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但这次抗震救灾也前所未有地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扬。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向遍布不可预知危险的地震前线挺进。
《生死一线》是广东《南方日报》记者张蜀梅在地震发生九天中的报告文学记录。这些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断,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中华民族正是用这样的坚强、信心和勇气告诉世界,英雄的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
图书 | 生死一线(汶川大地震九天纪实)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但这次抗震救灾也前所未有地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扬。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向遍布不可预知危险的地震前线挺进。 《生死一线》是广东《南方日报》记者张蜀梅在地震发生九天中的报告文学记录。这些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断,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中华民族正是用这样的坚强、信心和勇气告诉世界,英雄的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 内容推荐 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广东《南方日报》迅速出动,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道灾情的实际情况,全方位披露灾情信息,增强了透明度,推动了救灾工作的开展,防止了各类谣言、小道消息的传播,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 张蜀梅是南方报业突发新闻领域的一把好手。本书是她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九天里的真实记录。她为大力宣传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迹,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目录 5月12日,广州,晴 地震来临 震动全国 5月13日,广州—成都—绵阳安县,大雨 从广州出发 找车,赶赴灾区 5月14日,北川,雨转烈日 排除万难,进入北川 死亡谷 朱远庭 废墟里的救援 大逃亡 5月15日,北川县城,晴 再进第一线 重回死亡谷 5月16日,绵阳、北川 上午 绵阳404医院,虹苑剧场 下午 北川县城 村民自救 心理干预 卫生防疫 外媒云集 张吉万 5月17日,北川县城 北川男的深情 青川 5月18日,北川县城,绵阳虹苑剧场 余震 日本搜救队 安置北川学生 爱的奉献 5月19日,绵阳、成都、哀悼日 哀悼 反思 5月20日,成都、广州 惊魂犹未定 附录 地震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5月12日,广州,晴 地震来临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 我刚在单位附近和几个朋友吃完午饭,悠闲地走在广州大道,回单位上班。广州大道车水马龙,就是白天也在塞车,我们发现,报社门口停了很多的车不能进来,大家都说报社的私家车太多了。 我们还相约周末的时候去逛街,好久都没有买衣服了。 大约1分钟后,我们报社报料热线的工作人员给我电话,说广州发生地震了,很多人从20多层的高楼都跑到街上了。 我立即通知当天值班的记者前往了解情况,再通知另一个记者采访一下广东省地震局,弄清楚是哪里发生了地震,发生多大的地震了,有没有伤亡。上次广东三水的烟花爆竹仓库发生爆炸,广州周边的花都、天河都有人打来电话报料说是地震了。 同事们反馈的消息是:刚才,的确发生了地震,但震中不是广州,是四川! 四川? 我虽然是四川人,四川那么大,经常听说这里那里地震的,侥幸地想,就是发生地震我们家也应该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吧?这时又有一个报料热线电话打进来,还是在说地震,说广州又有三四个读者打电话来说,刚才感觉到地震了。 我心里有点担心,也不知道是四川哪里发生地震,是不是影响到我家?我想着给我母亲打电话,但是仍然没有急迫感,因为,心里老是觉得就是四川发生地震,家里应该也没有什么反应吧,要是有反应,家里人应该会给我电话的。 所以,事情发生10分钟,我都没有给我妈打电话。 这时,办公室另一个同事也接到他在北京的同学来的电话,说四川地震了,北京都有反应,还有其他的同事也在议论,说有人从四川通过MSN告诉他,四川发生地震了,应该是不小的地震。 这下,我可真有点着急了,赶紧给我母亲打电话,但是家里说话出现忙音,我又给在成都的弟弟打电话,也打不通。隔了一分钟,我再次给我母亲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说话有些语无伦次,还有点说不出话来,她断断续续地说,刚才就是在成都的弟弟给她的电话,说成都地震了,房子都在摇晃;家乡也地震了,街上的人都跑光了,都选择往学校操场上去。一问整个街上都没有人影,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刚刚跟着人流往学校操场上去了,母亲说是听见电话铃响才停下来的,她说厨房里锅碗还在哗哗响,我就立即让母亲赶紧离开房子,去到平地上,晚上没什么事情再给她电话。 