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木荣枯(扬州名花)/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扬州又是全国名城研究组织的主要发起城市之一,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这套丛书本着对扬州历史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关注而编辑的,较全面、概括地反映了扬州城乡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再现了扬州文化的魅力。 该丛书通过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扬州历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从微观和建筑技术的角度,充分展示了扬州的名山、名桥、名花、名图、名书、名产的文化和历史沿革,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扬州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内容推荐

此书收集整理了扬州花文化中的名花名事、名花名诗、名花轶闻、名花胜地、名花开发等内容,较为全面勾勒了扬州花文化的轮廓,内容较为丰富,资料也比较齐全。扬州是一座有着悠久花卉栽培历史的城市,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不断探索、研究扬州花文化发展的脉络,为我们今后城市建设注意花文化内涵的注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目录

总 序

前 言

引 言

名花概述

名花名事

名花名胜

名花诗文

名花轶闻

名花习俗

名花开发

附 录

参考书目

后 记

试读章节

琼花属忍冬科,夹■属,为一种非常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庭园观赏花木。树形优美,枝叶繁茂,花色素雅,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为落叶或半落叶小乔木,枝条扩展,树冠呈球形。幼枝密被星状毛,老枝灰褐色。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纯而略尖,缘有细齿,背面有星状柔毛,聚伞花序,边缘有白色大型不孕花,常为八朵。中为无数两性花。当其盛开时,洁白如玉,清香扑鼻,八朵白色的花朵拥簇着淡黄色的花蕊,显得清秀淡约,犹如《扬州府志》中载:“琼花绝类聚八仙,花色微黄而色香甚。”核果椭圆形,初殷红,后转黑色,花期为每年的4~5月,果期10~11月。温带阳性树种,喜光稍耐荫,颇耐寒。喜富含腐殖壤土,但不适涝。

琼花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名花,也是扬州具有传奇色彩的名花,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其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更使此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明人曹■所著《琼花集》中就收集有宋以后历代文人诗篇71首。王禹偁在北宋至道二年(995)任扬州太守时,曾作琼花诗,叙文中有“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其所作诗为:

谁移其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

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应羞见落梅妆。

宋人韩琦咏琼花之诗更为后人广泛传诵,其诗名为《咏后土祠琼花》,诗中有“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此琼瑶贵”名句。宋人刘敞诗中有“东风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仙品国香俱绝妙,少顷高兴尽流霞”。曾任扬州太守的另一位诗人鲜于优有“百花天下多,琼花天下稀”。与琼花有关最有名的一位文人当推欧阳修了,他在任扬州太守时,极喜欢琼花,将琼花所在地蕃■观改名为琼花观,并在花的旁边建了一座“无双亭”,用以显示其珍奇。并作诗云:“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这更使琼花名噪一时,应该说琼花的名声起源于北宋时期的文人鼓噪,仅有宋一代,便有近百名诗人写过吟咏琼花的诗词,他们在诗文中特别强调琼花是扬州独一无二的产物,“楚地五千里,扬州独一株”(胡宿诗),“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韩琦诗),至元代,仍有人这样认为,诗人陈旅在《琼花四章八句》的诗序有“琼花,广陵独有之奇树也。灵钟后土,屡枯复荣,非凡卉木所比也。”宋朝亡国之年,琼花忽然枯萎。现代花卉研究者从聚八仙与古琼花的各种生物关系推定古琼花是聚八仙的一个优良突变种。据《洪武郡志》中载:“元至元十三年(琼)朽,三十三年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填补故地,凡元人称琼花者,皆聚八仙也。”

P6-7

序言

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方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启扬州建城史。扬州古为春秋邗国,后为秦朝郡,汉代发展成为一方区域中心。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扬州成为江南漕运和淮南盐运中心,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成为富庶、繁荣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时常吟咏赞颂的美丽之城,有着“淮左名都”的美誉,长期以来是人们憧憬的一座富庶城市。清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咽喉,扬州也因此达到了当时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巅峰,成为当时的重要都会。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批影响过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人们称作“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扬州是全国名城研究组织的主要发起城市之一,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1991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在浙江绍兴召开了第四次研讨会,会上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挖掘、整理名城的无形文化遗存,从而使名城具有更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参加会议的扬州市领导为了宣传、研究扬州无形文化,委托设在扬州市建委(现为市建设局)的《中国名城》编辑部着手策划出版《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自此以后,《中国名城》编辑部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与通力合作下,充分酝酿、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先后在江苏古籍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了《扬州历史故事》、《扬州历代名人》、《历代名人与扬州》、《扬州琼花》、《扬州大观》、《扬州百镇》、《盐商与扬州》、《禅院寻踪——扬州名寺》、《古巷探幽——扬州名巷》、《胜水撷芳——扬州名水》、《旧宅萃珍——扬州名宅》、《园亭掠影——扬州名园》等系列丛书,挖掘、整理出扬州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扬州城乡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为更深更广地宣传扬州、研究扬州积累了材料,也为扬州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作了很多资料方面的准备。

