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导者(任事与治心)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官正身之道,恪职精业之本,立志修心之术,品书雅情之趣。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领导者的智慧与修养。

本书由修身,治事,处世,笃学四个部分组成,即“任其事而治其心”,作者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所形成的文章风格,已经不是寻常人事工作者的一般体会、一般见解,而是实现了颇富特色的理性升华。

内容推荐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收录了1995年至2005年大致10年间的部分文稿,绝大多数曾公开发表,有的则在一些会议上比较系统地阐述过。第一部分“修身”主要是我以领导者的身份所作的思考;第二部分“治事”针对于具体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灵活实际的运用;第三部分“处世”和第四部分“笃学”是工作之余、抚卷之际,对人生诸事和读书学习的一些心得与感悟,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

目录

序言

几生修得到梅花

修身

从五副对联谈领导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的自律与他律

谈领导干部的“慎我”意识

为政者先治其家

古为今用“五字诀”

加强修养克己自律

谈领导者应有的五种“修为”

新官履任“三箴”

治事

新时期党的工作的思辨艺术

怎样做人事干部

谈组织人事干部的人格修养

纪检监察干部要增强四种意识

做好人事工作需要强调的五个问题

人事干部应做到“三知”“三能”

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谈工会干部素质能力的培养

工会工作要把握三个一致性

处世

赠友八言

漫话人生

漫话人品

漫话人缘

求和·求同·求真

明己·明人·明势

从业:知、好、乐

成业:放、收、持

助业:和、合、通

环境·心态·绩效

笃学

至益无如读书

善读胜于苦读

为官读书三要

读书三知

后记

任事与治心

试读章节

从五副对联谈领导干部素质

党中央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怎样提高素质,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里我用五副颇富哲理的对联,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将领导干部的素质归纳为“五有”。

一是有头脑。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为清人赵藩所撰,说的是诸葛亮等人的用兵治蜀之道。毛泽东同志对这副对联甚为推崇,曾将此联吟赠赴蜀工作的张国华将军。所谓“攻心”就是从思想上攻克,精神上征服。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莫不以“攻心”为上。但是,“攻心”对不同的人含义是不一样的。政治家攻心,重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军事家攻心,意在不战而胜;我们强调攻心,则是希望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工作局面。攻心之道,既在言,也在行。言者,就是与人交朋友,通过谈心,达到交心;通过交心,做到知心,最后掏心。这样“心”就不攻自破了,即联中所讲的“反侧自消”。行者,行动也。也就是说,我们所作出的决策是否顺应民心,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民心。了解民心而又顺应民心,自然也就赢得了民心。纵观天下兴亡成败,无不透着一个“心”字。我们现在可以将“攻心”理解为: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宣传、教育群众,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感召、凝聚人心,从而最广泛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谓“审势”,是说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正确决策。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如何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去认识、分析和判断。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有个“审势”的问题。这个审势,就是对国家形势、工作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针和计划。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提出有自身特点、能促进发展和建设的主张和建议。

二是有胸怀。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是讲“有容”,即胸怀要博大;下联是讲“无欲”,即心底须无私。一个领导,任职一方,手下少则十几人,多则上万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就是海,自然应有海的胸怀、海的品性。肚量要大,胸怀要广,既容得下水平、能力比自己低的、弱的人,也容得下水平、能力比自己高的、强的人;既容得下脾气秉性与自己相近的人,也容得下脾气秉性与自己不同的人;既容得下别人的优点、长处,也容得下人家的缺点、短处;既容得下人们的赞美,也容得下人们的非议。有些领导只容自己喜欢的,不容自己不喜欢的,或只容其一,不容其二,这不能称“海”,最多只能算“河”。广阔的胸怀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胸怀广阔才能事业有成。历史上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以胸怀博大著称。唐初为什么会有“贞观之治”?就是因为唐太宗广纳各路良才,善听八方意见。康熙、乾隆时期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康乾盛世”,也是他们善于吸收满汉之精华,用贤于天下。“无欲”就是无私,即不为名利所诱,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屈。一个领导博大的胸怀靠什么支撑?就是靠无欲。因为无欲,心胸才开阔、坦荡。否则,心里装满了杂七杂八的个人念头,怎么坦荡、博大得起来呢?陶铸同志有句名言:“心底无私天地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有知识。苏州网师园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这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苏辙的《与枢密韩太尉书》,是说要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知识面要宽,重在讲读有字之书;下联为苏轼《超然台记》中的一句话,是说要善于观察世间万物,从中汲取学问和知识,重在讲读无字之书。一个领导应该有较宽的知识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史哲经,诗词书画,都应知晓一些。既是开阔视野,也是为了工作。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天下群书;同时又俯察仰视,善观天下群物,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当今,我们正处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有大量新知识需要学习。作为企业的领导,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包括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企业管理、行为科学等在内的各种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晓古知今的“杂家”,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型领导者。……P2-4

