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全新的经济学史,讲述经济学大师如何建设一门严谨的、无与伦比的社会科学的戏剧性故事。

与其他经济学史著作不同,马克·斯考森的著作有连续的情节,在这一学科的中心有惟一的主人公——亚当·斯密。斯考森根据大思想家对亚当·斯密及其“天赋自由体系”的态度,将这些思想家放在不同的位置。他告诉人们,在经济失败和动荡的年代,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伯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学者,甚至一些自由放任的信徒,如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如何偏离了亚当·斯密的民主资本主义的经典模型,而另一些人,特别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欧文·费雪、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之时,如何重建和改进斯密的绎济学。

内容推荐

本书的精彩内容包括:一刻画深入的传记,对大经济学家生平的令人激动的新发现……关于懒散的梦想家、学术涂鸦者、偶尔充任的庸医和执政狂人的令人吃惊的故事。一百多幅插图和照片。反映每一位大经济学家思想风貌的发人深省的插叙、幽默的传闻轶事,甚至还有音乐选段。

重要的经济学家:包括J.B萨伊、弗里德里克·巴师夏、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弗里德里希·冯·米塞斯、纳特·威克塞尔、菲利普·威克斯蒂德、欧文·费雪、A.C庇古、琼·罗宾逊、保罗·斯威奇、保罗·萨缪尔森和穆雷·罗斯巴德等人常为人所忽视的生平和思想。

斯考森教授还描述了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在边际革命和货币经济学发展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作用;奥地利学派弗里德里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如何能预见1929-1933危机,却未能说服世界接受他们的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拯救了西方世界,米尔顿·弗里德曼如何单枪匹马地恢复了亚当·斯密市场资本主义模型。还有,经济学如何从“令人郁闷的”科学变成了“帝国主义的”科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法学、金融学、历史和政治学。

目录

致谢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第一人亚当 

第二章 斯密的法国同道

第三章 马尔萨斯的挑战

第四章 李嘉图的歧路

第五章 约翰·穆勒和社会主义者:寻找乌托邦

第六章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

第七章 多瑙河之波:门格尔及奥地利学派

第八章 马歇尔统领三军:科学经济学瓜熟蒂落

第九章 到西部去,年轻人

第十章 凡勃伦和韦伯关于资本主义意义的争论

第十一章 费雪捕捉宏观经济学的缺环

第十二章 米塞斯的重大突破

第十三章 凯恩斯的背叛

第十四章 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

第十五章 弗里德曼的反革命

第十六章 创造性毁灭:熊彼特的暗淡观点

第十七章 斯密博士走向华盛顿:市场经济的凯旋

试读章节

斯密宽恕自私和贪婪吗?

批评者担心这位苏格兰人的自由蓝图也将给贪婪和欺诈甚至“还有社会动乱、生态破坏和权力滥用”开绿灯(Lux,1990)。《国富论》难道不是对自私贪婪和虚荣的堂而皇之的赞同吗?亚当·斯密怎么能无视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的比比皆是的欺骗、欺诈、欺负顾客,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追求自我利益的情形呢?

在亚当·斯密的天赋自由体系中,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来看斯密的话:“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1965:14)换句话说,所有合法的交换都必须使买卖双方获得好处,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使另一方受益。只有在商人有开明的长期竞争的观点,即认识到名声和重复交易的价值时,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才能够起作用。简言之,只有在生产者对客户利益作出反应时,自我利益才会促进社会利益。如果客户被欺骗或欺诈——在市场上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自我利益的实现是以牺牲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实际上,斯密的理想社会总是润溽着阻止不公正和欺骗行为的美德、互惠和民法。斯密的“公正无私的旁观者”反映着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裁判(Smilth 1976[1759]:215)。他所说的经济人是合作的、公平的,不伤害他人。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法律体系将推动经济增长。斯密支持培育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仁慈的社会制度_市场、宗教共同体和法律(Muller 1993:2)。毕竟,亚当·斯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还是一个道德哲学教授。

