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汽车投资--理论VS.案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对于拟在中国汽车市场有所作为的国内外投资者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本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将汽车产业与项目投资融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汽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国内外汽车研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和汽车投融资进行了阐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汽车产业和汽车投资以及对汽车行业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录

第一章汽车投资总论/1

 一、汽车投资概述/3

1.汽车/3

2.汽车市场/4

3.汽车投资的理论/6

 二、汽车产业/8

1.汽车产业/8

2.汽车产业的特点/10

3.产业政策与市场准入/11

 三、汽车经济 /12

1.汽车产业与宏观经济/12

2.汽车社会的影响/14

3.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 /16

专题1:汽车车型统计新旧分类对比/17

专题2:轿车分级基础知识/22

附表1: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排名/24

附表2:美国汽车经销商100强排名/28

附表3:全球1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名/38

第二章汽车产业结构/49

 一、汽车产业链/51

1.汽车整车组装/52

2.汽车零部件/53

3.汽车销售/56

4.售后市场/58

5.汽车金融/62

 二、国际汽车产业的两大变化:全球化和跨国界重组/66

1.发展模式的全球化/66

2.跨国界产业重组与联合/68

 三、汽车产业结构/70

1.世界汽车产业格局/70

2.美国的汽车产业结构/74

第三章汽车项目投资/81

 一、项目直接投资评估的通用方法/83

1.市场环境评价/83

2.产品方案比选/85

3.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87

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87

5.财务分析/87

6.投资风险分析/88

 二、项目兼并收购/90

1.兼并、收购的概念/90

2.并购类型/91

 三、汽车业的国际投资方式比较及其发展趋势/94

1.汽车业的主要国际投资方式/94

2.汽车业两种国际投资方式的比较/95

3.我国汽车业跨国并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96

4.外资对中国汽车业并购的方式/99

 四、汽车投资案例/101

案例1:奇瑞汽车:白手起家,走自主开发路/101

案例2:携手北汽投资,韩国现代挺进中国市场/104

案例3:与本田合资,广汽重新崛起/106

第四章汽车项目融资/109

 一、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111

1.股权融资/111

2.债券融资/116

3.信贷融资/122

4.其他融资方式/128

5.BOT融资/132

 二、我国汽车行业融资概况/133

 三、汽车项目融资案例 /135

案例1:借壳上市,吉利汽车挺进香港资本市场/135

案例2:江淮汽车可转换债券融资/137

第五章汽车行业兼并收购/141

 一、并购的基本动因 /143

1.效率性动机/143

2.战略性动机/144

3.功利性动机/146

4.国家政策性动机/146

5.机会性动机/147

 二、并购的基本流程 /148

 三、反并购策略/150

1.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150

2.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152

3.收购收购者/154

4.适时修改公司章程/154

 四、我国对目标公司反收购的规制 /157

 五、我国汽车行业的并购案例/159

案例1:一汽集团收购天津汽车/161

案例2:长安收购江铃,冲刺“第一集团”/164

案例3:东风日产强强联合——跨国合作再造“东风”/166

案例4: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170

第六章汽车产业投资与政策环境/173

 一、汽车行业的监管体系/175

1.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175

2.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的现状/177

 二、相关法律法规/178

1.产业发展政策/179

2.销售政策/183

3.使用过程中的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影响/185

 三、加入wTO之后的产业政策调整/186

1.与汽车有关的wTo条款/186

2.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产业投融资政策的调整/188

 附录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4年)/189

 附录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2003)/198

 附录三《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206

 附录四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2005年)/221

 附录五《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2005年)/229

 乔梁对2005年中国车市的三大展望/236

试读章节

汽车,英文为Automobile,日本人按词意直译为自动车。它是一种由动力装置驱动、依靠车轮滚动前进、可以单独行驶并完成运载任务的非轨道无架线车辆。它一般运用内燃机的传动原理,采用的燃料大多为汽油或柴油,车轮一般为四轮以上。汽车是由各种工作装置和机械机构组成的,通常分为底盘、发动机、车身、电气设备四大部分。

具体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均有所不同。在美国,汽车是指本身的动力驱动(不包括人力、畜力),装有驾驶操纵装置的在固定轨道以外的道路或自然地域上运输客货或牵引其他车辆的车辆。在日本,汽车则指自身装有发动机和操纵装置的、不依靠轨道和架线能在陆上行驶的车辆。