然后,我立即给县城的姑姑打电话,家里电话没有人接,手机没有人接。 我再次给成都的弟弟打电话,电话显示网络繁忙,无法联系。 真是焦急。 这时,网上已经有一句话的新闻“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东经103.4°)发生7.8级地震,伤亡不详。” 接着网上出现很多的消息,一会说是8级,一会说很多地方都发生地震,简直是传言四起,搞不清楚真实的状况。 说句非常惭愧的话,我对地震的级别没有什么感觉,对以前书本上有没有学习过地震知识,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一个同事立即给我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按照级别,与1976年的唐山地震一样,也许还比唐山地震更严重。 唐山地震的时候,我还小,没有印象,但是我听说过,印象中我们才刚刚做了“唐山大地震30年祭”的专题报道,当时报道死了20多万人,后来也有人说死亡30万人,不管多少是准确的数字,反正死亡的人数创历史之最。那么,这次呢,这次会有多少伤亡啊?! 我们报社这个机动记者部刚刚成立半年,就是专门负责采访重大的突发新闻的。所以,和部门负责人胡键商量,立即派人去。 确定了第一支赴灾区采访的小分队,第一时间出发,成员:文字记者赵佳月和摄影记者杨曦,他们马上打电话订到成都的飞机票,获悉最快一班是5点起飞的。没有时间去银行取钱,也没有时问去财务那里借钱,于是同事们凑了8000元,立即赶往白云机场。 虽然是在工作,但心里还是牵挂着没有联系上的亲人。奶奶80多岁,在路上是否安全,弟弟在成都,距离震中很近,不知道情况如何,山上住着还有快90岁的外公,还有舅舅、舅妈、姑姑、姑父、表弟、表妹,大大小小,加起来至少有10多人啊。 一个小时的焦急等待后,姑父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的街边用公用电话给我打电话,电话那边还十分嘈杂,他说刚才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没有听见电话响,现在所有的人都跑到街上来了,大家都在街上走动,到处打听消息,到底是哪里发生了地震了?全城突然停电,手机全部都打不出去了,只有少数一些固定电话还可以和外界联络。他说,当地的县城基本没有什么事情,估计只是年老失修的房子有损坏。但是,所有的人都到了平坦的地方,就是有家,也都不愿意待在家里了。 这个回答,让我比较放心了。 在这中间,我不停地试着给家里电话,看看通讯是否中断,但是电话里出现故障的声音。 P1-3 序言 从汶川大地震前线归来,不到十天,张蜀梅风风火火地把一叠厚厚的书稿送到我的办公室。 从灾区回来,这位新闻女侠,一刻也没有休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写作,眼圈都熬黑了。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组织、指挥汶川大地震报道,对一线记者的情况比较熟悉。但当我细细阅读这些文字时,不禁又一次次地被震撼与感动。我为我们的新闻战士在一线勇敢、敬业的表现感到无比欣慰,我为新闻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的特殊重要作用感到无比自豪。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但这次抗震救灾也前所未有地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扬。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向遍布不可预知危险的地震前线挺进。 张蜀梅是南方报业突发新闻领域的一把好手。地震发生后,她立即主动请缨,收拾行装,离开病中的女儿,成为第一批到达北川灾区现场的记者。 这次广东到灾区采访的记者有近300人,其中南方报业有近200人。为了更接近现场,他们都在乱石和余震中完成采访,有的涉险靠近堰塞湖,有的戴着三重口罩抵挡灾区的尸臭味,有的手上拿着面包肚子咕咕叫也不敢吃,怕吃了明天没得吃。最苦恼的是余震不时在折磨着他们,深夜写完稿,就到马路上睡帐篷。南方日报第一批派往灾区的记者赵佳月、杨曦,与解放军一起急行军12小时进入映秀,是第一批进入震中的记者。一路上,到处都是泥石流,随时可能把人吞噬。他们告诉我,那晚在震中映秀,睡在颤抖的大地上,听着巨石滚落岷江的声音,被冻醒了,就烤一下火,接着睡。 大灾面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从灾区往外撤,但我们的新闻记者像解放军、武警战士一样往里面冲……无论是在汶川、青川、北川,还是在绵竹、什邡,每个记者都是提着脑袋开展采访。 正是及时全面的报道,灾区人民消除了恐惧,感受到有十三亿中国人民同在,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正是及时全面的报道,最新灾情牵动国内外亿万人的爱心,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支援灾区。 全面、深入、真实的报道,为新闻媒体赢得了赞誉: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当天南方日报抗灾报道《新闻战士:笔端饱蘸泪与汗》上作出批示:“向你们———新闻战士致敬!”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广东赴川抗震救灾救援前线工作汇报会上说,广大新闻工作者奔波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大力宣传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迹,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张蜀梅的书稿里,蕴藏着人性之美。她在采访中一次次把自己身上带着的干粮分给受灾群众。