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球村追风裁云--文汇报驻外记者作品选萃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作为现代信息工具的报纸传媒,充当了一个主要的沟通渠道。文汇报派驻国外记者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奔走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用他们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考,手中的笔和键盘,记录下一件件令读者瞩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只身在遥远的国度,独立作战,出色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成为文汇报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内容推荐

“文裁天下事,汇聚和谐风”。本书收录本报驻外记者20多年来的优秀作品、记者手记、职业感言和评介文章共百余篇。这些作品初刊时就吸引过无数读者,而今结集成书,是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了解国际问题和世界大事的工具,也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专业师生以及对记者生涯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读物。

目录

序  王仲伟

文汇报人的风格  马 达

消息——力求及时 确保真实

安南给文汇报发来“新年寄语”/3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

战争最快在20日凌晨打响/4

前驻联合国记者 张松

【附】判断,在伊战一触即发间/ 4

本报编辑 徐海清

美国媒体集体翻船/6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美总统竞选人承诺改变古巴政策/8

驻华盛顿记者 牛震

“8·15”:靖国神社很冷清/8

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俄罗斯准备与北约发展积极合作关系/10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附】重要迅速鲜活/11

本报编辑 徐海清

戴安娜永别尘嚣/12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一户两孩”可望成为印度国策/14

前驻新德里记者 倪同军

日皇太子长女命名/15

前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新德里人为水愁/16

前驻新德里记者 卢山

墨西哥文化起源于亚洲/17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辛芝明

综述——瞻前顾后 经纬时事

辛普森案面面观/21  

前驻华盛顿记者 杨岩松

迅速发展中的日本原子能发电/26

前驻东京记者 刘延洲

中日经济交流展新图/29

前驻东京记者 刘延洲

审判虽是模拟罪责不容逃避/32

前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违宪/33

前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靖国神社:右翼叫嚣太猖狂/37

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日本社会齐救“NEET”族/39

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阿富汗:谁主沉浮/42

前驻加德满都记者 倪同军

【附】央视解说词用的是我的塔利班报道/48

倪同军

在民航机场看到军用飞机/50

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

电影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52

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

千年佛像在劫难逃/54

前驻加德满都记者 覃远东

普京下命令俄军大洗牌/57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附】积累,积累,再积累/59

本报编辑 杨逸淇

依法治邪不手软/61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博客风”席卷法国政坛/67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高福利逼“穷”德国人/70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五角大楼质疑“两场战争”/74

驻华盛顿记者 牛震

“检察官事件”火烧华盛顿/77

驻华盛顿记者 牛震

“世纪婚姻”的悲剧/81

前驻联合国记者 朱国秋

联合国改革任重而道远/86

前驻联合国记者 夏晓阳

2004:联合国“改革年”/93

前驻联合国记者 朱国秋

评析——见仁见智 言必有据

感受世界杯/99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是谁扳倒了欧委会/105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取名如此意欲何为/106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科索沃战争”的十点启示/108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方向:“欧罗巴联邦”/110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印巴峰会引人注目/112

前驻新德里记者 倪同军

苏-30换不回失落的平衡/114

前驻新德里记者 卢 山

印美关系关键词:“虽然一但是”/115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美印接近,华盛顿更起劲/118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偏见较无知离真理更远/120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巨无霸”失宠本土为哪般?/122

前驻马尼拉记者 夏晓阳

安南无奈霸权何/123

前驻联合国记者 夏晓阳

“美国人这类做法极其卑劣”/125

驻德黑兰记者 张晓春

华佗怎成了波斯人?/127

驻德黑兰记者 张晓春

吉格乌三国“颜色革命”色差何在/128

前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昌洪

析普京“能源之旅”/130

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

红菜汤,鱼子酱及其他/132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俄罗斯缘何敢对美国说“不”/133

前驻基辅记者 周建军

这笔旧账岂能重翻/136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过分民主”与“决策麻痹症”/137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管好自己的嘴”/138

前驻华盛顿记者 慈桂航

一场滑稽戏/140

驻华盛顿记者 牛震

为何“一个声音”/141

前驻联合国记者 张松

美国为何青睐墨西哥/143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何淇

如此美式“民主自由”/145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何淇

访谈——选准视角 用心对话

中国经济强大政局稳定对世界和平发展是贡献/149

前驻华盛顿记者 杨岩松

“毛主席两次会见我”/150

前驻马尼拉记者 朱幸福

我面临416项官司/154

前驻马尼拉记者 朱幸福

五任国务卿青睐的发言人理查德·鲍彻/156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贾泽驰

俄罗斯朋友眼中的毛岸英/164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德黑兰会议,斯大林为何发怒/168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我没有被媒体的狂轰滥炸吓倒”/170