序言

几生修得到梅花

王通讯

晋平是我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大概是在同一战线工作的原因吧,彼此之间共同语言不少,许多想法往往不谋而合或相互补充。故,在我看来,他属于我众多朋友中的“益友”一类。记得自20世纪90年代,晋平便有文章在国家人事部的《中国人才》杂志上陆续发表,如今,当他把自己的一大摞子作品收集起来,送我作序之际,不禁感慨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者是一位大型企业领导,分管人事工作。在我国,人事工作之政治性强于理论性,政策性大于学术性,而且具体事务繁忙,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但,作者却有别于此。他是一位有心人,为了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不断地钻研理论,坚持读书,勤于思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修身,二是治事,三是处世,四是笃学。这就勾画出了作者业余读书思考的大致轮廓,由此也可以看到贯穿于作者众多思考的一条主线,即“任其事而治其心”。我想,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领导者,这立意是很高的,即:欲任其事,必治其心;欲任其事,先治其心。要想把人事工作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应该摆在首位。先哲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本书作者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所形成的文章风格,已经不是寻常人事工作者的一般体会、一般见解,而是实现了颇富特色的理性升华。

若问,这风雨是怎样的一番风雨,我的评说有三:

其一日“神州风雨”,或称之为体现了“中国特色”。凡是涉猎过西方人事管理理论的人都会知道,20世纪初叶以来,无论是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再到今天风靡世界的“平衡计分卡”,殊少论及德行的修养。也就是说,西方人事管理理论的一个软肋就是重管理而轻伦理,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管理者道德修养的传统,即所谓“敬德”、“重德”、“明德”。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突出强调做好人的管理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修养。当然,作者所讲之“德”不同于古人所讲之“德”,而是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德”。作者认为,人品即人的品格质量,可归结为“德”与“才”两个方面。德主要包括善良、公正、忠信、刚直、守正、节操、重义、谦谨、勤俭、廉洁等要素,而才则主要包括学识、才干、能力、智慧、情商、智商等要素。

关于中国特色,还表现在作者不是一概排斥西方理论,而是善于将其合理成分巧妙地中国化上。比如,关于情商理论,作者是这样论述的:“情商”高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并善于与人相处,进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良好的心情,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二者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对“情商”做出这样的讲解,非常适合中国人对这个“外来名词”的正确理解。接着,作者又进一步论述道,要想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助业”,需要讲究三个字:和、合、通。和乃和谐,合乃合力,通乃通畅。怎么才能通?无非就是多交流,多商量,多通气,多研究。也可具体归纳为“四解”:了解、理解、谅解、排解。即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理解他人的心理和难处,谅解他人的不妥和过失,排解沟通障碍和发生的矛盾。如此解释,岂不把国人不太清楚的“情商”讲得清清楚楚?

其二日“文化风雨”,或称之为反映了“文化特色”。作者的一大爱好是业余读书。由于长期浸润于中华文化典籍,故全书文化气息浓厚。关于何谓中华文化,学派不同,见解亦异。作者认为,中华文化有儒道佛几支主脉。对于人事干部来讲,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弄通,但对于“克己自律”这一条来说,却不可不弄懂,不可不牢记。因为“克己自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一种传统美德,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指出,儒家重“克己自律”,大学之道,就是克己自律之道;中庸三十三章,主张从容中道,不偏不易,凡事有度,凡事适度,既不有过,又无不及,同样体现了严格的克己自律思想。道家的代表作是《老子》、《庄子》。老子主张“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庄子主张“自省”、“自清”、“无私”、“无我”,克己自律思想十分明确。佛家理论的核心在于修行,讲究克除私欲杂念。佛教认为人们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最主要的是贪、嗔、痴三种,只有通过苦苦修行把这些烦恼克服掉,才能修成正果。观照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二个代表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范畴的先进文化。克己自律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一种先进文化。

