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编著的《金陵生小语》内容介绍:有金陵生者,幼喜读书,长而学文,观书读史,手不释卷;喜听音乐,玩音响,收集唱片,于古典音乐,音响器材,如数家珍;喜饮食,无禁忌,多识四方饮馔、菜肴来历,薄能饮酒,精于品鉴,饫知古今酒人酒事;生性疏懒,少交际,寡游历,而多见学界前辈,稍谙学林掌故。每不揣文笔钝拙,即兴斐然。或考史论文,赏音校艺;或闻笛叹逝,黯然怀人;乃至一时兴来,游戏笔墨,雪泥鸿爪,具此一斑。
图书 | 金陵生小语/文化慢光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蒋寅编著的《金陵生小语》内容介绍:有金陵生者,幼喜读书,长而学文,观书读史,手不释卷;喜听音乐,玩音响,收集唱片,于古典音乐,音响器材,如数家珍;喜饮食,无禁忌,多识四方饮馔、菜肴来历,薄能饮酒,精于品鉴,饫知古今酒人酒事;生性疏懒,少交际,寡游历,而多见学界前辈,稍谙学林掌故。每不揣文笔钝拙,即兴斐然。或考史论文,赏音校艺;或闻笛叹逝,黯然怀人;乃至一时兴来,游戏笔墨,雪泥鸿爪,具此一斑。 内容推荐 蒋寅编著的《金陵生小语》内容介绍:大学时代的我,基本上是读古书和外国小说,偶尔写一些新、旧体诗和读书札记,也写过几篇很幼稚的论文,却未尝试写随笔或散文。我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读硕士时写的《“蓝皮书”的怀念》,回忆高中时向同学借读王力《诗词格律十讲》而钻研诗律词谱的经历,刊登在《广西文学》上。后来渐喜写随笔,兴趣与年俱增。毕竟,生命的老去,就是一个由诗性而散文化的过程,诗情的激动淡化为散文的平静。许多深刻的体验反而欲说还休,任其沉淀在心底独自回味。有许多感觉确实是不足为人道,而他人也很难理解的。固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即便尽意,又有多少人解会呢?一起来翻阅《金陵生小语》吧! 目录 窥海集 ◆家谱中的臆造和伪冒 ◆政治恐怖下的生存策略——漫话阮籍的诗与酒 ◆关于《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 ◆一条景德镇唐代白瓷史料的辨正 ◆有关《鸽经》刊印经过的一点补证 ◆话说《唐诗三百首》 ◆新见王渔洋暮年事迹重要史料——读王士骊《幔亭公漫录》札记 ◆新发现的吴敬梓生平资料 ◆生不逢时的天才黄仲则 ◆一代才女汪端 ◆世间文字慎嗤点 ◆“贞元醉汉”和“贞元朝士之感”补说 ◆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艺术传统 ◆清初家庭酿酒工艺 游思集 ◆四十而惑 ◆最美丽的黑暗 ◆鹿门探幽 ◆有罍有酒,酌之惟人 ◆布拉格的音乐生活 ◆探访民族音乐的圣灵 ◆《命运交响曲》漫话 ◆永远的杜普蕾 ◆在台湾淘CD的乐趣 ◆正在消失的深度 ◆一个另类广告排行榜 ◆美食的终结 ◆续魔鬼辞典 逝波集 ◆一代名师千帆先生 ◆恩师·慈父 ◆永怀陈贻焮先生 ◆追忆清水先生 ◆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全椒丘良任先生学述 ◆怀念松浦友久先生 ◆学术的欢欣与困窘——献给五十岁的文学所 ◆我心中的《文学遗产》——《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纪念 ◆《中国诗学》旧履痕 试读章节 通常情况下,修谱总是由族中最有势力的人物来主持的,每一次修谱的主旨都体现了修谱人的要求,他的支系在谱中的位置、所占的比重必然要被强调、被突出。因此,历次的修谱客观上就成为家族势力关系的重新确认,像刘勰说的,“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文心雕龙·史传》)。这意味着家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宗族的权力话语。鉴于这层原因,修谱有个规矩,就是新谱修成,旧谱必须毁去。现存家谱中,很少见到同一家谱的不同版本,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家族内部的权力关系造成的谱系失真状况,而更为常见的则是臆造宗系,攀附名人。 宋濂《严陵汪氏家谱序》云:“谱者,记其名以传,不亡其先之义也。”因此王阳明《重修宋儒黄文肃公家谱序》说:“有征而不书,则为弃其祖;无征而书之,则为诬其祖。兢兢焉尊其所知,阙其所不知,详其所可征,不强述其所难考,则庶乎近之矣。”黄庭坚族谱,七世以上远不可知者,一概略而不书,这是很谨慎的例子。但很多家谱并非如此。唐代颜师古就曾感叹,家谱之伪滥不可据信,其来已久。