前驻巴黎记者 王双泉

聚首戛纳,交流对电影的爱/175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我对世界电影的未来非常担忧”/182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我相信中国迟早会崛起”/192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中国壮大不会导致美中冲突/196

前驻华盛顿记者 王耀东

从“战败”到“解放”/198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本报编辑 徐海清

马克思,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203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本报编辑 徐海清

【附】选准视角用心对话/208

本报编辑徐海清

通讯——如闻其声 如入其境

江泽民主席在美国/215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杨岩松

菲律宾兵变目击记/223

前驻马尼拉记者 朱幸福

【附】压力之下的“紧拉慢唱”/224

本报编辑 卢宝康

战火映红巴格达夜空/225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附】战争报道的成功探索/228

文汇报原总编辑 张启承

从上海到纽约/230

前驻联合国记者 张治平

初访联合国/232

前驻联合国记者 张治平

贝聿铭改造卢浮宫(上)/235

前驻巴黎记者 卢国华

贝聿铭改造卢浮宫(下)/237

前驻巴黎记者 卢国华

天竺之国的“中国之晨”/238

前驻新德里记者 卢 山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探秘/240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新德里流行美式英语/245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尼泊尔惊爆王室血案/247

前驻加德满都记者 覃远东

【附】尼泊尔王宫血案背后的故事/249

覃远东

尼泊尔隔三岔五就过节/252

前驻加德满都记者 覃远东

尼反政府武装回归主流/255

驻加德满都记者 张松

他们期待持久和平早日到来/258

驻加德满都记者 张松

【附】我与尼泊尔反政府武装打交道的点滴/262

张松

我随人流涌入“白宫”/263

前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昌洪

【附】亲历吉尔吉斯“颜色革命”/265

孙昌洪

东干人把总统称为“皇上”/267

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

空城·死亡区-石棺/271

前驻基辅记者 周建军

麦克“登天”故事多/274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莫斯科大劫案震惊世界/277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高仓健邀我看《夜叉》/282

前驻东京记者 刘延洲

一声巨响纽约惊魂/286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

纽约今年低调纪念“9·11”/289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

我为何“二三其德”/291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目击:纽约最悲惨的一天/293

前驻联合国记者 朱国秋

阿尔达马大戏院访“卞卡”/295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辛芝明

哥伦比亚二号毒枭加查之死/298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辛芝明

喝着龙舌兰酒喊“万岁”/299

驻墨西哥城记者 贾泽驰

与“骷髅”共舞吃“死人面包”/303

驻墨西哥城记者 贾泽驰

30秒完成宣誓/3嘶

驻墨西哥城记者 贾泽驰

专题——一个事件 多重视觉

中西元首雨中让伞/313

特派记者 贾泽驰

胡锦涛作客德国退休工人家/314

特派记者 严建卫 卢山

风笛声声伴佳肴/316

特派记者 卢山

卢浮宫否认收藏李景革《八骏图》/317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卢浮宫正式公告再次否认收藏/318

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

【附】风筝和放风筝人/319

郑若麟

【附】直逼“跨国假新闻”破产/322

《新闻记者 》杂志主编 吕怡然

李文和遭起诉被逮捕美华裔表愤慨讨公道/325

前驻华盛顿记者 慈桂航

“第二个李文和”嘲弄司法公正/327

前驻华盛顿记者 慈桂航

李文和终获保释泄密案备受质疑/332

前驻华盛顿记者 慈桂航

人物——全程扫描 叙事论人

内贾德:个性总统受争议/337

驻德黑兰记者 张晓春

印度政坛宿将:瓦杰帕伊/340

前驻新德里记者 慈桂航

克林顿挥别白宫/342

前驻联合国记者 朱国秋

尼亚佐夫:谜一样的领袖人物/345

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

霍纳桑:难脱兵变干系?/348

前驻马尼拉记者 夏晓阳

世界上最严厉的监狱长/354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蒋申兰:华尔道夫饭店的“大使”/360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