为了不伤害遇难亲属的感情,她和同事们甚至宁愿“自己不是记者”、宁愿“不采访”。与一条好新闻相比,那一刻对生命的尊重更可贵。 灾区群众对广东、广东记者贴心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一个四川老乡看到摄影记者莫伟浓很辛苦,让他到家里吃午饭。莫伟浓答应了,却因工作太紧张忘记了,那位老乡一直在等,他半夜找到莫伟浓,非要拉他去家里再吃一碗面。 在这次抗灾报道中,南方报业的记者不仅用笔、用镜头战斗,还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投入抗灾大潮中,既当战斗员,又当志愿者。记者刘进是学心理学的,他跟车送物资到灾区,到了四川就主动留下来做了志愿者,在灾区志愿服务的7天里,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这些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断,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也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愿意为它付出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的动力。中华民族正是用这样的坚强、信心和勇气告诉世界,英雄的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 现在,灾区正进入重建阶段,百废待兴,面临着更加艰苦、严峻的考验。作为广东的新闻媒体,我们要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为灾区重建鼓劲、加油,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引导更多的广东人援建汶川,在震中高扬广东旗帜,在灾区彰显广东媒体责任。 张蜀梅告诉我,离开四川时几位记者约定,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哪怕三十年后老了,还要再回到汶川、北川去看看,永远关注灾区、永远支持灾区的建设! 我支持他们! 杨兴锋 (作者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 后记 我从来都没有料想过,在我一生中会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 从1997年开始,我第一次采访突发新闻,十年来,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悲惨事件我都有参与采访,我本来脆弱的神经,已经被磨砺得粗糙了。 但是,这一次,这样惨烈的毁灭性的灾难现场,我是第一次经历。 我的神经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考验。 5月20日晚上,我带着幻觉回到广州。一出机场,坐上大巴,一些广州市民在关心我,从哪里来,是不是受灾群众啊。 我一一回答他们。但是,我都觉得,回答他们的话,都不是我说的。 我找了一个熟悉的司机接我回家,司机拉我到家门口的小区里,我都不认识周围的环境了。 我终于好好地洗了一个热水澡了,彻底地换了衣服。 看见舒适的床,好想躺下来沉沉地睡上一觉,但是,我怎么都睡不着。家里太安静了,安静得我不相信周围的一切。 我在家里来回地走动,把每一个房间都打开,打开所有的灯。但,在静谧的夜里,我一直以为我已经死了,回来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灵魂没有跟着回来。 我就拖着这“沉重的肉身”,在家里来回晃动,我还照了镜子,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知不觉,天亮了,我渐渐有了睡意。 但是,家里的电话不停地响起。我没有去接。 我睡着了。真的睡着了。 但是,电话又响了。 这个电话响了很久都没有停止,我以为又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了,不得不起来,接听电话。 是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先生。 原来肖社长每天都看我们的报纸,知道我去了地震灾区前线采访,希望我写一本纪实的书。 花城出版社在记录各种大事时,从来都不会缺席,而且,都有质量保证。我对这个出版社印象很好,所以,先答应了下来。下午回单位,给领导汇报了,想在家里安心地写几天。领导们都同意了。 说实在的,这次采访九天九夜,能在报纸上体现的只是很小的部分,如果不写出来,真的是浪费了,加上我的感觉还没有从灾区回来。所以,我还是有记录的热情。 5月21日,为了找到写作的感觉,我把我每天拍摄的照片全部看了一遍,再把我拍摄的DV,第一次拿出来看,在现场,我也不知道我拍了什么场景,因为我自己不专业,觉得那些场景比较有新闻价值,我就拍,但是拍到了什么,我还没有来得及看。 现在,我回看我的图片和DV,不知道是那些镜头刺激了我,还是我自己突然病了,我的胃里突然出现绞痛,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都呕了出来。头很晕,精神状态很不好。 仿佛我自己一个人经受不起这样的刺激,我赶紧给我熟悉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书记贺小伶电话:“帮我找一个心理、或者精神科的医生吧,我好像支撑不了了。” 她说:“你不要急,等着,我帮你找。” 放下电话,我心里想着有希望了,有人会帮助我了,感觉好了很多。 我就开始理清思路,一边等待心理医生来电话拯救我,一边开始写作。 写着写着,什么都忘了,把心理医生的事情也给忘了,傍晚的时候,贺小伶来电话说,她熟悉的那个心理医生已经退休了,找不到了,“你自己还是要多和朋友沟通,多说说话就没事了。” 也许,写出来,也是一种宣泄,我的情绪好了很多。 在写九天九夜的亲历时,新闻还在继续发生。 北川,我连续5天亲历采访的北川,真的要说再见了!