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熊十力别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内容推荐

熊十力,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学贯古今,融会中西,出入佛道,取精用弘,而要归于儒,秉“中体西用”模式对佛教唯识论加以改造,创发以“恒转”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本书为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

目录

赘语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壬辰删定记

节录印存上中卷初稿记

节录原本绪言

卷上

第一章 明宗

第二章 唯识上

第三章 唯识下

第四章 转变

卷中

第五章 功能上

第六章 功能下

卷下之一

第七章 成物

第八章 明心上

卷下之二

第九章 明心下

附录

试读章节

平生学在求真,始而学佛,终乃由疑而至于攻难,然对于释尊及诸菩萨之敬仰则垂老不渝。佛法东来,适当秦、汉后思想界锢蔽之际,余常以为不幸,佛法无论若何高远,而其出世之宗教精神,终无可振起衰疲之族类。儒学绝于秦、汉,余有《与友人论六经》之小册可考。而道家恰恰以其守静、上柔、不敢为天下先之教,与帝者所利用之伪儒学并行不悖。爰及魏、晋,佛法来华,而道家首迎合之。佛氏义海汪洋,而其宗教精神诚挚伟大,又乘吾华缺乏此物,于是迅疾普遍深入于中国社会,虽有三武之祸,终无损其毫末。自是而柱下漆园之籍,仅供少数诗文家之玩味,而佛氏早夺道家之席矣。向者杨仁山居士尝言,真学佛者,必是过量英雄。章太炎云,自魏、晋迄近世,悠悠千祀,凡聪明人无不染佛法者。余于二公之言,颇怀无限感。江左迄至隋、唐,神州胡祸之烈,中国应有一大变革。唐太宗以雄才当其运,乃以帝业称盛一时。身没未几,而藩镇惨剧延于五季,群生无所托命。此何故哉?试考中古学术史,江左隋、唐第一流人物并在佛家。高僧大德,以其智慧、强力、奇气,悉用之于出世法。至今读其译籍,真有长风鼓众窍之浩大气势,而字里行间,实挟大悲宏愿以同流。此等文字,直从性海中滚出,非俗间雄于文者所可办也。杨公所谓过量英雄,诸大德实足当之。若以其拔众生出生死海之愿力,而辟发吾儒“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理想,以其忘身为法之猛志,创开世运,岂不妙哉。惜其为出世法之汹潮所转也。然佛典存于中国,却赖此等人物之力,唯其功在佛门只是传宣而难言创造,或亦宗教信仰使之然欤。唐以后,此等人物殆绝迹,只五季宗门犹多大德耳。两汉以来学人都不尚思辨,故佛法自江左隋、唐经若干英睿人物之吸收而后,其在思想界只成为一座崇高坚固之堡垒,无有敢对之作推究而起疑问者。即不信奉,而亦心惮其艰深。太炎谓累世聪明人皆染其法者,盖以此而惊炫佛法吸引力之伟大。其实唐以后聪明人之染佛法者,智慧、强力、奇气三者均不足,大概以淫慧而稍拾玄言,又死后是否有不亡者存,此念不能不稍动,其于出世法本不足承当,只向往空王,而莫名所以耳。韩愈以古文薄艺而气势能雄,故勇于拒佛,独惜无学术。程、朱诸老先生始倡理学以掊击禅宗,顾于大小乘学理绝不问津,且戒门人勿阅佛书,恐阅之为其所引,闭门谢寇,其不坐困者几何!夫畏佛书而不敢阅,其视儒籍不足比于佛典明矣,诚如是,何须拒佛?实则儒者内圣外王合一之学其根柢在《大易》,佛氏无此境界。惜乎宋、明诸师于儒学广大悉备处似窥测不及,故自信力尚不足。广大悉备一语本《易系传》,广则无不包,大则无有外,悉备则小大精粗无乎不在,以此赞《易》甚妥。理学虽鞭辟近里切己,终未免拘碍;上追孔门遗绪,究不相似。余诚不敢妄议前贤,顾自今以往,倘有守先待后之儒,规模不可不宏大,程、朱自有可法,要不可泥守也。总之,汉以来二千余年学人不肯用思辨,故佛法在中国思想界成为莫测高深之神境,而寺宇庄严自都市以遍穷荒,其影响于群黎百姓者,皆蕲求福报之下劣思想。源既失而其流不可问,孰谓佛书可束高阁,不当付通人研究,不当遵毛公批判接受之训哉?P8-9

