书笔记,前者发表于《博览群书}2002年第1期,后者没有发表过。《威廉斯与中国诗》是唯一一篇涉及中国文学的文章,曾刊登在《博览群书》2002年第9期。《永远的神话——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计划中的《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撰写的,《马克·泰勒和他的“文化神学”》是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化研究与神学研究中的公共性问题”暑期班上的讲稿,发表于《基督教文化学刊》2005年秋季号上。凡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大多保持原样,个别地方做了少许修改。 耿幼壮 2005年12月3日于北京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书写的神话(西方文化中的文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耿幼壮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7052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5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9 |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3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0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9 |
| 宽 | 149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