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葵花宝典》,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么一部匪夷所思的武学秘笈?《易筋经》,在中国典籍中真实形态是什么?“降龙十八掌”,真的威力无穷吗?……诸如此类的疑问,一直困扰着广大“金迷”。“金迷”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尽收于此。

本书部分文字在《南方都市报》上以专栏形式发表时,曾引起广大“金迷”和武侠小说爱好者的关注和追逐。应广大读者之邀,作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删多次、遴配图片,编辑成册,建构了一个系统的“金庸武学文化地图”。

内容推荐

武侠小说因金庸而放异彩,由江湖而入庙堂。然言“金”者多谈侠,少讲武。

本书不谈侠,而专以讲武,或及论剑,借史学研究中的追述视角,由金庸小说的“武功”现象追溯其武学观念渊源,并进而探究该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源流衍变,在小说与历史之间搭设津梁,揭开了少林、武当、太极等武林门派的历史真相,达摩、张三丰成为武学宗师的观念流变,以及内功、剑术、武学秘笈等武功形态在武侠小说写作史中的观念发展过程和它们在历史上的庐山真面目。

目录

金庸的“武功”从何而来?(代序)

一 圣典何来

——解开武学圣典《易筋经》之谜

二 少林少林

——少林寺与少林武功的历史真相

三 太极武当

——武当派、张三丰、太极拳的庐山面目

四 内圣外王

——内功与“音乐武学”之本相

五 剑意剑招

——武侠小说中的剑术与武功

六 刀光箭影

——武侠小说和历史上的暗器现象

七 真经伪书

——武侠小说中的武学秘笈现象

后记

试读章节

    金庸的“剑意”

“‘独孤九剑’本来便无招数,固可使得潇洒优雅,但使得笨拙丑怪,一样的威力奇大,其要点乃在剑意而不在招式。”(《笑傲江湖》二十三《伏击》)重拳理而轻招式,重剑意而轻剑招,这是金庸小说写武功的一个重要特点。剑招是实的,是“形”;剑意则是那种包含在剑招中的武学规律,是“神”。掌握了剑意,就是领悟了某种武学规律,就是掌握了“神”,就使有形的剑招蕴藏了神明。所以无论是潇洒优雅,还是笨拙丑怪,都能神而明之,威力奇大。

令狐冲被罚在华山玉女峰绝顶危崖上的山洞里面壁思过,却因祸得福,得以窥视山洞石壁上所画的武学秘密,并得风清扬指点,领悟了“独孤九剑”的要旨。其实“独孤九剑”也是有形之身,一招一式均有所指,从“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到“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都是有具体招式的,但说穿了不过是一个“破”字,并无实际的内容,要点只在一个目的,就是要破尽天下武学。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的乃是领悟那种“剑意”,这“剑意”即“以无招胜有招”。无胜有,虚胜实,一切变得空灵飘渺、玄妙莫测,于是超越了“形”而进于“神”,超越“器”而进于“道”的境界。

不过,“无招胜有招”中的“无”其实也是一种“有”。

P82

序言

   金庸的“武功”从何而来?

“一语之艳,见之色飞;一事之奇,聆者绝倒。——为世人消忧破梦之一助也。”这是清光绪年间刻本《续剑侠传》序言中的几句话。虽仅寥寥数语,却点破古往今来人们阅读和接受侠客故事的心理基础——侠客文学语艳事奇,可为世人消忧破梦之助,览之令人色飞,甚而绝倒,故而人们对它的喜爱并非无因。

剑侠,或称侠客、剑客、侠士等等,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类特殊的人物,其行为和处世原则都很有光彩,为世人所慕。太史公司马迁在为他们绝世独立的行为立传的同时,也为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的处世原则树碑。太史公于《史记》纸页间流露出的这种对于侠客的激赏和赞叹,在唐代大诗人李白那里达到了极至。在李白写下“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的诗句之后,人们已有理由相信,当一回侠客,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当一回英雄,侠名万世流芳,自然可以无愧无悔了。侠客代表的是激情,是快意,是热血,是烈酒,是无所顾忌,是回肠荡气,人生能够如此潇洒走一回也就够了。也只有能够如此酣畅痛快地活一回,才算是不枉此生!