李学海:从华裔打工仔到亿万富翁/364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

职业感言——新闻幕后 甘苦自知

难忘的经历与感受/375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莫斯科首访重量级人物/380

驻莫斯科记者 姜辛

十年:从华盛顿到新德里/382

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

从“中国之晨”到“南国花开”/387

前驻新德里记者 卢山

从纽约到马尼拉/389

前驻马尼拉记者 夏晓阳

不期而遇访要人/393

驻德黑兰记者 张晓春

我采访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的故事/395

前驻基辅记者 周建军

施密特采访记/396

前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我在巴拿马举行记者招待会/399

前驻墨西哥城记者 何淇

“跑”新闻的苦与乐/403

前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感受“细致入微”的日本/404

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跋/406  杨岩松

后记/408  徐海清

试读章节

      矿难报道犯下令人羞愧的错误

         美国媒体集体翻船

本报华盛顿1月7日电 这是本世纪美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月4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报》等绝大多数美国媒体阴沟翻船,他们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美国13名西弗吉尼亚矿工在煤矿爆炸中被困在地下41小时后,12人竟奇迹般地还活着。这一消息犹如野火一样在美国迅速燃烧,遇难家属和美国公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据美国“媒体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当天的250多份美国报纸查阅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报纸都报道了12名矿工生还的奇迹,几乎没有报纸对这一消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可是在5日的报道中,这些报纸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报道说救援人员只救出1名严重受伤的矿工,其他12人全部遇难。这下子遇难者的家属愤怒了,美国公众被愚弄了。在白宫举行的记者吹风会上,有美国记者问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布什总统是否要求美联社等主流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美国媒体犯错是家常便饭的事,他们在刊登未经核实的消息后发现与事实有出入,第二天就在内页非常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一则更正启示,粗心的读者一般是不易发现的。但是,媒体这次大规模集体犯错误,这是无法掩饰的,也是无地自容的。他们在解释犯错的原因时,都把矛头对准了首先发出12名矿工生还消息的美联社。许多报纸都宣称,他们是根据美联社在美国东部时间3日晚11时52分发出的第一条消息而进行转载的。美联社执行编辑席尔弗曼在4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解释说,他们所报道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这些消息都是来自“可靠来源”——矿工家属和州长。

《行政信息评论》杂志执行编辑琼斯5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发布这一消息的最可信的消息来源应该是煤矿当局,可是当煤矿当局在发现12人还活着的消息是虚假时,把这一事实真相扣押了3个小时后才报告救援中心。煤矿当局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和扣押消息,却让当地矿工家属和亲友以及好心的人们继续沉浸在喜悦之中,结果却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精神打击。

媒体专家认为,美国主流媒体犯下令人羞愧的集体性错误,给美国公众和矿工家属的打击不亚于另一场矿难。一些媒体把这次失实报道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1948年大选期间的假报道相提并论。在那次选举结果揭晓前,该报为了抢新闻,竟把选举结果的赌注押在暂时在点票中领先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威身上,结果第二天闹出“杜威击败杜鲁门”天大的经典笑话。

《编辑与发行人》杂志编辑戈雷格·米歇尔抨击说,美国媒体在矿难中的表现令人不安和无地自容。他认为,记者和编辑当时都被那些刚传出的奇迹般的消息冲昏了头脑。米歇尔同时对美国几家有线电视新闻网也进行了抨击,指控它们在报道时都没有对这一消息进行核实。

《华盛顿邮报》负责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说,不能把当时的传闻当作我们的一个错误,这是当时负责救援的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与东部有3个小时时差的《洛杉矶时报》的损失更大,在发现报道错误后,该报决定在4日凌晨就地销毁当天已经印刷的错误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副总编拉马表示:对新闻媒体而言,这是不幸的一天。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新闻失实事件将使美国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和编辑中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

                 驻华盛顿记者 朱幸福

                 (原载2006.01.08文汇报)

         美总统竞选人承诺改变古巴政策

本报华盛顿8月21日电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今天公开指责布什政府严格限制在美古巴裔居民回国探亲和汇钱给古巴亲属的做法犯了“战略性错误”,并承诺一旦自己当选,将改变这些措施。在21日发行的《迈阿密先驱报》的社论版上,奥巴马撰文表示,若选举获胜将授权古巴流亡者可以不受限制地回国探亲并汇款。  奥巴马的表态使他成为第一个公开表示要改变美国对古巴政策的总统候选人。此前希拉里曾暗示要做出改变,但要在卡斯特罗过世以后。美国对古巴的政策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奥巴马选择此刻表态显然有政治考量。因为古巴裔选民的选票对于他赢得佛罗里达州至关重要。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早先古巴裔移民多出于政治原因而举家迁居美国,他们支持美国全面制裁古巴。但在最近十多年的移民潮中,前往美国的古巴人大多有亲属留在国内,他们希望经常回国访问并寄钱接济家人。