序言

回忆父亲熊十力

父亲经常回忆自幼家贫,幼年丧父。随父就读一年,学无常师,只靠自学。他一生著作甚多,少量出版,后来仅靠亲友赞助出版。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著作能够广为流传。虽然在他晚年,满腹学问无人可传,可他还是坚持写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去世后,港台陆续出版了父亲的部分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受到各方关注,中华书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深圳等地出版了他的专著,湖北还出版了《熊十力全集》。

父亲的一生,就是学习和创新、奋斗的一生。

1917年,他参加护法运动,佐孙中山幕。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觉失望,遂决意弃军政向学,研读儒佛,以增进国民道德为己任。

1918年,他的第一部书《子真心书》整理成集出版,蔡元培先生为之作序。

1919年暑,读梁漱溟先生《究元决疑论》,遂从津至北京,两人当面探讨佛学,从而结交成半个世纪的终身挚友。

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佛学。在欧阳竞无大师门下,深叩内典,专攻法相唯识学,草成《唯识学概论》。读书三年,他在儒、释、道、耶及汉宋诸学都有了初步比较和研究,还钻研了西方哲学。

1922年,经梁漱溟先生推荐,父亲被蔡校长聘人北大讲授唯识学。因不满佛家性寂、因缘、轮回之说,决心自创新说,欲直书己见,逐步走上了自成一家的道路。

1923年,《唯识学概论》重新整理、撰著,是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部为之印刷(署名熊子真)。

1924年,更名熊十力,取自沈约《内典序》,是佛典中赞颂佛祖释迦牟尼之语,也有“兴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之说。

1925年,为讲因明学(古印度逻辑学),从秋到冬埋头攻读。次年,他的《因明大疏删注》,由北大印成讲义,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第二种《唯识学概论》印行,他由佛归儒,自创《新唯识论》,奠定了新儒学的基础。

1932年9月,经过十年的刻苦钻研,《新唯识论》终于出版,马一浮先生为他作序。

在北大的36年,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关键重要的阶段,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儒家学说观念的研究有建树、有创新,著作颇丰,培养多位学生成材成名,他本人也成长为知名学者、教育家和哲学家。没有北大,也就没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没有蔡先生知遇之恩,也不会有熊十力。

父亲一生倡导不断学习,1954年,他在北京什刹海为张中行写下:“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甲午十月廿四日,于北京什刹海寓写此。漆园老人。”正是他自己学习的写照。

父亲一生爱国,1902年,他投笔从戎入武昌新兵营,后奔走反清,参加辛亥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父亲于7月8日乘煤车逃离北平南下。日军对武汉大轰炸后,1938年春,携母亲及我妹再光入川。先住重庆壁山中学,迁来凤驿,继续研究学术,给邓子琴、钱学熙、刘公纯等讲民族精神、种原及通史。自信日本人不能亡我国家,亡我民族,亡我文化。是夏整理出《中国历史讲话》,约六万言。同时,作有《中国历史纲要》,并与老友居正、方东美交往、讨论。

1939年夏,应马一浮先生之约去复性书院讲学。后遭日寇轰炸,积稿尽焚,衣物全毁,左腿被炸伤。悲愤有余,遂返回来凤驿,和梁先生及他的学生们一起,住在西寿寺破庙中。

抗战时期,生活很不安定,物价飞涨,艰难度日,但他埋头写作,不求名利。他没有一日不讲学,没有一日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从不灰心丧气。休息时还常常对着山谷高声呼喊,四面回响,似催人奋进,总是给人一种勇猛精进、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解放后,父亲有幸安心著作,不受运动干扰,他写出了《体用论》、《原儒》、《明宗篇》、《明心篇》、《存斋随笔》等。今天,为了普及新儒学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选校了父亲的几种著作出版,使人欣慰。借此感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和出版界的朋友搜集、出版父亲的著作、资料和传播交流,奔走辛劳。

熊幼光

2006年1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余平生之学,颇涉诸宗,卒归本《大易》,七十年来所悟、所见、所信、所守在兹。——熊十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熊十力别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十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1879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