斯密的模型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每一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与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1965:651,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亚当·斯密难题:同情与自我利益

在其1759年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写道,“同情”是仁慈的、繁荣的社会的推动力。在他后来的著作《国富论》中,“自我利益”成了主要动力。德国哲学家称这一明显的矛盾为“亚当·斯密难题”(Das Adam Smith Problem),但斯密自己不认为二者之间有矛盾。他把他的两部著作看成是互相补充的,是自由社会的系统的世界观。斯密相信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接受的基本欲望。为获得同情,人们将按能获得尊重和爱慕的方式行动。在经济生活中,这意味着开明的自我利益,在其中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互利。并且,斯密争论说,经济进步和剩余财富是同情和慈善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斯密意欲将经济学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Fitzgibbons 1995:3~4;Tvede 1997:29)。

这位苏格兰哲学家相信人既受自我利益驱使,也由仁爱推动。但在一个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个人远离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家庭,自我利益便成了更强大的力量。按罗纳德·科斯的阐释,“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它能用自我利益的力量弥补仁爱的微弱,平衡仁爱的偏宠,使那些没有名气、缺少魅力、地位低微之人的需要得以满足”(Coase 1976:544)。

斯密不赞成不受羁绊的贪婪,他赞成自我约束。的确,他坚定地相信自由的商业社会淡化激情,阻止持异见者进入“霍布斯丛林”,这是孟德斯鸠(见本章附录:“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纳索·西尼尔强调的主题。他教导说,商业鼓励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勤俭的和自律的人,并延期消费。对失去客户的恐惧“使他不敢欺诈懈怠”(1965:129)。P.21-22

序言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一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去见他的老师,说自己要写一部关于经济思想演化的历史。他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阿道夫·勒弗(Adolph Lowe)回答说:这事你做不了!这位研究生写了前三章,拿给勒弗看,勒弗读过后,说:你一定要写完!这位年轻人的名字是罗伯特·海尔布伦纳,这本书就是《世俗事务的哲学家》。1999年,这本书已出到第七版,销售量超过了400万册。在中国,这本书有两个(也许更多)译本,一是台湾志文图书公司的《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一是商务印书馆的《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经济学一向被称为“阴郁的科学”,一部经济思想史著作能如此流行,必定有其非同寻常的魅力。对这一点,只要是读过该书的人都有体会。

我们为什么要在马克·斯考森著作的中译本序言中谈海尔布伦纳的著作?原因很简单: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是意图替代海尔布伦纳《世俗事务的哲学家》的著作。两部书的副标题:“伟大的经济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和“伟大的经济思想家的时代、生平和思想”如出一辙。对我们来说,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既然海尔布伦纳的著作如此成功,要写一部替代它的著作是否必要?是否可能?

按照斯考森本人的叙述,这部书的产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80年,他请一位自由放任派的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对奥地利学派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这位学者的大名)写一本书替代罗伯特·海尔布伦纳的《世俗事务的哲学家》(1999)。在他看来,海尔布伦纳的著作虽然很受欢迎,但却有重大缺陷:由于作者的偏见,海尔布伦纳的著作只集中介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自由市场学派,亚当·斯密的追随者注意不够。例如,海尔布伦纳基本上忽略了以萨伊和巴师夏为代表的法国自由放任学派、以欧文·费雪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及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斯考森认为应该有一部更全面的经济学史。该书应面向大众(包括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像海尔布伦纳的著作一样,它应该有十几章,从亚当·斯密开始,至现代结束。它不应超过300个印刷页。

然而,罗斯巴德意欲完成的经济学简史在写作中演变成了“熊彼特式的巨著”。并且,像熊彼特一样,他未能在生前完成他的经济学史著作。1995年1月,罗斯巴德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市去世,仅仅几个星期后,他的两卷本著作便付印了。他著作的第二卷只写到了马克思,他从未有机会着手他计划的另外两卷。求人不成,反求诸己,斯考森只好自己完成他请罗斯巴达写的东西,并终于在这项计划制定的20年之后完成了这项工作,出版了《现代经济学的历程》。