去四川采访前,我一直以为汶川会消失,但是,从受损的情况看,逐渐消失的是北川! 5月21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北川县城内救援官兵对废墟进行了最后的拉网式大搜救,截至当天下午6时左右,没有发现幸存者,救援部队陆续撤出。尸体掩埋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些尸体出于防疫考虑就地焚烧。 据了解,北川县城废墟内残存的建筑,将会被爆破处理,地震中滑坡严重的县城两旁大山,也将会被部分爆破,用于掩埋废墟。这意味着,这座建筑在地震带上,建县1400多年的狭小县城,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来到四川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察看这座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城镇。准备离开时,他忽然转过身,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凝重(来自网上新闻)。 在这次采访中,最让我忘不了的有三种身份的人:母亲,老师,孩子。 灾难中,我亲眼目睹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无私的爱。有的母亲背着自己的孩子,从大山里步行几天几夜,最终逃了出来,有的母亲为了失去的孩子在现场崩溃,还有一个母亲,在地震来临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着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消防人员找到她们的时候,母亲戴着手镯的手,还保持着保护女儿的姿势。母爱之大,无与伦比! 还有老师,除了一个网名叫“范跑跑”的老师外,我听到的老师都是走在最后面,好些老师在保护学生的时候不惜自己受伤或者牺牲生命,让我在心里肃然起敬。 那些孩子,是让我最心疼的。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那种痛是切身的,真实的!我采访中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孩子,大的有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有8岁-12岁的小学生,4岁上幼儿园的孩子,还有3岁的没有上学的孩子,最小的只有9个月大。他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群体,他们自身没有自救的能力,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只能听天由命。 这次发生地震的时间,刚好是下午上课的时间,学校教学楼倒塌后,很多没有能力自救的孩子离开了人世,大家自然会想到教学楼的建筑质量问题。国家相关负责人也意识到这个严肃的问题,都纷纷表示要严查到底,也让我感到欣慰。 国家质检总局将重点查处灾后重建所需建材质量问题 来源:北京晨报发布时间:2008-5-31 9∶49∶06 晨报讯(记者韩娜)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把建筑材料作为检查和打击的重点。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在昨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灾后调查中,如果涉及产品的质量问题,将坚决严厉打击。 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支树平表示,看到不少教学楼倒塌,自然就想到了教学楼质量的问题。 对此,中国各级政府都是毫不含糊的,只要发现确实是因为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都会严肃查处。质检部门主要是负责生产、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在灾后调查中,如果涉及产品,包括建筑材料方面的产品质量问题,一定严肃处理。现在对有些学校,包括公共建筑有质量问题的,有的地方已经组织调查,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质量安全方面的报告。怀疑有建筑质量问题的,也在取样。对调查结果的处理肯定毫不含糊,毫不手软。 四川承诺灾情稳定后深入调查校舍倒塌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6-6 12∶58中国网 2008年6月6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民政部新闻发布厅召开记者会,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世峰介绍汶川大地震“三孤”人员救助安置和救灾款物分配和信息公开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08-6-6 11∶41∶8 美国之音记者:在灾区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校倒塌了,很多孩子死了。现在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很生气,说建筑水平不好。请问政府如何安抚这些家长?有没有具体的计划对他们给予特别的照顾?谢谢。 2008-6-6 11∶45∶55 王振耀:我在灾区看到这些情况,当地政府和我们在一块讨论,第一,当时转移出来之后,先安排家属的生活。当地政府承诺,只要灾情稳定之后’,一定要进行深入调查,请专家鉴定,这到底是不是建筑质量问题,一定要向社会做出一个公开透明的解释。