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个纯粹的散文家,他懂得用各种各样的题材来吸引读者;将自传成分纳入随笔中,使得文章引人入胜。他以明晰有力的语言独创出一种论人论事不讲情面而节奏又快速的风格,他的散文以直言不讳,富于论辩性为特色,剖析事理常见锋芒,无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独树一帜。
图书 | 哈兹里特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个纯粹的散文家,他懂得用各种各样的题材来吸引读者;将自传成分纳入随笔中,使得文章引人入胜。他以明晰有力的语言独创出一种论人论事不讲情面而节奏又快速的风格,他的散文以直言不讳,富于论辩性为特色,剖析事理常见锋芒,无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独树一帜。 内容推荐 哈兹里特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上与兰姆齐名的散文作家。哈兹里特兴趣广泛,个性倔强。他的散文以直言不讳,富于论辩性为特色,论人论事不讲情面,剖析事理常见锋芒,无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独树一帜。本书所译18篇散文系哈兹里特的代表之作,也是第一次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这位作家。 目录 谈绘画的乐趣……………………………………………(1) 谈过去与未来…………………………………………(16) 谈只有一个信念的人…………………………………(31) 谈有学问的无知………………………………………(48) 印度杂耍艺人…………………………………………(62) 谈孤独的生活…………………………………………(84) 谈思想与行动…………………………………………(103) 谈旅行…………………………………………………(123) 谈大事与小事…………………………………………(140) 谈性格中的娇气………………………………………(166) 远处的物体为何令人喜悦……………………………(178) 谈对性格的了解………………………………………(193) 谈怕死…………………………………………………(216) 我和诗人的初次相识…………………………………(231) 谈青年人的不朽感……………………………………(259) 谈努力…………………………………………………(274) 谈妄自尊大……………………………………………(293) 谈日规…………………………………………………(311) 译后记…………………………………………………(323) 试读章节 我并不反对在一个或几个朋友的陪同下去游览历史遗迹,观看高架水渠,观赏名画,相反,我倒是非常赞成,理由恰好同上面所说的倒转过来。这些事物都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东西,而且经得起人们的谈话。这里的情感不是含蓄无言的,而是表露于外,并可以相互交流的。索尔兹伯里平原是个无人加以品评的地方,但平原上的斯通亨奇巨石柱却可以从文物、景色和哲学诸方面加以讨论。我们结伴儿出去寻欢作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去何处,而一个人独自出外漫步的时候,问题却是:在路上将会碰见什么。“我们的心一直停留在原处”,我们并不急于要抵达旅程的终点。我这个人对艺术品和好奇心可以一视同仁地怀着极高的敬意。我曾带领朋友们去参观牛津,大显了一番身手——在远处就向他们指出那座缪斯殿堂的所在, 它上面装饰着闪闪发亮大小尖塔—— 详细介绍那里的学术空气,它是从厅堂和学院的青草满地的四方院子和石头围墙内传出来的——讲述波德莱图书馆的来龙去脉;在布兰希姆府邸我还远远超过了带领我们参观的那位假发上敷粉的导游的讲解,他用棍子在那些无与伦比的绘画上对平常一般的美白白地指点了一阵。我在上文所说的道理中还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冒险到外国去旅行,如果没有同伴陪同,我心里就觉得不踏实。我需要不时地听听祖国语言的声音。英国人对外国的习俗和思想,心里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反感,因此需要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才能驱走这种情绪。随着离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开初视为奢望的那种轻松心情后来就变成了激情和嗜好。一个人在阿拉伯大沙漠中若没有朋友和本国同胞,准会觉得自己几乎要窒息而死。所以那里必需有某种像雅典或古罗马那样的事物,促使人们有话可说才行;但我承认埃及金字塔实在太庞大,哪怕只沉思一次也不可能。