但这仅仅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如斯考森本人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感到失败。我作为本科生学过的最令人失望的课程之一是经济思想史。这门课令人厌烦,教材枯燥乏味……当然,对经济如何运行,政府应采取什么政策来保障繁荣似乎也没有共识。通常情况下,经济学的学生都得面对一大堆思想流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奥地利学派、供给学派、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没人去验证这些理论的准确性,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简而言之,学生被带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困境。”

之所以如此,在斯考森看来,根本原因是经济学的故事在传统上是以一种随机的、零散的方式讲述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故事。没有连续的情节,没有引人人胜的戏剧,没有惟一的主要人物。经济学家被一个挨一个地摆放在历史的书页上,配上对其生平和贡献的说明,这就是一切了。

与其他经济学史著作不同,马克·斯考森的著作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全新的经济学史,它有连续的情节,斯考森要告诉读者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新科学是如何建立的——因此书名叫做《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在这一学科的中心有惟一的主人公——现代经济学大厦的建筑师亚当·斯密。他的工作模型——“天赋自由体系”——可以在他的《国富论》中找到。他开创的工作是不完备的,时时需要大规模重建,但其基础是牢固的。

在本书各章,斯考森试图说明各个重大主题如何被添加在了亚当。斯密的现代经济学大厦上或如何被从这一大厦上抽掉了。许多人,如门格尔、马歇尔和弗里德曼,都加固了基础,在必要之处进行了改建并扩大了空间。某些人,如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是一些愤世嫉俗者,他们站在后面,对正在建设的大厦轻蔑地指手画脚。另一些人,如凯恩斯,试图在这一大厦建设的中途改弦易辙。最后,还有马克思那样的激进派,打算拆掉这一大厦,从头再来。这些人的攻击迫使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建设者重新考察基本方面,提出新的计划。结果是更新、更好、更顽强的经济学。斯考森根据大思想家对亚当·斯密及其“天赋自由体系”的态度,将这些思想家放在不同的位置。

时至今日,大厦终于接近完工了。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已经建成的一切是值得赞美的。世界上几百万人都感受到了亚当·斯密建造的大厦——新古典经济分析的力量。实际上,经济学影响了如此众多的学科,例如历史、法律、政治学和金融学,关于经济学的更经常的说法已不再是“阴郁的科学”,而是“经济学帝国主义”了(见第十七章)。

然而,本书不仅仅是对相互冲突的思想的描述。经济学的故事因近期出版的一些优秀传记而大大丰富了。在这些刻画深入的传记和作者本人研究的基础上,斯考森讲述了关于妄想家、学术上的粗制滥造者、少数骗子及执政狂人的令人吃惊的故事。在本书中,你会看到,经济学家的生活像那些最著名人士的生活一样令人激动、不比寻常(甚至有些古怪)。以下是斯考森对其著作中一些人物的概括(不妨试试你能否猜出他们是谁):

·一个烧掉了自己的衣服,然后在去世前烧掉了自己的文稿的道德哲学教授。

·一个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充当过苏联秘密特工的剑桥经济学家。

·一个其收入位于欧洲最高5%水平却仍不断要钱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投资的革命家。

·一位对人的手相极为着迷以致于保存其同事手模的政府顾问。

·一位在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时失去一切的百万富翁。

·一个被其管家谋杀的富裕的经济学家。

·一个要求将其遗体展示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功利主义思想家。

·一个发明收入所得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筹集资金的自由市场的鼓吹者。

·一个拥有几百万家财,虽然有七个女儿但却把所有财产给了他惟一的儿子的经纪人。

·一个被指控亵渎圣母玛丽亚,在监狱中被关了两个月的经济学家。

·一位3岁时学了希腊文,20岁时精神一度崩溃的哲学家。

·一个把自己想象成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的非正式顾问的经济学家。 

·一个拥着两个妓女在维也纳街头招摇过市,后来成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著名财政部长。