这是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做的,这也是我在灾区看到的。第二,关于有孩子遇难的家庭,当地受灾群众安置点、当地政府都已经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安排,包括心理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安排都在进行之中。 我也是四川人,我知道,平常老乡们都很幽默,这次,尽管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还经常拿自己开心,他们用四川话编的对联,还有一些段子,让人看了,回味无穷。在这里收集一些。 关于地震中的成都流传的四副对联 上联:八级地震毫无预报延误几万同胞性命 下联:六级余震信口开河折腾千万市民睡觉 横批:搞球不准 上联:地震专家不学无术,震前鸦雀无声 下联:防震部门急功近利,震后废话连天 横批:顶个球用 上联:早也跑晚也跑,一天到黑都在跑 下联:跑得脱跑不脱,看来要把命耍脱 横批:难球得跑 上联:汶川人无家可归,在余震中等待吃喝 下联:陕西人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 横批:羞专家他仙人 现状: 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到最后,地震不来急死人。 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 比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余震; 比预报余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却一直不震。 笑话四则: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亲爱的地震哥哥,我们商量哈嘛,我们实在来不起咯,今晚上让我们歇口气嘛,让我们睡盘瞌睡嘛。你要耍明天再来嘛。哈……实际上,四川不好耍!真勒!你切那个火星嘛……那安逸的很……地震哥哥说: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一个非洲黑娃儿到成都旅游,入住一家宾馆,这时地震发生,使宾馆着火,黑娃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空旷的平地,这时救火的消防队员很惊讶地说到:“日他个仙人板板,没见过被烧焦了还跑得这么快的。” 一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 记者采访他:“对这次强烈的地震,你感觉如何?” 幸存者想了半天说:“狗日的地震凶噢!老子被挖出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 有人12日地震时骑车在天府广场人民南路上。他看到毛主席在给他招手。当时吓得差点撞见到汽车。停下来才知道地震了。 也许,在悲痛之外,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乐观精神! 最后,是感谢!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领导们对我的信任。我知道,这次地震,不是每一个记者都有机会能去采访的,尽管我已经跑了10年的突发、社会新闻,还没有嫌我老,还把我当成一个主力队员。 感谢花城出版社肖建国先生的信任,感谢责任编辑林宋瑜,她已经第3次编我的书了!还有另一位责任编辑揭莉琳,这次的许多编辑工作是她承担的。没有他们,这书的内容估计没有机会让读者看到。 感谢摄影记者严亮,文字记者胡亚柱,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成员,相依为命,度过那些危险的时刻。尤其是严亮,他是我的生死搭档,2003年的时候,我们不止一次进过SARS病房。还有我们请来的司机岳红,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一直陪伴着我们,没有他,我们的采访是不可能如此顺利! 感谢南方都市报记者鲍小东,他无偿提供了青川采访的文字;我还引用了时政新闻中心陈枫的新闻;还有摄影记者严亮的几张图片。 感谢实习生张林、赵新星。在九天九夜的采访中,我遇到情绪崩溃、或者在路上不能写稿子的时候,是她们在办公室接听我的电话,帮我整理文字。张林还帮忙整理了地震大事记。 感谢生命!我们每一个去前线的同事,包括兄弟媒体的同行,每一个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感谢我家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没有拖我的后腿,我才能在前线安心地工作。还有我的女儿,妈妈没有给她说明情况就偷偷溜走了,一个星期不敢给她打电话。我相信,等她长大了,懂事了,就能理解妈妈的职业。 最后,这本书的版税,将通过正规渠道如数捐给我采访过的北川人。 张蜀梅 2008年6月15日星期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死一线(汶川大地震九天纪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蜀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53878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1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08-10-01 |
首版时间 | 2008-10-01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29 |
宽 | 14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