清人李慎儒《鸿轩随笔》卷三有“补撰家讳”条,云:“《粱书》载侯景借位,当立七庙,祖以上讳不复记忆,王伟为制其名位,后世以为笑。《宋史》载刘廷翰官贵,当封三代,大父以上忘其家讳,太宗为撰名,亲书赐之,后世以为荣。美恶不嫌同辞,因乎其人而已。《十国春秋》:南唐太祖李舁,欲祖吴王恪。有司议以恪孙祎有功,祠;子岘为宰相,遂祖恪。自岘至父荣五世,荣父志,志父超,超早卒,志为徐州判官,卒官。其名率皆有司所撰,盖假托唐室宗支,以见得统之正也。”这都可以证实,颜师古的感叹确非无的放矢。 侯景本为鲜卑化羯人,出身低贱,不知祖先名讳,这属于特殊的例子。六朝门阀甚严,谱牒之学最盛,寒族攀附门阀根本无望,更不要说伪冒宗系了。经隋唐间战乱,士族迁徙,谱牒沦亡,姓氏遂乱,崔姓必称博陵,韦姓必称京兆,李姓必称赵郡,张姓必称清河。宋以后竟有冒称林和靖、包孝肃后人的笑话。而修谱者不悉世系,更只能杜撰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归衡轩诗集》稿本,有《吴江宗人与京刻新谱见寄余因持昆山旧谱往访之有赠三首》,其三日:“太仆当年修谱慎,止详近世阙其余。子虚无是今淆乱,怪杀吾宗不读书!”自注:“近有子京者妄以宋朝无稽姓名混入,幸未流传耳。”这便是明代修谱杜撰祖先名讳的例子。耐人寻味的是,归庄将这种荒唐行为归结于后人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便遇到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P4-5 序言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诗歌,读过一些古诗和普希金的诗,还钻研诗词格律,甚至写过几十首新诗,自觉拿不出手,没发表过,后来存有这些诗稿的软盘竟坏了,幸免于悔其少作的忸怩。我也喜欢读小说,新中国成立后的长篇小说,很少没看过的。但直到进入大学中文系,我都不知道散文和随笔是什么,得知班上有同学写贾平凹散文的评论,钦佩之极。我是上了写作课,才知道什么叫散文的,“文革”期间的中学语文课好像没有这个概念。 大学时代的我,基本上是读古书和外国小说,偶尔写一些新、旧体诗和读书札记,也写过几篇很幼稚的论文,却未尝试写随笔或散文。我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读硕士时写的《“蓝皮书”的怀念》,回忆高中时向同学借读王力《诗词格律十讲》而钻研诗律词谱的经历,刊登在《广西文学》上。后来渐喜写随笔,兴趣与年俱增。毕竟,生命的老去,就是一个由诗性而散文化的过程,诗情的激动淡化为散文的平静。许多深刻的体验反而欲说还休,任其沉淀在心底独自回味。有许多感觉确实是不足为人道,而他人也很难理解的。固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即便尽意,又有多少人解会呢? 于是,许多随笔都出自轻松的写作,以叙事为多,偶寄感慨也无多深意。就像早几年出版的《平常心看日本》,要之都属于浮光掠影。本书所收的文字,甚至更不如《平常心看日本》那么用心,内容也散且杂。既有很专门的文史随笔,也有饮食游嬉的记录,其中有关音乐的几篇是我自己较喜欢的。我的这类随笔,外行看了觉得很内行,内行一看就知道都是外行。最后几篇感逝怀人的文字,追怀我认识的几位学界前辈。因生性疏懒,我一向没有拜访或结识名人、前辈的喜好。有一次千帆先生让我带一本书给钱钟书先生,我夙闻钱先生不喜欢陌生人打扰,便将书放在院秘书处,由他的司机转交。且附一信。大致说知道他不酎闲人上门打搅,而我住得又很远,与其两不便,不如两便云云。不知道先生看了,会斥小儿无礼还是欣然一笑。这里追忆的几位前辈,都是自然认识,并有一段特殊情谊的,虽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却极让人眷怀,不觉便斐然成文。 这些文字,本来并没有结集出版的奢望,承刘汀兄转达程光炜先生的美意,嘱编选一本随笔,列于文丛。于是遍检旧作,择其轻松可读的三十六篇,都为一集,以附骥尾。读者不妨视之为《金陵生小育》的姊妹篇,依旧是小言戋戋,不足以博大雅一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金陵生小语/文化慢光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6166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3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2 |
丛书名 | |
印张 | 9.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