·一位不用电话、不收拾床铺、不刷碗碟、不洗衣服,对所有学生给同样分数而无视其实际表现的美国经济学家。 

·一位打定主意在其诸多著述中不使用任何图表,在57岁前还是一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的欧洲教授。 

为了进一步激发读者对本书的兴趣,斯考森还添加了许多辅料,包括一百多幅插图和照片、反映每一位大经济学家思想风貌的发人深省的插叙、幽默的传闻轶事,他甚至还煞费苦心,为各章配上了古典音乐选段。

本书不是·种通常意义上的历史。用斯考森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对从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开始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止的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和理论的不恭不敬、感情用事、有时幽默、经常是固执己见的陈述。”

我们不知道马克·斯考森替代海尔布伦纳著作的愿望能否达成,这需要时间来证明。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本书自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受到了普遍好评。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和刊物的评论:“马克·斯考森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很少有人讲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本书令人爱不释手——不信你就试试。”(马克·布劳格,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理论回顾》的作者)“马克·斯考森发人深省、令人着迷的著作生动地说明了经济学绝不是阴郁的科学。”(N.格里戈利·曼昆,哈佛大学)“迄今为止,经济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之一。”(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斯德哥尔摩大学,《熊彼特传》的作者)。“趣昧无穷,有点离经叛道,文如其人。”(大卫·柯兰德,米德尔伯里学院,《经济学家的历程》的作者)“本书耐人寻味,令人恼怒……对主要经济学家的令人着迷的、易读的、甚至是色彩纷呈的评论。”(《外交》杂志)

马克·斯考森是“经济学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主席。1977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著作有《生产的结构》、《经济学面临考验》和《经济学中的难题和悖论》。他还是《预测和策略》月刊的主编、《福布斯》杂志韵专栏作家。

本书英文版的出版社M.E.Sharpe是一个常出版具有异端倾向著作的出版社,与这位有些离经叛道的作者很有相似之处。但该出版社留给人的印象似乎一向立场偏左(从对待主流经济学的态度来说),这次却出版了一部立场极右的著作。而作者的某些观点(例如,作者虽然肯定了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理论的贡献,但他对社会主义学说带有很深的偏见),我们不敢苟同,也希望读者对此有所鉴别和批判。

本书的翻译工作断断续续,历时近两年,由我和我的几位研究生合作完成。我们首先分工译出初稿:导论、第一至三章,由我翻译;第四至六章,由梁海音翻译;第七至十章,由滕秋菊翻译;第十一至十三章,由徐扬翻译;第十四至十七章,由齐自钢翻译。然后,梁海音阅读了各章的初译稿,更正了初译稿的一些错误,初步处理了部分文字,形成第二稿。在此基础上,我对全部译稿逐字逐句进行了改译和重译,统一了人名、地名和术语,补译了前两稿中遗漏和未译出的内容,清除了错误,理顺了文字。

翻译工作,对于不屑为之或不曾为之者,似乎轻而易举。实则个中甘苦,只有亲力亲为者方能体会。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素质:中文精通,外文娴熟,专业通透,知识渊博。有此四种素质,加上奉献精神和充足的时间,方可望接近信、达、雅之境界。本书译者距这一理想不啻十万八千里之遥,但既然承担了此项工作,便不敢草率应付,竭诚尽力,力求译文准确、通顺。限于水平,译文难免还有错误和不当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马克·斯考森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很少有人讲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本书令人爱不释手——不信你就试试。”(马克·布劳格,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理论回顾》的作者)

“马克·斯考森发人深省、令人着迷的著作生动地说明了经济学绝不是阴郁的科学。”(N.格里戈利·曼昆,哈佛大学)

“迄今为止,经济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之一。”(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斯德哥尔摩大学,《熊彼特传》的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斯考森
译者 马春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49459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91.1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3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