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在医疗实践中遵循《黄帝内经》古训,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的防病经验,又融入种种实践中摸索的防病体味和方技,着力编著理论联系实践,突出中医防病特色,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中医养生》。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饮食养生、情志养生、体艺养生、四季养生和非药物疗法等九方面内容;下篇介绍了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种病证。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方法易学,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工具书。该书的付梓面世,对医者的养生方略会有所启迪,对患者的养生实施会有所助益,对中医的养生宝库会有所充实。
《中医养生》是由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沈绍功主任医师亲授,张印生主任医师、沈宁医师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员,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经验,结合历代中医养生理论,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编著而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长寿养生之道,介绍了饮食养生、情志养生、体艺养生、四季养生和非药物疗法等九方面内容;下篇健康养生之道,介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种病证。
全书不仅有养生之术,更重要的是还有治病的方法,并附有穴位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方法易学,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工具书。
四、中医意疗常用九法
(一)以情胜情法
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相胜法。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与情志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以一种心情去制止、战胜另一种心情的以情胜情法。此法的理论依据源于《黄帝内经》所谓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但在临诊应用时切不可机械照搬五行制胜而要根据心理病机,灵活而巧妙地指导患者作自我情志调节,使刺激量得到减少,刺激内容和方向有所变更,从而达到情志上新的平衡,消除心理病机。
以情胜情具体有四法:
喜乐疗法:乐以忘忧,笑能驱逐愁闷,散发心中的积郁。设法使患者心情愉快、喜悦或引之欢笑,则患者心中的烦恼、忧愁、苦闷都会烟消云散,气血和畅,而因悲伤思虑而致的病症,如癫狂、谵妄、心痛、咳血、脏燥等,就会较容易地得到治疗。
愤怒疗法:“怒则气上”,“怒则气逆”。愤怒的情绪具有引发阳气升发、气机亢奋的生理效应,而能忘思虑、消郁结、抑惊喜。但临证时激怒患者要得法和适度。
惊恐疗法:采用恐吓的方法使患者一定程度的恐畏惧怕,而治疗喜笑不休、癫痫狂证等。
悲哀疗法:以一种阴性的消极心理,使患者悲之泪出,用以平息激动,抑制狂喜,忘却思虑,宣泄内心的压抑。
以上四法以喜乐疗法最常用。均应注意适度和中病即止。
(二)以情开导法
医者态度热诚耐心,环境安静无扰,气氛融洽祥和,“告之、语之、导之、开之”,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说服、解释、鼓励、安慰、保证、开导,使患者讲出“隐私”,吐露真情,解除思想顾虑、紧张消极心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犹如“心理疏泄”,也称语言开导法。运用此法,医者务必真诚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使患者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方能奏效。
(三)真情暗示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自暗示或他暗示的办法,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转移和诱导其在无意识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总之,要患者按医生的要求出现身心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暗示”不等于“欺骗”,否则一旦患者发现自己被愚弄时恼怒不已,反而加重病情。所以暗示时必须动之以情,以充分的同情心,使患者产生真正的信念。
(四)静情催眠法
采用参禅、独室静坐或静卧方法,内忘思虑,外思绿野,扫除杂念,抛弃恩怨,清净宁谧。“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如再配合针药或各种方法刺激患者视、听、触觉使其进入睡眠状态,用各种意念自我调整情绪,则效果更佳。此法也称静态安神法。
(五)移情易性法
“移情”即排遣情思,分散注意,转移思想焦点,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易性”即改易心志,排除杂念,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思绪情操。也称移精变气法或转移注意法。其最佳的措施为“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看书解闷,听曲消愁”。也就是近代倡导的“音乐疗法”、“游戏疗法”,也称“艺疗”。凡是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答对、种花、养鱼、垂钓等能陶冶性情,培养情趣,寄托情感的方式均可采用。但移情不可过分抑制情感,仅仅是改变其指向性;易性不是取消个性,而是要纠正其消极情绪,故要掌握“去忧莫若乐”这个关键。
(六)顺情从欲法
这是创造条件,尽力顺从并满足患者意志、情绪、身心需要的方法,又称“怡悦开怀法”。由于满足其所求,达到“心平气和”而利于缓解病情。有时限于条件一时难以满足,也应对其想法和要求表示同情、理解、支持和作适度的保证。当然对那些淫欲邪念、放纵无稽的错误欲望和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欲望,则不能纵容迁就,而要循循诱导,善意教育,耐心说服。
(七)动情解惑法
心有疑虑、思想顾虑常是患者普遍的心态。因此通过一定方式解除其不必要的疑虑,在心理疗法中占重要位置。此法的应用关键是对患者的疑心、误解、猜测先要询问起因,然后通过直接对话,循因释疑,据理解惑,阐明真情。有时还要采用假物相欺,以谎释疑,“诡诈谲怪”以巧转意的方法,才能取信于病人。但务必态度严肃认真,耐心细微,尊重事实,有理有据,充分说明,在以谎释疑时更应假戏真做,以理服人。
(八)以情矫正法
人们的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异常行为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或替代的学习使其消失。也称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法。其实施的方式有“习以平惊”、“惩罚法”、“行为诱导”和“捕捉幻物”等。
习以平惊,就是对惊恐的病人,使其再次受惊,并时习之,然后再缓惊。
惩罚法,是指有病态行为时用各种惩罚的方式加以矫正。
行为诱导,指用正常的行为诱导病态行为转成正常。
捕捉幻物,指设定一件物品,从行为上捕捉,以达到矫正的目的。
(九)意情气功法
采用意守丹田,意念静情,意念导性,用坐、卧静功达到心平气和,调整情志,改变性情的目的。
“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常常为医生所疏忽,如何开导其“形志之苦乐”又常常为医生所束手,患者之无能,但其意疗之价值又不可轻视。所述九法,可供仿效。
P42-45
《黄帝内经》提倡“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说一位高明的医生不是治“已病”而是防“未病”,要注重于保健防病而不是着眼于被动治病。《黄帝内经》的防病观念较广,主要是“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三步组成。中医药宝库里的这份遗产颇具特色,富含哲理,又符合当今保健时尚,应当发掘继承,更应创新实用。
张印生教授和沈宁、王燕平医师,长期在医疗实践中遵循《黄帝内经》古训,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的防病经验,又融入种种实践中摸索的防病体味和方技,着力编著理论联系实践,突出中医防病特色,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中医养生》,本书的付梓面世,对医者的养生方略会有所启迪,对患者的养生实施会有所助益,对中医的养生宝库会有所充实。
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务实学风,虔诚态度所感动,略寄数语,共勉共进,更上一楼!
韩学杰、沈绍功
己丑初春于京都崇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