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学的学术著作,在本书中,向平教授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学的学术著作,共收录向平教授50篇著作,在书中,向平教授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阐释——李向平教授访谈

何种社会?什么宗教?

与其重构精神,不如再建社会

实证研究方法与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取向

宗教合法性及其获得方式

宗教的权力表述

中国和平学研究构想

构建新型文明的和平学

《冷战之后>的思考

传统中国的社会“和谐”理念

传统中国的建构型和谐主义

传统中国的宗教和谐论

因缘和合——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

和谐与冲突的边界

中国佛教思想史的一个新阐释

觉悟的究竟与方便

信仰转型:从大师型到仪式化

“道问学”与“尊佛性”

中国佛教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二题

契应时代的佛教文化

传统佛教思想的现代性格

20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

近代中国佛教僧教育的开拓

太虚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

“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

佛教都市化刍议

都市佛教的社会特征

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构想

佛教信仰与日本文化精神

佛教与近代东洋思想

佛教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展开

临济宗“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发轫

从“无”到“有”的知性自觉

奥姆真理教的文化暗示

从世俗化到去世俗化

本土化与社会化——“海派基督教”及其社会化历程

“社会中的社会”——赵紫宸的教会神学

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

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宗教冲突及其他

为什么我要相信你——“公民不服从”与“公民不相信”

又是端午节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中国教育社会化刍议

大学公共性及其表达

学术股市与知识走私

五湖四海青年会——参加日本YMCA联盟100周年庆典随感

十五个中国人起诉日本政府的时代意义

当革命成为信仰

姚明与刘翔:代表华人精神?

“道德银行”可以休矣!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

试读章节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

尊孔读经,也许是2004年中最为重大的文化新闻之一,理由是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有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值得注意云云。

然而,政府主持的祭孔活动也许没有问题,不值得讨论;读经却由读书人闹出了莫大的动静,似乎还呈现了2005年开春以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保守与自由的思想观念,交锋彼此,好不热闹。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差异,在此问题上再度构成了明显的分别,同时还呈现了学界精英与民间文化的对立,促使一个民间社会的文化构建问题,转出了文化正当性的斗争。你来我往,似皆出自文化意识正当性之捍卫,从而难免主义之争。

二十世纪的中国,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文化与文化之间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化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我划线,同我者文,逆我者野,近朱者赤,远政者俗,似乎一种文化的思想或行为能够真正的影响了一个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东西可以真正阻碍了现代化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了,还是这个老问题,应当不是文化,而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之不幸。国家取代社会,社会文化的空间过于狭小,缺乏吸纳能力;民间社会又难以自立,正当性难为,而学界、民间却又往往多元难成,人人欲求话语霸权,这应当是有关这场读经问题深层次的矛盾。以时下的热闹来看,近期还难见分晓。

有些具体情形,由于没有去蒋庆的阳明书院或其他的读经活动点(如果有)实地体验、调研,对于读经活动似乎不当有什么发言权。想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小孩答应蒋庆背诵经典的要求,是否能得到小孩自己及其父母的喜爱和支持?如果这个要求能够得到小孩及其父母的理解和接受,那么,背诵经典的要求就应当由经典背诵者自己来选择,选择背诵还是不背诵?现代社会之中,这是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无庸赘述。

还有一个相应的问题是,蒋庆主持的这些读经活动,是否具有来自政教各个方面的资源支持?是否在接受这些支持背后还附加有其他的要求和条件?是否符合民间文化基于事业发展的民间要求?这是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能够决定这一文化活动的正当性内涵。

如果是一个单纯的民间活动及其组织,就算是蒋庆的功夫好生厉害,因缘具足,能够由此在一个合法的社会空间或民间对话之中折腾出一个新型的“孔教会”,这也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更不是什么毁了中国文化发展前途的坏事情。如果一个孔教会就能够阻塞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路径,那么,中国文化如此无能,我看也用不着去发展了,用不着这么些人为她担忧了。恰恰相反,这反而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变迁所带来的进步,社会与文化空间的拓展。且不说中国的民间社会难以活动,就是在中国民间社会之中,晚近十年来多少还有些文化复兴的迹象,缺少的正是这种活动的制度化、立法化的结果,需要的就是一些类似于读经活动这样的“文明”含量。所以,即使是多了一个新型的儒教组织,本不是一件值得“学邦惊诧”的现象。

至于蒋庆本人对于儒学、儒教的观点,在下我与其他许多学长一样难以苟同,但是,这并不能够顺理成章地认为蒋庆主张或提倡的民间读经活动,不应当具有一个合法的活动空间。学术问题之争论,即使在不同观点之间,倘能处于一个政教分离的社会空间里,本属正常,尽可以见仁见智,你争我论好了,何必还要“上纲上线”,分出一个文明和愚昧之别呢?