作者的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上,而且表现在他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上。作者鲜明地指出:加强修养,坚定信仰,方能克己自律。也就是说,在严峻的反腐败斗争面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就个人而言应该从两个方面下苦工夫:一是加强个人道德与人格修养,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坚定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信任。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华,同今天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共产党人的道德人格修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超的思维要求,也是作者长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练就的内在功夫。通观全书,处处体现了这样一种无所不在的功力。

三日“春天风雨”,或称之为表现了“春雨特色”。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赞美的就是春雨精神。我认为,春雨之所以宝贵,一是“知时节”,下在该下的时令;二是“细无声”,细心、细腻、不急不躁。作者无论就哪个观点展开论述,无不娓娓道来,沁人心脾,而绝不是居高临下,以大话、空话、套话训人。这种文风特色,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有个明显特征,就是不唱不切实际的高调,所讲道理贴近现实,贴近实际。例如,在《漫话人生》一篇中,作者说“吾观人生,以为有两个字最为要紧,一是短,二是贵”。面对既短又贵的人生,又该怎样把握呢?作者的回答并没有作惊人之语,而是道出普普通通的三个字:“实”、“达”、“趣”。实即充实,实在;达即通达,达观;趣即趣味,情趣。这种版本的“人生三昧”,恐怕不少人还是第一次听到,我却要对其给出高度的评价。因为只有如此平实,才能真正得到普遍大众的真心向往;如此实践,才能使人生过得真真切切,富有意义。

再如作者讲人之私欲,并没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了求实、辩证的态度。作者说,朱元璋临死之前百思不得其解:为惩治腐败,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用刑的都用了,为什么还是制止不住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私欲难除。私欲这个东西产生容易,消除却很难。应该说,“欲望人人都有,比如对美的倾心,对荣誉的渴望,对功名的追求等等,都属于欲望的范畴。正常的欲望,不仅不会使人堕落,而且会成为前进的动力。怕就怕欲望过度,欲望过度会使人变得贪婪,失去理智”,而“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克己之欲”。这些论述,对问题把握得分寸恰当,故很容易为受众所接纳,从而起到教育感化、匡正世风的作用。

晋平之为人,为文,均温文儒雅。所以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文如其人”确有一定道理。但是,通读全书,我又看到了在温文儒雅外表下包含着的一种崇高的党性。记得前段时间见面交谈,我曾称之为“温文儒雅的共产党人”。我相信,凡是读过此书又对作者有所接触的人,一定会得出与我相同的结论。

行文至此,想起宋人谢枋得那首以梅花自励的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修炼到梅花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不断追求的过程。此刻,正逢腊梅怒放的春节,特以此诗相寄,并愿与晋平、与广大读者共勉。

2006年1月30日

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后记

任事与治心

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是在多年的工作中养成的。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我不太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已,总是希望循着工作的脉路,去做一些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得出的结果,自然会在周围的同志中做一些交流;交流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的层面,便成了讲话;讲话之后不免需要对其中若干观点和材料再做些归纳和梳理,便有了一些近于文章的东西。如此往复,无意之中回头看时竟也渐成积累。这本书中的文字,大体上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文字说不上刻意为之,既非对于为官之道的潜心钻研,当然也不是为了出书而作,虽曾有一些同志盛劝结集出版,但我内心是不以为然的,辞却过几回。古人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自感相距甚远,因而不愿以个人的文字积累去凑这样的热闹。最近此事又被提及,有的同志说,即便一人凝心积虑所得,对他人也是有所益处的。或许如此吧。但说实在话,文稿交出至今,自己仍不免有些惶惑不安。

