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韵禅风
内容
编辑推荐

半明半暗的光线,梵音悠悠的书屋,古朴的木桌,一杯香茗,氤氲的热气,淡淡馨香。闻香、啜饮、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杯清茶,一洗尘心。体味这样的生活,一生能有几回?

一生总在背负中逐渐前行,在迷茫中挣扎。翻开本书,让我们远离这纷扰喧嚣的时代,让心灵在这片宁静的角落里栖息。

目录

品茗参禅(代序)

第一章 饮茶与坐禅

第二章 悠悠茶韵

第三章 茶禅之缘

第四章 禅心一念间

第五章 名家说禅

第六章 诗中茶禅

试读章节

茶与禅

赵福莲

当今说禅道禅的人多起来了,各种各样的禅书也纷纷出现。

禅为何物?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所能回答得了。禅是一种无法说清无法道明而又是很明白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你的四周氤氲着,永久不散,这种韵味令你熟悉,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又令你陌生,如同陌生自己的彭殇。

曾经有一位悟禅者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给他沏了一杯茶,并问茶之味道如何?悟禅者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放下,默默不语,含笑凝视禅师。禅师抚掌而笑,拍着他的肩说:“你可以走了。”

显然,悟禅者已经知晓禅是什么了,为所求而来,得所知而去。而旁人却看得一头雾水,这悟禅者专为问禅而来,却一句不问,一笑去了,岂不太奇?

智者悟禅,清茶一杯;

迷者问禅,佛经万卷。

欲问禅,想想茶。

茶之为物,似乎生来便与禅院结了缘。无寺不茶,无茶之寺不是禅地。禅师待客总是一杯淡茶,一脸微笑。

相传茶圣陆羽为一弃婴,由天门西塔寺智积禅师收养并抚养长大。故他写下《茶经》便是极为顺理之事。他曾作诗日:“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一旦当了茶仙,了悟茶中之禅,还羡什么黄金、白玉杯!更遑论朝入省、暮入台了!所谓禅地无俗念,陆羽是深知禅理的,惜乎他所作的《茶经》,很多人只知道茶之本源、茶之制作、茶之饮法及茶之器具,却不知道一本《茶经》,就是一个“禅”字。

没有什么东西比茶更难以说清楚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茶更容易道明。一杯茶,问它茶味,若无亲口尝过,绝对体味不出,想象不出,只有饮了喝了,才知茶味如此。人们常说的“譬如引水,冷暖自知。”这份“自知”,非语言所可表达,故悟禅者唯一笑而已,别无他法。

中国的文人,大多喜茶,到了晚年更甚,这是不足为奇的。大凡人年轻之时,渴了,喜作牛饮之状。但到了岁暮之时,便会于斜阳松下,禅院静地,恬然自若,伴己仅有一杯清茶,共味香香甜甜苦苦涩涩如人生。

杜牧曾作一首《题禅院》诗日:“觥船一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落花风。”作者在禅院饮茶之时,追忆过去的十年,纵酒吟诗,逍遥自适;而今人老了,鬓丝渐稀,面对茶烟,不胜感慨。这种感慨如茶,众味相杂,无法言清,也只有悠然一叹,淡然一笑罢了。这种情况不是近乎禅了吗?苏东坡晚年亦有这种心情,在《安国寺寻春》中说:“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而陆游似乎更甚,他在《渔家傲·寄仲高》中曰:“行遍天下今老矣,鬓丝几缕茶烟里。”

拉拉杂杂写了许多许多,众人看了还是不明禅为什么。禅这种东西,连佛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尘世中人,俗事缠身,却来谈禅说理,其意无非是想借此来表达一种莫可奈何的心态,一种由这份莫可奈何人的心态转化而成的恬淡、超然以及这种恬淡、超然的不可言说。这时,只有茶,才能替代这种无言的美和这份深刻的无奈。

茶,是人人都能品的好东西。

而禅,却并不是人人都能道。

序言

品茗参禅

枯荣

半明半暗的光线,梵音袅袅的书屋,古朴的木桌,一杯香茗,氤氲的热气,淡淡馨香。闻香、啜饮,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偷得浮生半日闲,体味这样的生活,一生能有几回?

而一生,或短或长,感觉总在背负着什么。在背负中行走,人生逐渐迷茫,在迷茫背负中行走,人生逐渐不堪,在不堪迷茫背负中行走,人生逐渐挣扎。愈是挣扎,愈是迷茫;愈是迷茫,背负愈沉……

偶尔翻起过一本佛学的书,破旧不堪,封面尽残,内页卷皱。可读了第一页,再不想放下。一气读完,长吁,内心也似充盈“法喜”。

虽未能悟得般若真谛,却竟喜欢上了茶。

喜欢茶的谦静与平和;喜欢品茶时的无牵无挂;喜欢茶里边深邃悠远清香的禅的味道。有人解释禅茶的结缘,说“茶具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以及茶具不发(抑制性欲)之功。这固然是有理有据。但我想茶之所以成为和尚之家风,主要还是因为禅茶一味的缘故吧。

茶性苦。品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而佛家核心教义“四谛”之首即“苦谛”,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而习佛法、修心养性正是求的回头是岸、苦尽甘来。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大彻大悟,而品茗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性“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由“静”达到洁净身心、涤除尘烦的境界。佛教也主张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以静为基础。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茶性“凡”。日本一茶道宗师曾说过:“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透悟大道。

茶性“放”。人的苦恼,皆因“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半日光阴,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下被囚禁困锁的自然心性。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和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不是同样的心境吗?

“佛法存于茶汤”,所言诚然。禅与茶,味味一味,融合得无有精神与物质之别,真可谓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禅与茶,天生因缘,任何典故证实似乎都很多余。在这纷扰喧嚣的时代,人生似乎更迷离了。其实一切依然那么简单,诚如赵州和尚说了三遍的那句话:“吃茶去!”

吃茶去!

大家吃茶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韵禅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云峰//刘向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钱存源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847140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9: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