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清松自选集/汉学名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的讨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共处",还是因为文化的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因此,当今人类文化从总体上说只能是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本书作者沈清松是著名的哲学家、汉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而又长期在海外从事学术文化研究,学贯中西,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通过本书你除了将在思想文化、哲理上得到升华外,还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努力向外国介绍中国古今学术文化是价值所在的。

目录

总序/1

自 序/l

第一编脉络、传承与方法/l

1近五十年来中西哲学的回顾与展望/3

2在批判、质疑与否定之后——后现代的正面价值与视野/39

3创造性的对比与中国文化的前景/6l

4解释、理解、批判——诠释学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84

5体验与建构——从卡纳普到建构实在论/108

6科际整合与建构实在论/131

第二编 自然、科技与人文/151

7 20世纪初期中西科技互动典范评议/153

8论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之重建/171

9中西自然观的哲学省思——兼论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 /194

10科学新典范探索——一个立基于中国哲学的思考 /221

1l资讯科技的哲学省思/244

12复全之道——意义、沟通与生命实践/270

第三编文本、诠释与重构/293

13盈溢于主体性与相互性之外——对中西哲学“慷慨”之德的省思/295

14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315

15建构体系与感谢他者——纪念朱子辞世800周年/346

16郭店竹简《老子》的道论与宇宙论/368

17庄子的道论/400

第四编虔诚者的相遇:关于宗教交谈/425

18全球化、可普化伦理与宗教交谈/427

19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宗教的交谈/452

20基督宗教、外推与中国化/481

2l有关宗教理论与宗教教育的三个哲学问题/503

附:沈清松简单学术年谱/526

《汉学名家书系》后记/528

试读章节

吾人处身于众说竞出、汹涌澎湃的现代思潮之中,既不能免除现代人的处境,又不能摆脱现代人的思想;然而,终亦不免感到困惑。于是,带着向古人请教的心情,吾人展经典而读,希冀借此追溯心源、连接传统,亦盼借此解答困惑、指点迷津。尤其当代哲学在形上学或存有论方面之困惑最甚,益发令人思从古人经典中寻得克服之道。这是我研究庄子道论的动机之一。

尤有进者,值此交通发达、传播迅速、东西方文化思想相逢甚或交融之际,所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永不相逢”之说不攻自破。然而,资讯虽已相通互达,文化思想的差异仍然显著,而在差异中,亦有互补性浮现,正处于吾人所谓“对比”的情境。更何况资讯往来仅属浮面,若无深层的智慧,终难提供终极洞见,亦无法据以安身立命。就此而言,东西方哲思泉源,尤其形上思想或道论,特别值得加以省思。而且,如果我们要将中国哲学(及其中各家哲学)放在世界哲学的脉络中思考,也有必要借此对比,抉发胜义。

依我之见,当代哲学形上学思想有下列几点根本问题,皆可借以对比庄子,发其幽思:

(一)形上学的定位问题:当代哲学中,一方面有伍斯特(Peter wust)和兰葛瑞伯(L.Landgrebe)等人所谓的“形上学的复活”①;另一方面又有海德格指陈形上学的“存有·神学构成”,并导致对形上学的解构,甚至提出“非形上学的思想”②。此为当代哲学重要的对比情境之一。且由于形上学作为一种“学”,自亦与“言说”密不可分。也因此,此一对比情境之定位,亦须在存有与言说,或道与言的关系的厘清中掌握。

(二)道与人关系问题:基本上,当代哲学多属人的哲学,或以人为主之言说。然而,一则人总有封限于一己主体之倾向,再则现代人日愈失根,迷惘不知所从,应思如何自我超越。存有或道之提出,与此二者皆相关。但是,存有或道不可与人无关,否则易流于挂空或断灭。道与人之关系,显示当代哲学之另一重要对比。  (三)存有自身或道自身之问题:为了终极地、整体地说明诸存有者或万物的存在活动,有必要说“存有”或“道”,且此存有或道不能是某一存有者或某一物;但另一方面,一但说了“存有”或“道”,便又成为一概念性存有者或沦为一名相矣。此为另一对比情境。再者,究竟此存有自身或道是一实体或非实体,有实指之性质或仅虚拟之性质,亦为一重要问题。

