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剧欣赏/文华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成熟的剧种,它不仅音乐动听,而且流传广泛、名家辈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以歌唱和舞蹈的方式叙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产生、发展、行当、服饰、脸谱、流派、唱腔等,其中以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为主。

目录

一、中国戏曲与中国京剧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京剧的产生、发展

二、京剧的行当

三、京剧的服饰

蟒/帔/靠/褶/衣/靴鞋/盔头

四、京剧的音乐

京剧的乐队/京剧的曲牌/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念白

五、京剧的化妆及脸谱

 京剧化妆的艺术风格/京剧化妆的分类/俊扮/丑扮/脸谱

六、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是综合艺术/京剧是虚拟艺术/京剧是程式艺术/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

七、京剧的流派

 老生前三杰/老生后三杰/王瑶卿/四大须生/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

 萧长华、叶盛章/四大名旦/四小名旦

八、京剧的传承及演出

演员的培养方法/演员的练功方法/演员的管理机构/演出场所的变迁及演出习俗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大声腔的演变

从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大约150年间,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南昆(腔)、北弋(阳)、东柳(子)、西梆(子)及中原地带的皮簧腔五大声腔为主的、几十种地方戏曲并存的局面。而在北京,以昆曲、京腔及后来的梆子、皮簧戏最受欢迎。

昆曲,即是昆腔,音乐优美动听,自南方流传到北京后,较受欢迎。但昆曲戏班大多是王公贵族甚至宫廷所养,从剧本内容到艺术形式的选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昆曲常在家族聚会或宴请宾朋时演出,听众少、场地小,为适应这种小剧场的需要,常把大戏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上演,叫“折子戏”,这个“折”,当是元杂剧中“折”的沿用。折子戏的上演,使人物刻画日趋细腻,唱腔艺术日渐精致,但因此也限制了演员的全面发展。另外,昆曲的唱词高深难懂,音乐设计比较呆板,且票价很贵,一般的下层民众很难看懂,也买不起票。而外地的地方戏曲初进北京,一般先在露天舞台演出,票价低,比较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京腔,是弋阳腔在北京发展演变而成,也叫高腔。京腔善于吸收北京的民间曲调,以丰富自己的音乐唱腔,与北京语言相结合,以取悦北京观众,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异常活跃。京腔与昆曲相反,以演整台大戏而闻名,这比较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买票看戏,自然是想看一部有开始、有结尾的大戏。

18世纪末,梆子、皮黄在北京兴起,又渐渐取代了腔。

梆子腔:源于陕西、甘肃一带,因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而得名。其特点是高亢激越、令人振奋。特别是突破了曲牌体的框架,创立了板腔体的演唱方式,使中国的戏曲声乐产生了质的飞跃。梆子腔由西部开始,向东发展,陆续形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并对四川、湖北、安徽等省的许多剧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皮黄腔: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清代末年流传至北京。后来徽、汉两剧合流,演变成京剧,所以,皮黄有时也代指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

交通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戏曲的交流与繁荣。戏曲融会交流的结果,或者出现包容多种声腔的综合剧种,如川剧;或者互相消融,产生一种新的剧种,如京剧。京剧的直接前身是徽戏和汉戏,同时也受到了昆曲、京腔等剧种的影响。京剧并不是发源于北京的剧,但为什么叫京剧,要从“四大徽班”进京说起。

徽班,是由徽州人主办的戏曲班子。徽州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到了清代,徽州的商人在全国的各大城市都有店铺,其中势力最大的是盐商,大都集中在扬州,基本上垄断了长江流域的盐业,而扬州又处于东西、南北两大水运动脉的十字路口。受徽商财力支持的徽班,在经济上比别的戏班要优越一些,特别是依赖扬州的天时、地利,既有条件吸收其他曲种的长处,也便于沿江上下,流动演出。

徽班并不只唱徽调,而是昆(曲)乱(弹)不挡、花(部)雅(部)同台。花部所包括的戏曲曲种,在很长的时期内,受到上层社会及封建文人的歧视,被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乐。但花部戏曲能与雅部的昆曲一起,被列为向乾隆皇帝演出的供奉戏,说明当时的地方戏曲不光是受到普通人民的欢迎,也已受到当朝者的重视,具有相当的能力与昆曲一争高下。徽调本身,是由弋阳腔、昆腔、梆子腔演变而来,所以徽戏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尤其擅长演出武打戏,这种兼而有之的演出形式非常有利于徽班的发展。

公元l790年,清乾隆皇帝80岁大寿,清官廷为庆祝乾隆皇帝的寿诞,征召江南的戏班进京演出。当时承办盐务的徽州商人,自然是全力以赴,资助徽班首先进京。  第一个来到北京的徽班是“三庆班”,班主叫高朗亭,那年,他整30岁,所谓的“而立之年”。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工旦行,演技高超,又具有管理才能,做“三庆班”的班主共三十余年。从扬州到北京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虽有徽商资助,率领一个庞大的戏班进京,也需要足够的勇气,高朗亭克服困难,率班北上,赶上了乾隆帝的祝寿大典,受到了北京朝野的重视。