剑侠故事是武侠小说的前身。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编《剑侠传》和晚清郑观应所编《续剑侠传》收录了中国古代从唐宋到晚清的笔记、小说中剑侠故事的精粹,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古代剑侠的精神和风貌。以后出现的便是人们熟知的武侠小说了,即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等为代表的旧武侠小说,和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近年为人称道的武侠小说如台湾孙晓所著的《英雄志》,评论认为“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而大陆《诛仙》等“新新派武侠”的崛起江湖,则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语艳事奇的武侠文学有着特殊的好尚和期待。

武侠武侠,有武有侠,侠不可少,武亦不可缺。武侠小说,讲述的就是会武功的侠客凭借武功行侠仗义的故事。虽然梁羽生曾经认为,“侠”是目的,“武”是手段,但没有手段,目的也不能实现,对于武侠小说来说,“武”不仅不可或缺,有时甚至喧宾夺主。因此,武侠小说不能没有武功,没有了神奇的武功和曲折跌宕的打斗,武侠小说就不成其为武侠小说了。

武侠小说是“说部”,其中的武功高深莫测,与中国历史上的武术自然不是一回事,但也并非没有任何渊源或关系。1994年10月金庸在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仪式上的演讲中说:“我在武侠小说里写了中国武术怎样厉害,实际上是有些夸张了。”按照这句话的意思,似乎金庸只是认为自己小说里面的“中国武术”怎样厉害只是“有些夸张”,而不是“事实上不可能”的。在前此不久的1994年1月,金庸在给北京三联书店版的《金庸作品集》所做的序中则是这样说的:“读者不必过分推究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这里面所说的“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所举的例子是“聂隐娘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当然,“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像这种属于“剑仙派”的描写过于夸诞,其实应该属于“仙术”,而不能算是武功,其“事实上不可能”,明眼的读者自然也是一眼就能辨识其真伪。但是,金庸在小说中也写了许多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武功,像太极拳,基本上属于“实录”,这又不免有点让入迷惑,是不是可以“相信是真事”?

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自然只是作家想像的结果,但正如一段人们熟知的领袖名言所表述的道理那样——人的思想从哪里来?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作家的想像也有它的原因或依据,有它的观念渊源。这既与“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有关,也与作家自己的生活及阅读密不可分。以武侠小说作家的翘楚金庸而论,其小说所写的武功明显地有三个方面的渊源:一是从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如太极拳等;二是从有关武学书籍中了解的,如“乱环诀”、“阴阳诀”等;三是从他之前的武侠小说中得到启发并借用的,如《易筋经》。《易筋经》在金庸之前已有许多武侠小说写到,金庸写《易筋经》不是首创,所以也不可能不受到前人的影响。金庸小说中的武功自然有许多是他自己的想像和创造,但也有许多是可以找到其渊源和创造思路形成的痕迹的。比如作为《飞狐外传》故事情节之重要线索的“乱环诀”,就是金庸从某一部“关于武术的书籍”里面顺手牵“诀”得来的。

金庸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到:“关于武术的书籍,我是稍为看过一些。其中有图解,也有文字说明。譬如写到关于拳术的,我也会参考一些有关拳术的书,看看那些动作,自己发挥一下。但这只是少数。大多数小说里面的招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与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招式的名字。”金庸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他创造武功的基本思路:一是“参考一些有关拳术的书”,即借用,这部分的武功是有来历的;二是“自己想出来的”,其根本的方法是“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与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个招式的名字”,这部分的武功体现的是一种命名的技巧,像“凌波微步”轻功,“黯然销魂”掌法,“亢龙有悔”、“见龙在田”等“降龙十八掌”招数,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候找不到适合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这属于完完全全的自造武功,其原则是:“总之那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就可以了”,因为,“中国武术一般的招式,总是形象化的,你根据那名字,可以大致把动作想像出来。”其实,还有一个方面金庸没有这里说到,他的小说因为受到“武侠小说的传统”——民国时候旧派武侠小说的影响,里面的武功有些是从旧派武侠小说借用或改造利用的。

