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克菜姆厌倦了巴黎的都市生活,怀着开办乡村小学的美好希望,返回故乡埃顿荒原。没多久他结识了美丽的姑娘尤斯塔西雅。尤斯塔西雅心高气傲,厌恶荒原单调的生活,一心向往都市的繁华,为此她毅然抛弃了原来的情人,转而主动追求克莱姆,希望能通过他把自己带往巴黎。他俩的婚姻遭到了克莱姆母亲的反对,于是他们在婚后搬出母亲家。后因尤斯塔西雅的过失,克莱姆的母亲不幸死亡,这一秘密最后被克莱姆发现,于是爆发激烈争吵。尤斯塔西雅眼看去巴黎的梦破灭,又去找老青人帮忙出走。在一个风雨之夜,他俩一起跌入了湍急的河流中……
| 图书 | 还乡/译文名著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青年克菜姆厌倦了巴黎的都市生活,怀着开办乡村小学的美好希望,返回故乡埃顿荒原。没多久他结识了美丽的姑娘尤斯塔西雅。尤斯塔西雅心高气傲,厌恶荒原单调的生活,一心向往都市的繁华,为此她毅然抛弃了原来的情人,转而主动追求克莱姆,希望能通过他把自己带往巴黎。他俩的婚姻遭到了克莱姆母亲的反对,于是他们在婚后搬出母亲家。后因尤斯塔西雅的过失,克莱姆的母亲不幸死亡,这一秘密最后被克莱姆发现,于是爆发激烈争吵。尤斯塔西雅眼看去巴黎的梦破灭,又去找老青人帮忙出走。在一个风雨之夜,他俩一起跌入了湍急的河流中…… 内容推荐 《还乡》一书深刻展示了这种社会变革对普通人民、特别是对穷乡僻壤乡民们生活的冲击与影响。《还乡》一书主要写了两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又走向悲l参破裂的一场悲剧。男主人公是出身于埃顿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克莱姆·约布赖特,他虽然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后又被送到巴黎学习生意,且已成为事业有成的生意人,似乎灿烂似锦的前途已展现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却从这种表面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的背后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公平。或许是由于自小生活在贫穷乡村的缘故,他始终对乡民,对乡村充满了同情与热爱,因此他痛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一心只想回到乡村,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的所想所为实际上与社会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这种想维持旧有乡村生活方式的试图是无法实现的,最终这也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而出身于城市、却因父母双亡而被逼投靠外公、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埃顿荒原上的姑娘尤斯塔西雅·维伊是位外貌冷艳的美丽姑娘,她心心向往的就是能生活在诸如巴黎这样的大城市,过上上流社会的美好生活,来实现她的人生价值。当她发现了还乡的约布赖特,立即将他看作是通往自己人生美好彼岸的桥梁,因而断然出手,采取一切手段设法认识了约布赖特,并与之建立了爱情关系,最终与他结合,尽管受到约布赖特母亲的强烈反对。 这是两个生活目标截然不同的年轻人,读者当可想见,他们两人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因生活目标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逼使尤斯塔西雅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与自己的旧情人一起离家出走,却不幸被大水冲走,香消玉殒。两个本不应成为恋人的年轻人匕演了一出爱情悲剧。 目录 作者原序 补遗 第一卷 三个女人 第二卷 归客 第三卷 迷恋 第四卷 大门紧闭 第五卷 真相大白 第六卷 后来的事情 试读章节 十一月的—个星期六下午,已近黄昏,这片广袤无边莽莽苍苍的埃顿荒原,正在逐时逐刻变得昏暗起来。头顶那片青天已漫起了一片空蒙的灰云,这片灰云就像一顶篷帐,罩住了整个荒原。 蒙住苍穹的是这片灰白的帐幕,遍布大地的是这片黑苍苍的石南植物,它们在天际处交接,呈现出一条清晰分明的界线。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这片荒原不等夜晚按天时自然降临,便早早蒙上了一层夜色;也就是说,在大地已经显出一片黑苍苍之际,天空依然清晰可见,昼光未逝。抬头望天,一位砍荆条的人会想要继续手头的活儿,然而低头凝望,他便会决定捆好柴束,打道回府。遥远的大地与天际的衔接处看来不仅仅是物质间的分界,而且也成了时间的分界。石南荒原黑苍苍的外貌使夜晚的降临提前了半小时;同样,它能推迟曙光的降临,使正午显得昏暗,使风暴还未降临,便提前显出它那副蹙额狰狞的面目,而在一个漆黑无月的午夜,它则使那片漆黑显得更其骇人。 事实上,恰恰便是在这黄昏转入黑夜的时刻,埃顿荒原那独特而伟大的壮观才真正开始,—个人如果没在此时此刻亲临此处,他便说不上是真正了解了这片荒原。这片荒原只有在以朦朦胧胧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之际,才能让人最深切地感受到它,感受到从此时直到下一个黎明出现的整个这段时光里它的全部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它;那时,也只有到了那时,荒原才向世人娓娓道出了它的真实故事。确确实实,这地方真是夜晚的一个近亲,当夜色降临之时,这块荒原的地形地貌和四周景色便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互相吸引,互相交融的趋势。这片忧郁凄冷的荒原上的圆阜和洼地似乎都挺起身来,真心诚意地迎接夜晚的朦艨昏暗,荒原吐出黑暗,天空倒下黑暗,两方的动作一样迅速。这一来,天也昏昏地也暗暗,双方以各自尽力促成的一半昏暗,紧密地连成了天地间的整整一片黑暗。 这时候,这个地方到处充满了一种专注的警觉,因为,就在万物全都昏昏沉入睡眠之时,荒原却开始慢慢苏醒,开始倾听。每天晚上,它那泰坦神般的形体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然而,漫漫的几个世纪过去了,多少次危机发生过,它却依然静静地,一动不动地等候着,只能让人觉得它是在等待最后的危机——那彻底毁灭的末日的来临。 P3-4 序言 或许可以臆断,本书所描述的事件大致发生在一八四〇——八五〇年间,其时,本书中所谓“蓓蕾口”这个古老的海滨胜地依旧保留着乔治王朝以来的种种歌舞升平、旖旎妩媚之情景,对一个天性活泼的内地居民来说,这个地方对他的浪漫情调和丰富的想象力仍具有一种莫大的吸引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整个被命名为“埃顿荒原”——它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凄凉忧郁的背景一的这个地方,这一地名综合了或者说代表了各具真实地名的多个荒原,这些荒原至少有十二个之多;尽管它们的特点和地貌毫无二致,然而它们原先的一致或部分的一致如今多少已被农耕造成的丰歉不等的田垄,或是人工种植的片片树林破坏得荡然无存。 想到更广袤僻远的地域一它的西南部即是本书所描绘的地方一的某个地方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西撒克斯的国王李尔所处的荒原,这—遐想倒是令人愉快的。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还乡/译文名著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托马斯·哈代 |
| 译者 | 孙予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4017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4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78 |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1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561.4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03 |
| 宽 | 139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