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内容
编辑推荐

采访过李鸿章的英国著名记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层层剖析晚清政坛二把手的心路历程,被誉为中国人物传记经典中的经典。

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同时也能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人物形象。《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作者布兰德是外国人,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他会有不同于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以及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本书视角独特,论据丰富,论点独到,与中国人写的本国历史名人传记相比,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作者对传主的实际情况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形。

内容推荐

布兰德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前期著名的中国通,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他曾经采访过李鸿章,接触过晚清时期许多重臣,从而掌握了大量难能可贵的一手历史素材。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布兰德讲述了身处风雨飘摇时代的李鸿章坎坷的一生:艰苦创业建立淮军;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竭尽全力攻打太平军;英明卓识推进洋务运动;目光远大集中有限力量组建北洋水师;坚韧不拔处理一系列棘手的外交关系;周游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和理念;饱受屈辱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作者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对李鸿章进行了评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李鸿章所处时代的中国形势

第二章 早年生活及家族

第三章 中国官员李鸿章

第四章 外交家李鸿章(一):与法、日两国的关系

第五章 外交官李鸿章(二):中俄关系·海外之行1900年和谈

第六章 海军和陆军管理者李鸿章

第七章 经世家与政治家李鸿章

第八章 人物方程式

参考书目

大事年表

后记

声明

试读章节

自1850年以来,在中国发生了诸多改变社会结构与民众行为方式的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发起者便是李鸿章。毋庸置疑,我们可以称李鸿章为19世纪的奠基人之一。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中所持观点一样:“基于先人,一位伟人的诞生,必定与成就自己的其他社会现象相联系,代表先人的延续与升华。历经时代变迁,各方因素相互凝聚,伟人与这代人中的其他人一样,都是这股巨大力量的产物。”

要了解这位近代中国最伟大人物的本身及其成就,就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探究原委,并仔细挖掘他所处环境的主要社会现状和政治背景。

因此,在介绍李鸿章不凡的一生,并叙述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前,本书将在总体上回顾其事业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同时,我们会特别考虑外国物质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作为清朝的军事指挥,抗击太平军的壮举为李鸿章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基石。与此同时,西方的军队和贸易正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注定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兴势力来得突然而又迅猛,也逐渐影响到了这位尊遗训而反新变的大人物。这场变革让国家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当时的国内,李鸿章几乎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也正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他意识到了新事物的力量及面对它们的必要性。在这方面,日本已对自己的教育和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闭关自守与自给自足的几个世纪中,受到道德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已有的政治制度、风俗传统及民族文化世代相传,并坚定不移地维持着君主专制体系。从一开始,李鸿章就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将西方的蒸汽工业和军事科学引入中国,以替代陈旧而无用的古老传统。

这一高瞻远瞩的判断,不仅证明了李鸿章的伟大,也奠定了他在漫长仕途中功勋卓著的基调。李鸿章曾努力让同胞们充满危机感,并试图减少他们因格局迅速改变而造成的不适应感。  可惜,结局的失败早已注定。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对这种突兀转变有着天生的抵触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残余”。

在野心和拜金主义的推动下,腐败行为在所难免,他的工作质量也将无法保障。即便是最先进的思想,也会因儒学根深蒂固的偏见而遭到侵蚀。尽管如此,李鸿章的才华仍然在黑暗的环境中大放异彩。

作为一名勇敢的爱国者,他不仅精力旺盛,还拥有坚强的内心及无限的潜力。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他始终彰显着可敬的品质。然而,当历史落下帷幕,李鸿章终归只是其先人传统的产物,是这个孕育他的社会的缩影,彰显着这个社会所有好坏不一的品质。

我们不妨先来大致讨论一下,李鸿章初登政治舞台时的社会情况。凭借在镇压太平军反叛中的英勇表现,李鸿章受到了慈禧的赏识,并在同僚艳羡的眼神中一步登天。

在通过了皇家的殿试后,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的李鸿章获得了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十三年来,横扫九省的大规模叛乱摧残着整个帝国,中国人口也因此锐减一亿。在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同样的动荡在历史中周而复始地发生,这正是中国当时的社会体制的产物。正如另一位作家所指出的:

回顾自唐朝末年以来的记载(大约是自英国征服诺曼以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暴力的反叛,在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起起伏伏中重演。在这种循环中,一切都有根可寻。而发生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体制下人们被反复灌输的消极抵抗原则,以及那些将传宗接代视为宗教义务的草率行为。相比欧洲大陆上曾有过的困难,中国遭遇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变更的代价。是数不尽的灾难,是大批人口的锐减。在幸存者的脑海中,整个过程依然清晰——那些饱受太平军叛乱与西北反清运动之苦的省份。先是出现了人口过剩,紧接着又面临严重的饥荒,整整一代人因此丧生。动荡和杀戮反复发生,生育毫无节制,整片大陆哀鸿遍野。

由于中国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在政治上妄自尊大,而且统治者们对此熟视无睹,民不聊生的惨状自然也得不到改观。其实,只有在此起彼伏的突发状况中,一个民族的强大的恢复能力、强烈的求生能力及坚实的国家制度凝聚力,方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惯例,要想使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而可敬的文明涅槃重生,并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的统治就不应依托于国力,而应依托于道德伦理。与之前不同的是,太平军的叛乱并未遵从自然规律,其目的在于推翻已历经数代帝王统治的王朝。

P1-3

序言

英国下议院的大厅中,有不少独特的场景。比如,斯皮尔先生每天从大厅中穿行而过。都由权杖引导和牧师、秘书等人陪同,又比如,在布拉克·罗德开始例行的巡视之前,侍卫们会将议院的大门拉开来;在上议院召唤下议院之前,侍卫们会在大门上敲三下。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发生于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日午后。那日,在我走出议院后,突然迎面撞见了李鸿章。在侍卫陪同下的他,正要去听一场辩论。他的脸上写满了异域的味道,身材高大,目光和善——在光鲜的蓝袍映衬下,他步态举止高贵,笑容谦和而不失威严,目光睥睨着周遭的一切。他非凡的气度,这一代甚至上一代中都无人可与之媲美。这与他的伟大成就和个人权势无关,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贵:那是让人敬仰的,自立而又超然的风度。在苦难的挣扎中,他宠辱不惊;在世故的蹉跎中,他不忘初心。

对于他那依旧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来说,他是个代表人物。在我们还是身着靛青色兽皮衣服的野蛮人时,中国人已经缔造了辉煌的文明。甚至直到今日,他们在某些领域依然优于我们。无论政治如何变迁,他们永远崇尚高标准的文化,那是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优越感,一种不为本国和他国政治所扰的民族尊严。诚然,这些特质大都源于其闭关锁国的政策。1715年,彼得大帝派遣使节来谒见中国皇帝,这位使节的一位名叫约翰·贝尔先生的陪同人员报道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天朝是与世隔绝的;那里气候宜人,东南环海;西北绵延着高大的岩石和贫瘠的山脉,著名的长城自成一道屏障。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来说,他们抵御侵略的最大屏障在之前还未被提及,那就是向西延绵数百里的贫瘠沙漠……南面和东面的海域是开放的,那里可能成为外敌打开中国的缺口;但我保持了沉默,因为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理由打破本土的平静,他们希望与邻国和睦相处。已有的领土已经让他们感到满足。

约翰·贝尔的预言持续了上百年。之后,和他的推测一致,进攻的号角从东南的开放海域吹响。在19世纪,中国的旧体制面临挑战。有趣的是,李鸿章不仅是第一个面对这些危险的中国政治家,也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个。家族赋予的出身、教育和地位,甚至包括对陌生人的傲慢,都让他最先意识到,“洋鬼子”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外来势力。这个观点被之后的中国政界广泛接纳。布兰德在作品中说得很清楚,李鸿章犯了不少严重错误。在一个轻视政治的国度,发生一些错误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只有他带着同胞们登上了避之不及的政治舞台。尽管过失颇多,他还是在中国赢得国际地位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简而言之,中国之所以会引进那些之前闻所未闻的国外政策,李鸿章功不可没。

贝希尔·威廉斯

1917年3月于切尔西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李婧、甄正、张洪、李辰杨、李宁、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是,囿于所学,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周传和、崔金英于湖北民族学院

2014年6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布兰德
译者 周传和//崔金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7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4198551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