中国对汽车的定义是:汽车是一种快速而机动的陆路运输工具。一般是指不用轨道,不用架线,而用自带动力装置驱动的轮式车辆。一般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车轮。通常用作载运客货及牵引客货挂车,也有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运输任务或作业任务而将一般汽车经过特定改装或配装专用设备的专用车辆,但不是专供农田作业的机械。全挂车或半挂车并无自带的动力装置,它们与牵引汽车组成的汽车列车属于汽车范畴。

有些进行特种作业的轮式机械,如轮式推土机、铲运机、叉式起重机(叉车)以及农田作业用的轮式拖拉机等,在少数国家中作为专用车,而在中国则分别划人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范畴。

国际上通常将汽车分成乘用车(Passenger Car)和商用车(Commercial Car)两种。我国过去的国家分类标准将汽车分成轿车、卡车、客车三类,从2005年开始,参考国际分类规则,统计部门开始实行新的分类标准,将汽车分成乘用车和商用车两类,内部的具体划分也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分析参见专题:汽车车型统计新旧分类对比。

在推行新分类标准的时候,相关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汽车工业协会)并未给出按照新标准推算的历史数据,仅逐月公布上年(2004年)同月的数据,目前无法得到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数据。考虑到历史数据的可获得性,本书中我们按照旧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同时兼顾新分类标准的要求。

序言

大家一看书的名称就会知道,这本书追求的是——求是与致用。这本书是我提议编纂的,并列出了编著大纲。由于兴趣所至,我对汽车系的事情一直情有独钟。2004年国庆节,便召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汽车系发烧友——中信证券的李春波博士、京能集团的刘孝红博士,共同探讨书名所云的话题。依据本人对世界汽车和中国汽车的理解与感悟,用八个字“依托未来·透支未来”来概括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认真的、实际的。

一、研究方法的探索

学者可以各讲其是,各是其是,自以为是,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好。

一门学问或学说大体要经历原创期、奠基期、会通期、融突期、造极期、延续期六个阶段。而整体性、时代性、超越性、真实性与和合性则横贯于学问的历史长河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学说的探索归根到底都是涉及方法的探索。一定研究、解释方法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该学说的成熟程度,一种学说的创新亦往往是以方法的创新为其先导。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语》里谈到治学经验时,曾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苦行僧如何从最初的摸索、彷徨到渐入佳境,再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过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有并行、双赢、互补的学术气氛。我们仨人也正是为了活跃汽车产业研究的学术气氛,产业要做大规模化,金融要做精专业化,用产业和金融轮回这一视角,提出了这一有理而无解的命题,在产融结合上进行了一次不怕献丑的探索。

二、产业金融的轮回

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是欧洲和北美经济崛起的300年,也是中国经济衰落和追赶的300年。由工业革命引发的各次产业革命更是成为了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历史机遇。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每个经济长周期总是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联,而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成为了产业革命导火索,金融资本更成为了产业升级时兴风作浪的催化剂。本文的侧重点是探讨金融资本和产业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引用了经济学大家康德拉季耶夫、钱德勒、熊彼特、德鲁克、弗里曼、佩雷兹的研究成果,阐发出一些主要观点,推导出一些发展趋势,力争做到有启人心智的火花。

●每一次技术一产业革命或巨浪都会经历“导入期”和“扩展期”两大阶段;每阶段又有两个子阶段,导入期的“楔人”和“癫狂”阶段,以及扩展期的“综合”和“成熟”阶段。根据历史数据,每次巨浪从开始到结束须持续40年至60余年。目前资本主义共经历了四个半这样的阶段,就是说,现在正处于第五巨浪——信息革命时代的中途半端。

●作为风险资本,金融资本在楔入期把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推到了舞台中央,在癫狂期也以其惯有的狂热创建了一系列耗资巨大的新经济的基础设施。