(四)存有自身与存有者的关系或道与万物关系之间题:一方面存有者或万物欲寻求终极解释,必须诉诸存有或道;另一方面,此存有或道若无存有者或万物,亦无从开显自己。然而,究竟应如何正视此一对比关系?此亦为当代形上思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存有或道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人间终需理想,始有值得生命奉献之理由,亦始得借以安身立命。人生之道,不能脱离价值,否则,像现代人缺乏值得奉献的价值,正坠人“虚无主义”幽谷。另一方面,所有价值也都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人不能停限其中,而必须加以超越。为面对此一对比情境,有必要思考存有或道与价值的关系。

扣紧上述五种对比情境引起的问题与困惑,怀着就教于古人经典的心情,吾人设法探讨庄子书中的道论,将以《内篇》思想为主,兼及《外篇》《杂篇》中相关内容。兹就上述道论地位、道人关系、道自身及其性质、道与万物、道与价值五项问题,逐一阐明如下。P400-402

序言

近代世界形成以降,世局的发展是由西方文明所主导。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之后,崇尚人的主体性;16世纪的科学运动,更带动了人类征服自然、宰制人群。工业革命使人类能运用技术征服自然,并肇始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启蒙运动更以科技进步作为人类进步的衡量。西方的科技表现为船坚炮利,打出中国自19世纪以来所承受的苦难,至今未息。然而,西方近代文明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社会与文化已然陷入危机。西方近代以“主体的自主”“二元的对立”与“分割而宰制”为主调的文化,迄今已然问题丛生,甚至日趋没落,世人对此早已有所警觉,势必要改弦更张。就此而言,“慷慨的外推”“多元的对比”与“充量的和谐”势将成为21世纪甚或今后数世纪的指导精神。

收在本书的文章,是从我最近十余年来所写的学术论文选编而成。虽然文章往往因应不同的学术场合而撰写,但其中仍然有着一贯的线索。大体说来,我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对比哲学”的方法、历史与存有三层架构,用以探讨中西哲学、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等种种问题。到了80年代后期,又逐渐发挥“外推”的策略、方法及其哲学意含,所处理的问题范围,从科际整合、文化交流,一直延伸到精神治疗。

按照文章的性质,本书内容大致分为相互连贯的四编。第一编以“传承、脉络与方法”为题,从近五十年来中西哲学发展的评介与检讨,到厘定当前所谓“后现代”的正负面意义,突显当前现代与后现代连续与断裂的张力,借以定位当前哲学思考的脉络与方向,并交代本人的对比法、诠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和其他当代哲学方法以及本人对建构实在论“外推”策略的新解与发展。一般而言,本世纪兴起的种种思潮,都是以人为中心,无论是西方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理论、解构论,乃至后现代主义或港台的新儒家,都甚为关注人自身,然而,入越只想人自己,人的问题越不可解。为此,本人认为“外推”是解决人类困境与哲学问题的灵丹。所谓“外推”,便是一不断自我走出,走向他人,走向社会,走向其他学科、其他文化,走向自然,走向理想与神圣的动力,其中蕴含着愿意自我走出的原初慷慨,并借此而在相互丰富之中完成自我。

第二编以“自然、科技与人文”为题。科技快速而巨大的发展,已经在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际此21世纪,更将进展神速,改变人类的生活与命运。科技既能让入朝向宇宙延伸,又使人破坏自然生态的均衡,今后如何透过哲学反省,拓深而非浅化科技的发展,注入科技以人文精神与伦理实践,使其成为合人性的科技,势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后科技应以中国哲学“如其所如”“物各付物”“尽物之性”“参赞天地”为其理想。本编从检讨20世纪初期中西科技互动典范开始,继而讨论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之重建,分析中西自然观,并兼论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进而立基于中国哲学,探讨科学的新典范,并从哲学角度省思资讯科技及其所需的人文精神。最后,从意义、沟通与生命实践三个层次,探讨恢复身心健康的复全之道,以人性之整合发展为开放的人文精神之所寄。