处于这种跟平时的思路全然对立的情境中,一个人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单独的物种,一只从社会身上折断下来的胳膊,除非他能获得及时的友情和支持。然而有一回我却没有感到或并未急于去追求这种需要,这就是我第一次踏上欢笑的法国海岸的时候。加来的法国人有着许许多多新鲜事儿和快乐事儿。在那里,混乱、热闹、叽叽喳喳的谈话声,像油和酒一般灌注在我耳里;而夕阳西下时,从港口那里一艘古老疯癫的船上空传来水手们唱的赞美诗,也并不令我心灵感到那是异邦的声音。我呼吸的空气只是一般民众的空气。我昂首挺胸,心满意足地走过“法国的山区和平原,那山上栽满着葡萄,那平原尽是欢笑声”,因为人们不是垂头丧气地被镣铐锁在专制宝座脚下的那副苦相。我对法国的语言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各个画派所使用的语言对我都是一目了然的。这一切如今皆像幻影一般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绘画啦、英雄啦、光荣啦、自由啦——这些统统都一去不复返了,而剩下来的只是波旁王朝和法国人民!——出国旅行无疑会令人十分兴奋,这情形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不过,这种快乐多半是暂时性的,而非永久性的。这种旅行跟我们习惯上的联想相距太远,因此不能成为交谈或讨论中的共同话题,而且像做梦或另外的生存状态一样,并不属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动活泼、却又转瞬即逝的幻觉。它需要我们努力用我们的真实身份去交换那个理想的身份;而且为要强烈感受到我们往日的狂热兴奋又恢复了生机,我们还必须拿目前的一切舒适条件和亲戚朋友去进行“冒险”。我们那种爱四处遨游的浪漫性格,是绝不可能给改造,变成眷恋家园的性格的。约翰逊博士说过,国外旅行给海外归来的人们在谈话方面增添的方便是非常之少的。诚然,我们在国外度过的时光是称心如意的,而且就一定意义而言也是富有教益的;然而它似乎与我们本质的、根本的生活是完全割裂开的。并且永远不能自然而然地融合成一体。在离开祖国的整个期间,我们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一个也许是较易引起忌妒的人。我们不仅认不得朋友,而且连自己也不认识。所以,诗人才颇为奇怪地唱道: 我离开祖国,也离开自己。人们若要把痛苦的思绪忘掉,最好不过的办法就是暂时离开令人勾起这种回忆的亲友和事物;不过,只有待在我们诞生之地才可以说我们实现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非常愿意把一生中余下的岁月整个儿用于国外旅行,只要能在什么地方再借到一个生命以便回家之后安度晚年!P.136-139 后记 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19世纪初期英国文坛上的一位评论家和散文家。他出生于一个思想激进的家庭环境里。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尽管曾受过长老会教派的教育,却改信了唯一神教派,而且在布道会上曾公开为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辩护。由于唯一神教派是遭歧视的小教派,所以老哈兹里特感到自己处境不妙,便于1783年带领全家迁往美国,并在波士顿创建了第一个唯一神教派的教会。4年后,全家重返英国,在希罗普郡威姆镇的一个唯一神教派教区定居下来。哈兹里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父亲有意培养他当唯一神教派的牧师,因此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了大量神学著作和有争议性的书籍,同时也凭自己的兴趣反复研读古典和近代的文学名著。这给他以后从事文艺批评和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93年,他就读于哈克尼神学院(Hackney Theological College),可是他却以极大的热忱埋头于哲学的研究,以致使身体大受损伤。1796年,科尔律治(Samuel Faylar Coleridge)来威姆镇讲道,他在哈兹里特家里进行的谈话和说教,他带着哈兹里特一道散步时的交谈,都使这位爱思考的年轻人懂得,如果他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也可以发挥作用,对世人产生影响。哈兹里特后来还专程去湖区拜访科尔律治,并在那里结识了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 Worth)。他跟诗人们的结识和友谊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不无关系。 