在另一次金庸与围棋大宗师林海峰等人在台湾清华大学的“夜谈”中,有人问金庸: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像太极拳之类,写得有板有眼,你自己是否懂这些“武术”?金庸回答说自己不会“武术”,小说中所写的大部分是想像的,“不过太极拳、少林拳、武当拳有正式纪录,现在有很多人也会,尽可能照实写来不加以改变。其他许多武功招式是我自己创造的想像出来,传统本来没有的;有一些不是出自大名家、大派别的武功,也可以做一些变动。”这说明,金庸写武功,特别是在涉及少林、武当、太极等中国历史上存在、现实中还有着重要影响的武术流派的时候,是想“尽可能”地符合其历史真实,而不完全是将之当小说来写的。这自然与金庸强烈的历史意识有关。但是,金庸所写的这些武功到底符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呢?

金庸写武侠小说主要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当年金庸“参考”了“一些有关拳术的书”,但是这些书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书金庸一直没有透露,“金迷”也就无从得知,这是一个遗憾。按照道理,这些“有关拳术的书”应该是金庸写小说之前已经出版或写小说过程中新近出版的,也就是说是民国时期(或之前)到五六十年代港台出版的。这些书对金庸的武功观念产生了影响,要了解金庸为何这样写武功,就必须知道金庸年轻时和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到底看了哪些“有关拳术的书”?但是,金庸既没有透露这方面的信息,那些出版时日已久的书现在也不一定看得到了。

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当年金庸到底看了哪些“有关拳术的书”?这些书对金庸的武功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武功有什么关系?还有,金庸从这些书中得到的武功观念又是否符合历史的实际?为此,本书以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为线索,从武侠小说写作史和中华武学史的双重角度,探寻当年金庸创造“武功”的心迹,追溯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武功”观念的由来、发展和演变,勾勒那些金庸想“尽可能”依照其历史原貌来摹写的武林门派——少林、武当、太极,以及《易筋经》等武学秘笈,内功、剑术、暗器等武功形态的历史真相,以示中华武学之真义,重塑人们的武学观念。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努力”,还不能美其名日“研究”。不过这种“努力”的结果,也使得本书不同于坊间已经出版的一些谈“金庸武学”的著作,因为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复述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品鉴其精彩与否,而是想了解金庸何以会这样写武功?其武功观念从何而来?与历史实际有何异同?一言而蔽之,是“追踪”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何以如此,而非如此如此或如此如此有何妙处,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样”,不是对于作品的欣赏和品鉴,而是想从作品入手,了解作品内容与创作者自身的知识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努力”,而且要“追踪”的也仅仅限于金庸小说中的“武功”问题。

后记

本书得以如此面目与读者见面,首先要感谢的是《南方都市报》的宋晓闲君。晓闲君在“南都”主持“每日专栏”,去年十月间发来一个邮件,约写一点“金庸与武功”的文字。接受这样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光荣”任务,便有了以后许多难以入眠的夜晚,以及与晓闲君的难以忘怀的愉快交流。专栏一旦开始,每周一般需要五篇千字左右的短文,遇到难以着笔的时节,便不免充满焦虑,在“朝九暮五”的生涯中,就有许多神思不属的时候。晓闲君是诗人,对于文字有着特别的敏感和特别敏锐的判断,邮件往还之间,告示文章作法,亦如耳提面命,使我获益良多。可惜为文不像金庸小说中的内功心法,一旦悟到了马上脱胎换骨,由内圣而外王。所以心中常不自安,对于晓闲君的期待和阅读专栏小文的读者常怀歉意。本书许多小标题也是晓闲君在文章发表之时代为拟定的,文章中亦多佳妙的改动,均使陋文增色,惜乎未便一一指出,是为谢。

在书的出版过程中,刘树林女士曾就书的框架结构等问题提出过具体而有益的建议,出版界的多位朋友曾为之费心,新星出版社大力襄助,止庵先生和于九涛博士玉成其事,谨此并致谢忱!另外,也想借此机会对现已身在北美的挚友叶盛和彭锦秀伉俪表示一点谢意和遥远的问候,还有昔日同窗洪自强博士,在我客居京华的日子里,他们在生活上提供了许多方便。

因才疏学浅,书中错漏谬误在所不免,读者诸君有愿示我者将非常感谢,请发邮件给我,我的邮箱是hongzhenk@tom.com。

洪振快

2005年11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振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0055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