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是明代医家吴又可具有独创精神的一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温疫病辨证治疗的新领域,而且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温病学的诞生奠立了独树一帜的基础。吴又可关于温疫病病因的认识,最接近现代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他关于疫有九传的论述和对于温疫病证候的详细观察,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他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图书 | 温疫论译注/中医古籍名著精粹 |
内容 | 编辑推荐 《温疫论》是明代医家吴又可具有独创精神的一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温疫病辨证治疗的新领域,而且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温病学的诞生奠立了独树一帜的基础。吴又可关于温疫病病因的认识,最接近现代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他关于疫有九传的论述和对于温疫病证候的详细观察,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他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目录 上 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论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 卷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弊 舍病治药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附 录 一、SARS的中医病因应当如何求 二、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三、SARS应如何治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温疫论译注/中医古籍名著精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明)吴又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4229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3 |
出版时间 | 2004-09-01 |
首版时间 | 2004-09-01 |
印刷时间 | 200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5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