这时他脑子里虽然有不少思想在起伏翻滚,但他手中的笔却迟迟不愿去写,因为他一心要成为肖像画家。他的绘画才能早就有所展露,而他哥哥约翰(John Hazlitt)这时在伦敦已是一位公认的袖珍肖像画家了。因此他便去伦敦他哥哥那里研习这门艺术。他进步很快,成绩斐然,以致有人委托他去法国卢浮宫临摹一些世界名画回来。1802—1803年,他在巴黎度过了4个月幸福的时光,顺利完成了这项差事。返回英国时,他俨然以肖像画家自居了。在他自己创作的绘画里,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幅是他的朋友兰姆(Charles Iamb)的肖像画,这幅画至今仍陈列在伦敦国家美术馆里。不过在绘画艺术上他为自己悬了一个目标,要在刻画人物性格上达到荷兰大画家伦勃朗那样惟妙惟肖的境地。后来他很快就发现,而且坦率地承认,他的绘画才能是有局限的,要完全实现他的抱负是不可能的。1805年,他毅然绝然放弃了当画家的心愿。 在伦敦期间,他跟许多作家、编辑交上了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再加上他本人平时的阅读钻研和生活经历,他手中的笔似乎获得了解放。于是他的第一部著作《论人的行为准则》于1806年问世了。这本书并未获得成功,但他因此成为伦敦出版商的一名雇佣文人。自从他初次离开威姆镇以来,他曾经恋爱过好几次;1808年他跟兰姆家的一位女友萨拉·斯托达特(Sarah Stoddart)的恋爱终于得到结果,成为伉俪。他妻子在温特斯洛拥有一所小屋,婚后他就住在那里从事思考和写作直到1812年,此后他迁居伦敦,决心在首都当个文学家,并且靠写作谋生。 他曾担任《晨报》驻议会的采访记者,还为报纸期刊撰写戏剧评论。这时他的朋友利·亨特,创办一份星期日周报《审查者》,预备在报上辟一个题名“圆桌谈”(Round Table)的专栏,刊登像过去《旁观者》报上那样的散文随笔,并约请一批作家为它撰稿,其中包括哈兹里特。这些作者未能如期交稿,只有哈兹里特一个人供稿不断。结果,《圆桌谈》上的文章,除开利·亨特的几篇外,其余全部都出自哈兹里特的笔下。这样,到1813年,当他36岁时,他终于发现自己生来最适宜写作,并开始为期刊报纸不断撰写评论和随笔。由于他多年来的广泛阅读和刻苦思考,所以后来的20年显示出他在讲评伊丽莎白时期戏剧以及英国诗歌方面是一位颇受听众欢迎的演讲人,在剧场演出和绘画方面是第一流的行家;他还是随笔写作的一位大师,他跟科尔律治一道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两位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的戏剧评论和关于他同时代的作家的论文后来辑为两本专著:《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和《时代精神》,而他的讲演稿也陆续出版,一共3本:《英国诗人讲稿》、《英国诙谐作家讲稿》和《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文学讲稿》。这些著述充分显示出他的评论才能——准确的鉴赏力,深邃的理解,训练有素的推理能力,以及犀利有力的文笔。作为一个具体分析作家作品的评论家,他善于把他所说的“印象”,也就是第一手的直接的感想体会传达给他的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哈兹里特还有一个极大的兴趣就是绘画评论。在同时代的散文作家中,就天生的爱好或懂得绘画的意图而言,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他。他并非提出系统的绘画原理;他只是酷爱这门艺术,而他所评论的绘画作品亦即是他所热爱的东西。他对绘画的意见和见解,除了散见于随笔中,主要集中在3部有关绘画的论著里:《英国主要画廊概述》、《旅游法国和意大利的笔记》和《詹姆斯·诺思科特谈话录》。最后这本谈话录内容丰富而有趣,充满着不少对人生和艺术的精辟论断。 除了戏剧评论和绘画评论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这类文章主要辑为3集,即《圆桌集》(Round Table)、《闲谈集》(Table Talk)和《直言集》(The Plain Speaker)。他死后还陆续出版了好几本其他的散文集。在这类作品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闲谈集》和《直言集》了,因为他的名篇佳作大都包括在这里。哈兹里特曾为法国读者编选了另一个版本的《闲谈集》,所选的文章便出自原书和《直言集》,于1825年在巴黎出版。 哈兹里特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不幸的。他妻子是个做事有条理但缺乏浪漫气质的女人,他自己却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没有生活能力,而又不能容忍任何约束。夫妇俩度过10多年不和谐的生活后,终于不得不分居。