像蒋庆这样的“文化个体户”,中国不多,多些会如何?经济所有制已经多元化,私营经济也已得到社会的认可,难道文化的私营方式就不能得到政府许可或社会、乃至学术界的赞同?诚然,当代中国的民办学校、民营书店等文化机构尚且难以运转正常,还不能像民营经济那样举世瞩目,予以肯定,令人担忧的反而是这些民营文化活动及其组织,是否能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经济所有制的多元化,构成了社会空间的多层化,文化发展及其的制度的设置,为什么就难以多元化?鉴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构建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只要是民间的社会的文化的活动或事务,应当是当代中国的“新生事务”,本来应当得到社会文化各界的支持,本来应当获得学界同仁的鼓与呼。

文化是可以并能够予以保守的,应当不是什么主义,可以是一种民间个人的思考和努力。倘若在国家权力与市场秩序之间还能够存在或构建一个民间的社会的文化空间,那么,文化问题就不会存在什么文明与愚昧的事情,不存在什么自由与保守、文明和愚昧的区别。怎么也难以置信,一个“文化个体户”,还能够经由文化保守主义开出政治保守主义!?即使将其话语实践落实在一个现代社会的建构之中,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被社会所消化。问题讨论是一件事情,对讨论中所含问题的实践倾向的担忧则能够看出时代的痕迹。

当然,在一个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狭小空间里,文化的正当性自然会成为各自手中的尚方宝剑。正是文化空间的狭窄,方才导致文化正当性的冲突及话语霸权的争夺。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倒不如说是一种正当性保守主义,只好守住自己的地盘而已。

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尚在宪政的建设过程之中,时下又有文化正当性问题的讨论,亦不失为一个相互适应、彼此推动的契机,促使文化界、学术界、民间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面对问题而不面对人事,为了社会的权利而非专业领域的权力,考虑当下中国的文化秩序应当如何构建。此当由读经现象之争论而引发并应予严重关注的问题。

为此,切切不能意气用事,道德霸气或学界英豪,防卫过度或过失伤人,均将为文化秩序的构成频添障碍。其间最可担忧的是,反倒不是蒋庆提倡的读经活动行将如何,而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吊诡:孔子搭台、经济唱戏的2004年尊孔行为,本来是官方之举,但其经济意义却可能完全私人化;而读经的举动出自民间的“文化个体户”,却面对着官方或学界精英的压力,难以在一个合法的社会空间里呈现真正的社会化或者私人化,难以可持续发展。

回到文化正当性的话题上来,这必然是一个文化与结构的互动、再次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化历程。一元化的真理要求或忽略民间文化互动的精英姿态,均将流失为一种工具主义的利益表达。

当然,如果真是工具主义占据上风,人们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天下实可怜,大同徒伤悲!P608-611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卓新平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

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

李向平教授的新著《文化正当性的冲突》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因为这让我首次近距离地、较为系统地接触到他的学术兴趣、研究方法和思想脉络。读到其对相关问题的理论阐发和个案分析,亦引起我的种种联想和思索。向平教授希望我能在较短时间内为此书写一篇序,这对我而言的确是一门虽不好推辞却不易完成的功课。限于时间,阅读这部著作已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了,而“写序”则更有下围棋进入读秒阶段之紧迫,故而已没有细细品味、认真琢磨的工夫,很难深入并把握其博大精深、纵横捭阖的妙笔宏论。因此,这里所写的文字自然不是本来应有之“序”了,而仅为自己这种“闪电式”接触所碰撞出的一些感想或断想。

阅其简历,从向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中看出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发展,使我联想到一位科学家曾对我谈起的“树积数”概念和人们叙说家谱时所习用的“树”之比喻。若将向平教授的学术经历及发展喻作一棵“树”,那么他的“树干”及“树根”竟然是中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其硕士和博士学问都是专攻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之源的先秦史,可他却不是一位“食古不化”、钻在古史中不再或不愿变动的学究!从这一“树干”或“树根”上,我们看到了他枝叶繁茂的发展:从中国古代走向世界和现代,从史学走向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和平学……