●经历导入期后,上一次巨浪形成的规则终于彻底让位于新的范式,生产资本在金融资本声名狼藉之后成为新时期的主角,两者共同打造了一个新经济的外部性和规模性充分涌流、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充分、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黄金时代。若干年后,这一波巨浪开始丧失功能,由此步人成熟期。在核心国家,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金融资本在向外围国家转移的同时,开始探索有望启动下一次巨浪的技术创新。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正处于第三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阶段。从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周期性演变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外围国家。本次巨浪中,我们必须完成两次大的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和信息化,方才有望在几十年后的下一次技术革命中登顶。

■五次技术一产业革命(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弗里曼的总结)

所谓金融资本(FK),佩雷兹把它定义为拥有金钱或其他纸面资本的资本,它通过银行、证券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完成以钱生钱的功能,最终获得金钱形式的流动性或半流动性资产的增值。在此过程中,它发挥着资源再配置和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本(PK),它是通过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来生成新财富的资本,但它是通过借用别人(FK)的钱来实现这一功能的并与之分享由此创造财富。其目的是通过创新和扩张,积累并形成更多的利润创造能力。它是与企业的特定能力融为一体的,因而缺少流动性。其代表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职业经理人。如果他们也运用自己的资金,就兼具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种角色。这种资本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因为按照熊彼特的说法,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通过借来的生产手段开展创新的私有财产经济”。而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讲道:“资本的功能将日益使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资本为雇员服务,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雇员曾为资本服务。”由此看来,知识资本(KK)在21世纪早晚要派上大用场。

金融资本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力量,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受本身的逐利性驱使,它在技术一产业创新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翻风覆雨。它本身也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行业,可以发明各种千奇百怪的盈利模式,有时可以催生新技术的成长并推动生产的扩展,有时又纯粹是一种巧取豪夺的手段。它的活力和能动性令人惊讶,其破坏力亦不容小觑。也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它是一种必要之“恶”一创新和破坏的共同导演。探索信用的极限而不钻法律的漏洞。

按照佩雷兹的模型,只是在成熟阶段,外围国家才会作为过剩资本的出路和技术扩散的承接者出现。但是,从早期的历史来看,工业一技术革命会为当时的外围国家创造了一举赶超核心国家的机会。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的技术革命兴起之时,率先建立了电气、石化、钢铁和后来的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成为新一代技术和产业的领导者。战后的日本也是从这些产业突破,加入核心国家俱乐部的。所不同的是,日本是在这次产业革命的综合期,即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大规模扩张,但新一代技术尚未正式现身的时代脱颖而出的。

根据表1和表2,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正处于第三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阶段。按照三次产业革命的分期,也可以说正处于二次产业革命,即重化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及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与技术和产业的多样性相对应,我们在技术一经济范式方面也面临着多样性的复杂局面。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大工业的潜力,我们需要借助大型公司及其职业管理的优势,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入网络化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把规模与灵活性和速度结为一体。

从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周期性演变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外围国家。我们不具备超越这些产业革命的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最新一代的技术革命前沿的能力和条件。在世界经济史和产业革命史上,中国的崛起就其规模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本身的市场规模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温床,这也是地球上最为稀缺的资源。我们的一大批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包括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锤炼 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这正是后进国家向国际市场的领导者发起挑战的能力基础。在这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果能够建立适当的技术——经济范式或组织制度条件,中国的产业革命成功是大有希望的。那时,我们就将具备加入技术革命核心俱乐部的全部技术和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个长周期,依次是纺织工业、钢铁、石油和重化工、汽车、IT产业。那么,撬动“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支点会是什么产业?是新能源产业,还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莫衷一是。事实证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要经过长时间技术改进甚至是停滞,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大都倾向于把未来技术想像为是现有技术的延续,只有经历了技术进步然后才能拓展固有的想像力,并且最终这些技术转折点在某个时点以突发的形式出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无中生有过程,需要足够的想像力和质疑精神。由此看来,撬动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支点将不是技术上的突破,首先是一场思想上的彻底革命。而财富则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副产品。

常披览前踪,利鉴往开来。通过全景式的勾勒,我们可以从产业与金融走势进行历史回眸和前瞻整合,也希冀能对中国汽车投资提升判断水准,比如在韬光养晦的前提下,着重研究解决好品牌前置难题和利基市场细分课题。为此,我们一致认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正确的投资方略是——依托未来而不是透支未来。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汽车投资--理论VS.案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梁//李春波//刘孝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1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471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