第三编以“文本、诠释与重构”为题,主要是以中国哲学家的文本资源为主,作为自家随时可以取用的资源,偶亦兼及与西洋哲学文本之对比,透过诠释与重建,期盼在“现代”到“后现代”的张力脉络中,提供来自自家传统的明灯。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选择本人对儒家、道家的诠释与重构,主要涉及孔子、老子、庄子与朱熹等大哲,仅求能树立典型,指点路径,而不求其完整,也无法完整。如今,世局已然踏入了后殖民时代,由于历史意识的觉醒,使得各民族的自主意识高涨,加上知识与创造机制的增加,使得不同的社群更有机会宣泄其文化表现并发挥其文化特色。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家的典型与文本是文化的富藏,惟有不断地予以诠释与重构。才能使自家的精神生命永续发展,一如庄子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

第四编以“虔诚者的相遇:关于宗教交谈”为题。如今,世界已然踏入多元文化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文化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宗教。届此世纪末,无论西方或东方社会,皆可以看到某种宗教复兴运动,许多人借着宗教信仰来填补心灵的空虚。2l世纪,将可预见宗教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对宗教的哲学反思与宗教之间的交谈将成为多元文化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宗教的交谈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各宗教尤应鼓舞人的本有向善之性,昂扬人性光辉与高尚价值,协助人类步出当前虚无主义的幽谷。中国哲学一向揭露人性理想,振奋人性本然动力,如儒家所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家肯定“万物皆由道所生且皆各秉其德”,佛教所谓“众生皆可以成佛”等,应可为典范。本篇从全球化与可普化伦理开始讨论,进入宗教交谈的主题,并以佛教的“觉悟”与基督宗教的“救恩”为例,用佛教与基督宗教来例释宗教交谈的精神。由于基督教是西方深层文化的主流,过去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彼此作了许多相互接近的努力,但仍难免有许多的误会、冲突与悲剧。今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势必建立在更正确的相互理解之上,是以本编收入《基督宗教、外推与中国化》一文,检讨基督教进入中国初期的外推策略,可为今后借镜。最后,本编论及有关宗教理论与宗教教育的三个哲学问题,作为今后宗教研究与教育的参考。

本书之所以能问世,要感谢汤一介教授的慷慨邀约以及山东教育出版社的费心编辑与出版。这是我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然仓促成编,错误在所难免,不成熟之处,还请读者们不吝赐教。

是为序。

作者序于多伦多大学

2001.8.21

后记

这套丛书自提议、策划到出书历经数年。现代通讯工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星散于地球各处的本丛书的作者们能与我们频繁联系。如此联系的必要性,首先是由于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必然有诸多问题向作者们讨教,如众所知,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海外汉学界大师,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拥有被公认的权威,文稿上出现的任何疑难之点,既不可被囫囵掠过,当然更不能仅凭我们浅陋的学识率尔决断,于是就需要不停地请示。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感想之一,就是倘若没有现代的通讯工具,要编辑出版这样一部海外名家的丛书会是何其难也;而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则是亲炙了诸名家严谨治学的精神,例如每次接到年过八旬的周策纵先生的来函,仅仅面对他一页页一丝不苟的手迹,就足以令我们既感动又敬佩。诸名家一生出书多矣,如此看重此丛书,无非意在传播学术文化,我们和读者诸君一样都能体会他们的一片至诚,并深深理解巍峨崇高的学问之道,皆是以此为起点。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的负责人士,他们慨然承担本丛书的出版,丝毫不沾琐碎的商业考虑,当今之世有如此一腔热忱于学术文化,也是使人为之非常感奋的,尤其是制作这样一套书,作者分布于环球,而根植深结于本土,可想而知,他们的眼界和襟怀何其宏廓高远。

金宏达

2003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清松自选集/汉学名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清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42551
开本 32开
页数 5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8-53
丛书名
印张 1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1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