几年后他在伦敦的寓所疯狂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萨拉·沃克(Sarah Walker)。这样就导致他同妻子的离婚。他设法取得妻子的同意一起去苏格兰办理离婚手续,因为那里对离婚的批准比英格兰容易得多。返回伦敦时,他发现萨拉·沃克正准备嫁给一位地位跟她相同的男人。这位年轻姑娘曾无情地挑逗过哈兹里特,随后又冷酷地抛弃了他。他立即像写忏悔录一样以对话、书信和叙事的方式论述了他这段痴情颠倒的恋爱经过,书名《自由的恋情》 (Liber Amoris)。这股狂热的爱情发泄出来后,哈兹里特也把她忘怀了。两年后,他跟一位年轻寡妇结了婚,她每年有300英镑的进款。但不久她发现他们的婚姻是重婚,同时她跟哈兹里特前妻所生的儿子不能相处。那时他们正在欧洲大陆旅行(费用自然是由寡妇负担),她因此拒绝返回伦敦,而哈兹里特再没有看见她。就这样,他虽然两度结婚,而他的妻子还健在,可是他自己却过着孤单的生活。 哈兹里特在性格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很容易跟别人发生争吵。我们不应忘记,无论在宗教或政治上他从小都是在不受欢迎的少数派中长大的;他对法国革命始终不曾动摇,但是原先赞同法国革命的朋友们后来大多背弃了革命;他还在杂志上遭到政敌的公开的攻击,所有这些都助长了他易于激动的脾气。他一生中,无论在私下里或在刊物上,几乎都跟他曾一度最钦佩和热爱的友人们激烈地争吵过,其中包括科尔律治、华兹华斯和利·亨特;甚至友谊最持久的亲密朋友兰姆有时也不免遭到他的尖刻讥刺。尽管如此,兰姆仍然认为哈兹里特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可以信赖的。“我认为,就威廉·哈兹里特的本质来说,他是当今最聪明、最优秀的一个人物……我想我将来进入坟墓的时候再不会找到或期望找到这样一个伴侣。”对于赞赏他本人和喜爱他著作的读者来说,哈兹里特最有吸引力之处就在于他具有敢想敢说的勇气,始终不渝的信仰,而最重要的则是他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怀有一种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他能发现和欣赏种种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特性,无论是一个人、一首诗、一幅画、一片风景、或比赛中漂亮的一击,他都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无与伦比地传达给他的读者。他一生勤奋的写作为后世留下约6千印刷页的著作,可是他本人却始终过着贫困的生活。临终前躺在病榻上还不得不写信向出版商索要10英镑以便支付房租和药费。当出版商给他寄来50英镑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不过,他在临死回顾过去时仍能说:“唔,我这一辈子是幸福的!” 哈兹里特是个纯粹的散文家。他没有写过小说、剧本或诗歌。他的散文作品,上面已经说过,分为评论和随笔两大类,随笔占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随笔写作中,除了同时代的兰姆外,似乎还没有其他作家能超过他。现在试将他的随笔的特点概述如下。 他的随笔所以具有魅力,奥秘之一在于他有各种各样的兴趣。书籍、政治、体育和游戏、拳击、杂耍、艺术家和绘画、演员和舞台等等——所有这些他无一不懂,无一不爱,而且能阐明他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他对于墙手球(fives)冠军的热情不亚于对大诗人的热爱。他对那些把兴趣只局限于书本的人的缺点很敏感,因而尖锐批评“有学问的无知”。他喜欢讽刺只有一个信念的人。他本人虽然钻研过哲学,但和普通人一样清楚地看到拿哲学概念硬套在日常生活上的荒唐可笑。此外,他还爱谈论人物的性格、绅士的外貌、天才的力量、文人中的贵族、咖啡店的政客、罪犯的心态、青年人的不朽之感和老年人的怕死,等等。所以,就题材的多样性来说,他的随笔似乎比同时代的兰姆更为广泛。 他深深懂得随笔作品里的自传成分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因素。几乎他的每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他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或侧面。他描述他父亲,讲他在威姆镇度过的童年,谈他学习绘画的体验,在绝望中的恋爱,跟诗人们的友谊与交往,他自己的生活习惯、写作方式等;他生平最崇拜两个英雄,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卢梭,他们常常出现在他的笔下。因此,即使我们对他的事情知道得不多,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知悉他的思想感情、经历遭遇,从而增加对作者的了解。