我长期在中央直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既负责过党的工作,也分管过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工会等工作。因为绝大部分精力投之于这些工作中,接触最多、感受最多的是这些工作中的人、事、物、情,这本书中与此有关的文字便占了大多数。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很感兴趣,所以多年来从事的职业虽与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方面的读书和思考渐成习惯,成了一种偏爱。“学为用,知为行”,这种看似业余喜好的积累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做人、做事,可以说,我在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努力将其精粹转换组合,期望它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体现出新的价值。一路走来,许多文字便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印记。现在结集出版,可以算作对自己多年工作心得的总结和回顾吧。

我一向认为,从政特别是从事某一方面的领导工作,是个人报效国家、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是许多人为之向往的。但是,领导不仅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当领导需要具备一些前提条件,不仅要有管理能力和领导策略,同时也要有严格的政治操守;既要长于“任事”,也要善于“治心”。如果只有政治操守,却缺乏应有的工作策略和技巧,即使你再有忧国忧民之心,也很难驾驭复杂局面,更谈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反过来说,过于追求策略和技巧而没有政治操守,此类人我们在前些年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中已见过不少,最多只能算作政客。既有政治智慧,又有政治操守,才有可能在从事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机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无不是既能“任事”又能“治心”、既有远大抱负又有高度智慧的人。

我很喜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这位古代大政治家,后人称道他神机妙算、纵横捭阖的才华,也感佩他披肝沥胆、勤心国事的风范,却往往忽略了他品格中自然洒脱、不求闻达的一面。就领导者而言,这种淡泊其实是十分难得的。宗白华先生曾对“归于淡”这种品格的含义有过透彻分析,认为淡泊是“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后的一种醒悟和超脱,从而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勇气。惟其“归于淡”,才能实事求是地坚持独立思考而非趋炎附势、汲汲于功名利禄;惟其“归于淡”,才能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愉快胜任、敢于担当,义无返顾地承担使命而举重若轻。达到这种境界,自然可以在挫折时隐忍奋发,在成功时又不忘乎所以,做到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归于淡”的深层含义。我历来追慕崇尚这种“归于淡”的境界,折射于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对名利地位等世俗的东西淡然处之,却倾心奉力于工作和事业。所以我很愿意在工作之余感受读书的快乐,在读书之时体味思考的快乐,进而也享受将思考成果转化于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快乐。前人积淀下来的这些观念颇为贴近我的精神取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著述便成为我研读思考的一个对象,也是我“任事”与“治心”所不可或缺的养分。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极其深厚、哲学慧根十分发达的泱泱古国,前辈为我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当年在谈到向西方学习时甚至说:“我们现在要学欧洲,是要学中国没有的东西;中国没有的东西是科学,不是政治哲学。至于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他进而强调,“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的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里讲的“政治哲学”意义比较宽泛,不仅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治理国家的理念,而且指意中有大量领导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思考和判断问题提供历史的根据,也为我们做好工作赋予重要的指导。借助于传统文化,我们的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并非仅仅保存在那些线装书中,它还活跃在今人的工作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每一个有志于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发展传统,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课堂。我本人便从这个课堂中获益匪浅,今天奉献于读者的这本小书,或许也可以视作一种“学习札记”吧!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收录了1995年至2005年大致10年间的部分文稿,绝大多数曾公开发表,有的则在一些会议上比较系统地阐述过。第一部分“修身”主要是我以领导者的身份所作的思考;第二部分“治事”针对于具体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灵活实际的运用;第三部分“处世”和第四部分“笃学”是工作之余、抚卷之际,对人生诸事和读书学习的一些心得与感悟,从不同方面表达了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所选文稿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未做改动,只对文字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编辑处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成稿的背景和场合各不相同,所以其中部分观点在使用上难免有所交叉,但对于特定的文稿来说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意义的。

因为是多年来工作中思考所得,写作时并未考虑到要结集出版,许多文稿汇集到一起,可能系统性不太强。但好在书是人编的,并无一定之规,只要文章言之成理、编之有道,无论用什么方式、什么体例编辑成册,都是对于读者的奉献。这里要特别感谢王通讯教授。他作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内知名的学者,为本书作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尽管对我个人的评议赞誉有加,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令我受之有愧,但却为本书增添了光彩。对于帮助我整理文稿和为本书出版做出奉献的同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妥或未尽合理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导者(任事与治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晋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6040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0.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17: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