此间分析认为,奥巴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后卡斯特罗时代改善美古关系的期待。

                驻华盛顿记者 牛震

                (原栽2007.08.22文汇报)

P6-8

序言

欣闻《文汇报》驻外记者优秀作品选辑——《地球村追风裁云》即将出版,在此谨表祝贺。此书不仅展示了驻外记者们多年来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所取得的出色业绩,同时也是中国媒体报道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佳作。

早在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就曾警示国人,“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我们中国人必须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了解外部世界。以彼鉴己才能产生符合客观的自觉行动。只有形成自觉行动,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如果认同诗人海涅名旬“思想迅于行动恰似闪电疾于雷鸣”的话,那么,一百年来,中国人寻求民族振兴的探索正是这样一段审己知人的历史。

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再次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曾经积弱贫穷的中国已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环境也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当前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期,如何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今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任务要远远大于百年以来的任何历史时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目前,“欲扬宗邦之真大”的理想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实现,而在我们抓住历史性机遇、争取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进而达到创立和谐世界远大目标的进程中,“审己”与“知人”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世界,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的对内对外方针和政策。

新闻媒体作为了解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新闻记者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一切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要与时俱进,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主题、掌握精髓,大力营造有利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科学分析新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准确找到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不断开拓创新,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在新的实践中开创新闻报道工作的新局面。

《文汇报》是一份有着光荣历史的报纸,在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中享有良好的口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汇报》就向国外派出了多名记者,迄今已形成了一支素质优秀的驻外记者队伍。希望驻外记者们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扬光荣传统,承前启后,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为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后记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这不仅是因为我对其间的文字太熟悉、太亲切,更重要的是她让我再次重温了作为一名驻外记者队伍中的老兵所走过的难忘历程。诚如许多了解《文汇报》的前辈们所说,《地球村追风裁云》一书记述了过去三十年世界的风云变幻,构筑起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是驻外记者们风云历程留下的步步脚印,也是驻外记者们平凡而辉煌,艰辛却璀璨,忙碌但充实的人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收录的篇目是他们敬业的象征,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是他们勇气的赞歌,是他们奉献的闪光。

尽管同许多西方媒体相比,《文汇报》的驻外记者站在时间上相对比较年轻,但这支被公认为精锐的记者队伍却做出了华章冠群的不凡表现。是他们用生动、细腻、优美的文字,把东西方不同的国情、社情、风情介绍给国人,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欣赏和借鉴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是他们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东燃起的烽烟,在枪林弹雨中把菲律宾的兵变消息发回国内,将一代名妃戴安娜于塞纳河边的消殒见诸报端;还是他们以职业精神和执着的探索,打破了《八骏图》的神话,剖析了“颜色革命”的“色差”,刻画出美国社会从白宫到华尔街,从“媒体翻船”到辛普森案的方方面面,活色生香,记录下联合国在维和、改革和诸多重大国际事件上的台前幕后。

当驻外记者是一件幸运而又兴奋的事,因为它能让你近距离地观察世界,实地捕捉发生在全球各地的新闻,深入了解不同同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从各个角度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多彩的世界、变化的世界展示在笔墨间。对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兴奋的,每一天都是收获的。然而,驻外记者又是一份十分艰苦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身在异国他乡,不仅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融入各种或优越、或艰苦、或混乱、或复杂的环境,更要求具备突出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去应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和挑战。接受任务的时候,他们要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线,去采访、去调查、去挖掘;工作间隙之时,他们又像学者一样潜心钻研,埋头于书报资料的文海中,跟踪形势,发现问题,锁定目标。在他们看来,一次次成功的报道就是生命价值的实现,一篇篇佳作的问世就是最大的欣慰。

新闻报道工作如同一场跟踪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赛跑,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党的十七大的成功召开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向记者们提出了新时期的新任务,要求我们用高度的政治意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发现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用勤快的双腿跑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用才思跃动的文笔构画一个精彩的世界,为不断推进和谐世界,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我们的光和热。

今天,《地球村追风裁云》与读者见面了,她荟萃了各类报道的精华,成为驻外记者国际新闻报道征途上耀眼的里程碑,见证了三十年来报社历任总编辑和各级领导对国际报道和驻外记者倾注的关怀鼓励,体现了国际海外部编辑们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希望通过此书能与读者分享驻外记者们的成果和收获,感受新闻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 

                (作者系文汇报高级记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球村追风裁云--文汇报驻外记者作品选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7511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2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