当然,如果我们熟悉他的生平事迹,那么读他的随笔就会理解得更深切。 他像培根一样善于以格言警句的形式来表述他的观感、体会和识见。试从本书中略举几个例子: 希望的季节总有个尽头,可是对它的回忆却永远长留。(《谈过去与未来》) 凡是仅在生前才显得伟大的人物,皆非真正的伟大。(《印度杂耍艺人》) 一个纯粹的学者,倘若除书本外一无所知,那他准定连书本也是不能领会的。(《谈有学问的无知》) 哈兹里特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思想时,往往还带着讽刺的语调或偏激的情绪,让读者觉得他的文章有如带刺的玫瑰一样,例如: 积攒财富的人似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类——一类是身体瘦削、满脸吝啬相的人,一类是决计占有世上的好东西以供自己享乐的快活人。(《谈思想与行动》) 我们若要了解人类天才的力量,那就应该阅读莎士比亚。我们若要看看人间学问的毫无意义,那就不妨研究一下注释莎士比亚的那些注家吧。(《谈有学问的无知》) 老朋友好比频频端上桌的佳肴,次数太多就失去了它的滋味和有益身心的好处。(《谈孤独的生活》) 哈兹里特不像兰姆那样好用古雅的词藻,也不像利·亨特那样无节制地使用粗俗的口语,他能把书面体和口语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他以明晰有力的语言独创出一种论人论事不讲情面而节奏又快速的风格,他称之为“开门见山、直言不讳的谈话”;这种风格可以产生能言善辩的显著效果。的确,他写文章几乎跟他讲话一样快。他坐下来提笔一写就能写完10或15印刷页,而且几乎很少改正。尽管文章里引经据典,充满不少古今作家的名言佳句,他也不参考一下原书或笔记。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只是因为他的随笔相对说来缺乏计划性的缘故。他的写作特点似乎是这样的:先拟好一个题目,然后用直率的、相对地不太复杂的句子把有关的感想、体会和事例逐一罗列出来,借以展开这个题目。所以,与其说是在发挥,不如说是在堆砌,结果往往没得出结论就戛然而止。不过,要是题目以叙事为主的话,他就十分注意谋篇布局的原则,例如他的名作《我和诗人的初次相识》就是一篇很完整的艺术品。 总之,哈兹里特的随笔无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是独树一帜,富于特色的。尽管评论家认为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如他的朋友兰姆那样高,但是他对以后的评论家麦考利(T.B.Macaulay)、罗斯金(J.Ruskin)以及小说家狄更斯(C.Diekens)、萨克雷(W.M.Thackeray)、史蒂文生(R.L.Stevenson)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史蒂文生甚至把他的作品奉为典范,放在枕边,天天阅读呢。 哈兹里特的散文作品介绍到我国来的似乎不多。本书的翻译就是对介绍这位作家所作的一次努力。为了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译者对文章里出现的不少专名和引文,根据有关辞书和参考书并参照其他英国散文选本中个别篇目的编者注,都加注了说明;此外,对作者的原注只是有选择地保留了一些。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专名和引文出处无法查明。译者诚恳地希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译文力求忠实原著,而又明白易读。但主观意图跟客观效果还不一定完全吻合。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1989年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哈兹里特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威廉·哈兹里特 |
译者 | 沙铭瑶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61060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1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8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1.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192 |
宽 | 14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