三庆班在北京的演出是以“新”声夺人,一炮而红,消息传回安徽,当地艺人大受鼓舞,很多徽班陆续北上,壮大了徽班队伍。其中以“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最受欢迎,与“三庆班”并称为“四大徽班”。

徽班作为外地的曲种和艺术团体,来到北京,不但立住了脚,而且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姓了“京”,演变为涵盖全国的新剧种——京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安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徽班有条件吸收各种戏曲声腔的优点,造就了丰富优美的声腔。它既不像梆子那样高亢激越,也不像昆曲那样低回婉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声,很能取悦观众。

二是剧目的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徽戏有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优秀的表演剧目,文戏注重做工,武戏擅长武打,也很能吸引观众。

三是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徽班来到北京,首先追求的就是演出风格的京化。为使北京观众能够听懂徽戏,在语言的改造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大胆地取消了安徽方言,创造使用了京白,改造了韵白。南方的戏曲曲种大胆使用北京方言,是徽班的独创。

四是在表演方面,尽可能符合北京观众的审美要求。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聚集着大批的贵族官僚、士子文人、高级艺人,这些人对戏曲的欣赏口味自然要高于普通人。徽班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如历史戏中帝王将相、贵族妇女等人物的刻画、表现,就带有“京朝派”的气息,以适应他们的欣赏需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的历代帝王,都爱好戏曲,以乾隆帝最为突出。他六下江南,对各地的民间戏曲极感兴趣,除常常观看欣赏外,还征召各地戏班进京演出。同时还在颐和园等皇室辖地内修建戏台,在皇宫内部掀起了看戏、演戏热,带动了京城演出业的兴旺。北京各城区,都有不同层次的戏园子,天天演出,一时盛况空前。P16-18

序言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 “京剧”,是外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京剧又是在徽、汉两个南方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京剧不但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京剧仿佛长城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唱、念、做、打;京剧是虚拟艺术,它的虚拟手段,比其他艺术门类使用得更广泛、更充分,虚拟使其在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方面获得了无限的自由;京剧是程式艺术,这不仅仅限于表演方面,在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京剧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应中国人的欣赏心理与审美情趣,在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演员,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后记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成熟的剧种,它不仅音乐动听,而且流传广泛、名家辈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京剧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外国朋友的眼中,中国京剧不但是美妙绝伦的表演艺术,而且是充满了东方古国神秘色彩和魅力的精美工艺品。

我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常感受到外国留学生对京剧的好奇与喜爱。在他们的眼中,京剧已经与长城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和标志。在我的“京剧欣赏课”上,尽管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却非常认真地模仿京剧的唱念,虽然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笨手笨脚,却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留学生们对京剧艺术的强烈兴趣,使我产生了写一本关于京剧基本知识读物的想法。感谢国家汉办给予立项支持,感谢京剧名家欧阳中石先生、张金梁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我完成了《中国京剧述要》一书。没想到的是,由于这本书,使我有缘认识了两位非常珍贵的朋友。

一位是日本东京庆应艺术大学的资深教授山下辉彦先生。山下先生是东京票房的主要组织者与积极参与者,他不仅能拉会唱,而且对京剧的全身心投入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在家中装修了一间隔音的琴房,每天苦练琴艺。每逢票社活动,他便兼任摄像、导演和剧务,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山下先生在东京买到了我的《中国京剧述要》一书,他听说我正在日本,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到东京参加他们的票房活动。就这样,我两次从名古屋到东京,与日本的票友们在异国他乡高歌西皮二黄,切磋唱念做打。我突然发现,京剧艺术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政治、种族和人情世故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参加的最昂贵的票房活动,也是我最难忘的票房活动。我亲眼目睹了海外京剧爱好者对京剧的向往与痴迷,深感弘扬京剧艺术的必要与紧迫。由此我想到,京剧毕竟是视觉艺术,仅靠文字说明的方式介绍京剧知识,难免“隔靴搔痒”,如果能配上彩色图片,形象地展现京剧的造型、服饰、化妆等多方面的风采,那该有多好!

这时,我认识了第二位珍贵的朋友——上海学林出版社的林震浩先生。我与林先生素昧平生,我从日本回国以后,发现信箱里躺着两封他的来信,我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林先生在没有收到我回信的情况下,继续给我写信,表明了他要找我的决心。第二,他用的信纸都是已经用过一次的废旧复印纸,这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这样,林先生不但鼓励我支持我,而且为我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达世平先生,我又鼓起勇气,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至此,已有三年的时光了。

在本书就要完成的时候,我回想自己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京剧爱好者,却成为介绍京剧著作的作者,心里有一丝的骄傲,更有无限的感慨。我想告诉喜欢京剧的朋友们,我们每天唱的京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可以引以为荣的民族文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尽兴之余为京剧做一点儿事情,那我们的京剧就会永远立于艺术之巅,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高新

2005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剧欣赏/文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新//达世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9
17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