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向平教授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文化因其不同来源和发展而有不同的“文化主体”及“文化自觉”,这种不同之间的“冲突”与“和谐”乃是人类共存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化解“冲突”,实现“和谐”,则为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在此,人们对人类的“智商”有着种种叹息、怀疑或期盼。正是人本身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社会的有限或局限。因此,任何文化价值观及其“正当性”诉求都是相对的,对其“排他性”应有冷静的分析,做出“相对论”意义上的评价。然而,由于人们大多基于“守土有责”的意识,强调“留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魂”的“文化自知”及“文化自觉”,这种不同文化交往、接触中的“相对论”罕有市场,而种种“冲突”也正映入我们的眼帘。

从人之存在及其文化相对性,人们想到了一种“超越”或“升华”。在这一意义上,向平教授从文化学、政治学而转向到宗教学,对相关宗教进行了一番“价值”审视和“社会”评估。我非常佩服他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对宗教展开的个案研究,这种基于田野调查和社会统计而作出的分析颇令人信服。当代中国宗教学正出现从“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的转型,向平教授对这一转型有着积极的参与,并做了不少试验性、开拓性探讨。当然,宗教研究颇为复杂,需要各种研究方法及类型的整合、共构。但向平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背景和学识积累给我们当下的宗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参照、参考和思索,的确难能可贵。

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宗教的文化定位及其涵盖在中国学术界有其特殊意蕴,认识到宗教的文化价值是宗教学在当代中国获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宗教文化基于其价值向度是否具有超民族或跨民族性,以及传统宗教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有无吻合、能否协调等问题,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对此,向平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构设。他的许多想法都值得我们展开更为广泛的讨论。  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他强调了中国宗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取向,从宏观上谈到了宗教的社会性、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其社会合法性和宗教社会权利表述的合适方式,以及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联,从微观上则对佛教、基督教等进行了个案剖析,论述了相关宗教都市化、科层化、民间化、地域化等趋势,以及一些新的发展动向。这里,向平教授慧眼独到地指出了当代中国宗教向社团宗教和个人宗教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现象,注意到其精神体验与社会参与的相同与相异,认为一些宗教正游离在“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之间。他还敏锐地察觉到宗教作为“社会中的社会”而与社会既可能“和合”亦会有“张力”。实际上,宗教因具有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这双重身份而很难避免其内在的异化或分化:有些人持有信仰但不归属任何宗教组织,有些人虽具有某种宗教组织之归属却并无真正的信仰或不清楚其究竟信仰什么。宗教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存在方式(即“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还是一种内在的认信依属(即“深蕴心理”或“绝对依赖感”),二者有时候并不完全统一。这些询问虽然一时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或解答,却可深化我们在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哲学(精神科学)意义上的研究,鼓励对宗教“形态”与“心境”之间的奥秘及奥妙作更认真的考辨。

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对这些问题会有不同视角、立场和观点,其探索本身却无疑是意味深长的;而其预见或前瞻也会给当代学术界带来一些必要的兴奋点或焦点、热点,从而活跃我们的学术生存,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应该承认,宗教与政党能否达成某种价值整合或社会整合、这种整合会出现哪方面的“强化”或“弱化”、政治认识与信仰追求能否形成真正共识或达到求同存异,这在我国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其真正答案则势必与宗教在中国的定性及前途有着内在关联。从双方来看,参与政治而放弃信仰、或追求信仰而虚化政治,都不可能提供其真正的解决之途。“党”、“教”之间的“参与”权衡必须考虑到二者既都是社会组织、又都有信仰理念,其和谐共构需要双向适应及双向吻合。在对二者的“虚”、“实”,“取”、“舍”上,达其“平衡”亦需超常的政治睿哲或信仰智慧。

而对“政”与“教”之间、甚至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分殊,向平教授则大力提倡一种争取“和谐”、追求“和合”的“和平学”。“和谐”与“冲突”是当代人类面临的艰难选择,宗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各宗教之间的“和谐”、“和平”或“和合”更是世界和谐及和平的前提。正因为如此,西方宗教思想家孔汉思“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这一看似简单的名言才引起了当今世界的普遍共鸣。基于此种考虑,向平教授对佛教的“因缘和合”多有阐释,并进而引导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儒释道之“和”作一番独特的研究,由此启发人们体悟国际政治、人类共存的奥秘或许就正好反映在“和而不同”的真谛之中。从这一意义来看,我们所言的和平学已不仅是政治学、社会学,而更是文化学、宗教学。

在向平教授的这部著作中,其闪光的思想和精辟的分析俯拾皆是,给人目不暇接之感。对于关心文化、宗教、社会、政治及世界和平问题的朋友而言,此书确为一份别致、精巧的学术礼品,值得我们来欣赏、评议,以便能从中悟出其妙语之潜思,并读出我们自己的新意,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学术及精神价值。

2005年6月26日于北京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向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32540
开本 32开
页数 6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9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