此次即将出版的六种新书,包括《山色有无——扬州名山》、《花木荣枯——扬州名花》、《画笔春秋——扬州名图》、《书海沧桑——扬州名书》、《亭桥烟雨——扬州名桥》、《市肆浮沉——扬州名店》,是本着对扬州历史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关注而编辑的。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注定了今日的社会生活、城市建设与往日文化的密切相关。在物的层面上,绿杨城郭、园林胜迹、运河风光、古街小巷、传统工艺等既是历史赠予今日的宝贵财富,也是扬州成为名城的历史依托;在人的层面上,扬州有名闻天下的民族英雄、文人学者、艺术名流、封疆大吏、富商大贾等,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扬州至今仍和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有着这些实在的文化遗存以及人文传统等精神方面的历史宝藏,扬州才被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着意诠释扬州城与扬州人的文化意义,着重解读扬州历史文化名城所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内涵,并由此生发出对扬州更深刻的认识,以理解扬州文化的走向,从而为扬州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进步提供参考。

编辑这套丛书,我认为是一件颇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工程。它显然不只是抒发一种思古之幽情,而是努力寻求扬州文化之根。扬州几度兴衰起伏留给我们的决不仅是感慨,而是极为深刻的历史借鉴;扬州的历史地位留给我们的决不该是叹息,而应是奋进向上的动力;扬州往日的繁华决不是包袱,而应是创新的源泉;扬州今日的现代化建设也仅仅是一个起点。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扬州时亲笔题写的“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是扬州今后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扬州传承古代文化、再建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扬州正在朝着着力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前进。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中,在与越来越多国内外城市的交往和交流中,我们日益感到对扬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它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与深远影响。研究扬州历史文化,对我们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城市个性与现代风貌的名城大有裨益。而《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将会起到宣传扬州、介绍扬州、研究扬州的作用。在这里,我希望《中国名城》编辑部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会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认真把关,选好课题,把即将出版的几本有关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编辑好、出版好,更好地为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扬州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在注意高标准保护古城、高起点建设新区的同时,还在努力把扬州建成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幽雅、建筑优美、风光秀丽、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得益彰的城市,使之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文化、最适宜人居、最为精致的城市之一。在扬州,人们将会看到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好景象。我也衷心希望此丛书在围绕扬州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上再下功夫,为扬州向着江泽民主席要求的“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目标快速迈进提供借鉴参考,也为广大市民与外地游客了解扬州提供生动而详实的资料。

桑光裕

二00六年三月十八日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记

2000年,《扬州历史文化丛书》推出了一本钱传仓先生编著的《扬州琼花》一书,当时我因作为该书的责任编委进行了审读、校改,第一次较为全面、深入地接触了有关琼花的历史资料。此前,我与闻铭、周武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花文化辞典》也出版了。应该说这两本是我最早系统接触花文化、研究花文化的书。而后一直对花文化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

2005年,《扬州历史文化丛书》在推出名人、名园、名寺、名宅、名巷、名水系列后,该丛书的主编朱正海同志便着手研究考虑以“名”为核心继续挖掘扬州的文化内涵,使其基本上都能涵盖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各个物质文化层面。经过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并同出版社同志商量,又在2006年推出了名山、名店、名书、名图、名花、名桥六本,一方面为了落实朱主编的要求,同时加快丛书的写作进度,便于从中掌握工作的节奏;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个人曾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并作过一定的研究,于是我便主动承担了本书的写作任务。

这几年,由于组织的安排,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变化,相对于过去连续读书、查找资料的时间较少,容易中断,写作时间也没有先前那样充裕,每当办公之余,在小山似的书堆里翻检出相关资料,再续出上次的思路时,虽然重新感受了过去学生时的那种自得、自乐、自足,但同时也确实感到一种疲惫、一丝倦意。这种感觉贯穿全书写作和校核的全过程。

在写这本书时,由于《扬州琼花》已列入该丛书,所以对扬州琼花没有展开更多的论述,这是需要说明的。这几年《扬州地方文献丛刊》、《扬州历代涛词》等多种文献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扬州花文化提供了许多直接资料,再加上前几年的累积,以及在考虑和写作另一本花文化书时所作的笔记,自认为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价值的。当然这些都应该是由读者来判断的。本书所列参考书目中的内容对本书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我要表示感谢的。

《扬州历史文化丛书》从1992年开始出版,迄今已有15个年头,作为主编单位,《中国名城》编辑部自始至终参与组织、联络了这项工作,每个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都为这套丛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在《中国名城》编辑部办公室工作期间,对这套丛书应该说也付出了很多。本书写作出版之际,这套丛书已获得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评选“第四届省地方志丛书”的特等奖,该丛书中的《盐商与扬州》、《扬州历史名人》也曾获市政府社科著作评选的特等奖和三等奖,这些奖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鼓励,也是我在名城办工作期间得到的最大欣慰、最大肯定。我相信,《扬州历史文化丛书》今后还会继续在发掘扬州历史文化内涵、整理扬州历史文化资料、推动名城保护与建设以及改造与复兴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广陵书社、名城办、城建档案馆以及朱国祥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由于注意行文的流畅,本书引用的一些资料未能一一注明出处,给读者带来不便;写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是要请读者海涵的。

高永青

2006年4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木荣枯(扬州名花)/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永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68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