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财富效应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重点研究了中国财富效应的理论背景、现实状况、演变进程和策略选择。并以宏观经济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等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对财富效应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中揭示财富效应的内在机制和客观趋势,为中国财富效应的现象和本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宏观经济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和对策研究等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对财富效应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中揭示财富效应的内在机制和客观趋势,为中国财富效应的现象和本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书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财富效应的理论框架,将财富效应置于股市和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统一背景中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考察,并运用股市有效性理论对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理解现实中的财富效应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在以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书从多个侧面对财富效应的演进历程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典型国家和地区财富效应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财富效应作为补充性政策工具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分析。  本书重点研究了中国财富效应的理论背景、现实状况、演变进程和策略选择。在对中国财富效应进行现状分析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财富效应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中国财富效应的内生必然性及其约束条件,在探讨了财富效应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关系之后,提出了把中国财富效应作为股市政策工具,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和过渡方案,并对策略实施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阐述。

目录

第一章财富引论/(1)

 第一节财富的定义和分类/(1)

一、财富的一般定义/(2)

二、布伦纳和梅尔泽的财富概念/(4)

三、实物财富和金融财富/(5)

四、资产财富和资源财富/(6)

 第二节 与财富概念相关的几个问题/(10)

一、金融财富净值的主要特点/(11)

二、财富种类的构成和分布/(13)

三、股市聚集财富的功能和原因/(17)

四、财富和收入的关系/(19)

五、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分布/(21)

 第三节财富的本质属性/(29)

一、财富的虚拟化/(30)

二、财富的金融形态/(31)

三、股票和房地产的财富属性/(34)

四、股市财富与价值转移/(38)

第二章财富效应的基本原理/(45)

 第一节财富效应的基本概念/(45)

一、财富效应的含义/(46)

二、简化的财富效应衡量标准/(50)

三、财富效应的前提:股市不是零和博弈/(51)

四、财富效应的结构性因素/(55)

 第二节财富效应的历史沿革/(57)

一、名义货币对三个市场均衡的影响/(57)

二、庇古效应/(60)

三、实际余额效应/(62)

四、替代效应/(64)

 第三节财富效应与消费函数/(66)

一、几种经典的消费函数理论/(66)

二、消费函数理论对财富效应的解释/(69)

三、LC—PIH模型对股市财富效应的解释/(71)

四、财富效用最大化与消费/(73)

五、不同收入财富阶层的消费函数/(78)

 第四节财富效应的基本特征/(81)

一、弱式效应和零效应/(82)

二、非对称性和棘轮效应/(86)

三、时滞性和时间间隔/(89)

第三章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93)

 第一节财富效应与经济变量/(93)

一、对收入和收入预期的传导/(94)

二、对货币供应量的传导/(95)

三、对财政收入的传导/(98)

四、通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传导/(99)

五、如何理解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101)

 第二节 财富效应与通货膨胀预期/(102)

一、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理论/(103)

二、与通货膨胀预期关系的实证检验进展/(106)

三、不同观点的争论及其评价/(109)

四、与通货膨胀预期的互动关系/(110)

 第三节 财富效应与股市泡沫/(113)

一、股市泡沫的基本概念/(113)

二、股市泡沫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115)

三、财富效应与股市泡沫的关系/(118)

四、负面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121)

五、有效利用财富效应的对策与建议/(127)

 第四节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富效应/(131)

一、上市公司并购对股东财富的影响/(131)

二、表现形式和主要特点/(133)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137)

四、上市公司并购如何产生财富效应/(142)

五、财富转移与过度支付/(145)

六、完善上市公司并购的对策和建议/(147)

第四章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财富效应/(151)

 第一节 行为金融学的背景和意义/(151)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进展/(152)

二、行为金融学的四个主题/(154)

三、中国股市几种现象的解释/(157)

四、行为金融学的现实化趋向和意义/(163)

五、关于理性的再思考/(168)

 第二节财富效应的行为条件/(171)

一、理性套利的有限性/(171)

二、市场有效性的约束条件/(174)

三、股票溢价和流动性的行为条件/(178)

四、消费的行为本质/(181)

五、消费者行为的假设/(184)

 第三节财富效应与感觉效应/(187)

一、理论基础/(188)

二、环境与投资者心态错位/(192)

三、情感激发与投资者决策/(196)

四、将来的研究方向/(198)

 第四节财富效应的心理学因素/(198)

一、影子财富和财富幻觉/(199)

二、财富效应的两种心理依托/(200)

三、财富增长与信心过度/(202)

四、从众行为对财富效应的影响/(204)

第五章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206)

 第一节莫迪利亚尼模型实证分析/(209)

一、理论模型/(209)

二、数据处理/(210)

三、回归分析/(212)

四、主要结论/(216)

 第二节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分析/(217)

一、研究方法/(217)

二、检验结果/(218)

三、原因分析/(220)

 第三节 股市变量模型实证分析/(222)

一、理论模型/(222)

二、实证分析/(225)

三、低相关因素分析/(233)

 第四节 财富效应的国际比较/(234)

一、中美股市周期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235)

二、案例比较分析及其结论/(238)

三、股市财富效应中的重要因素比较分析/(245)

四、美国股市财富效应影响消费的不同特点/(254)

第六章财富效应与经济增长/(262)

 第一节 财富效应启动消费的可行性分析/(262)

一、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已经具备基本条件/(262)

二、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主要制约因素/(263)

三、长期稳定繁荣的股市是根本所在/(266)

四、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升级与金融创新/(267)

五、消费经济关系问题的再思考/(272)

 第二节 股市财富效应与货币供应量的互动关系/(278)

一、货币供应量决定股市财富效应/(279)

二、股市财富效应对货币供应量具有反作用/(280)

三、货币供应量和股指的相关关系/(283)

四、货币供应量的股市传导机制/(285)

五、我国货币政策应关注股市价格变动/(287)

 第三节财富效应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89)

一、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与股市低迷有关/(290)

二、税收增幅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291)

三、负债率和赤字率对财政收入增幅的要求/(293)

四、发挥股市财富效应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作用/(294)

 第四节 利用股市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295)

一、股市作用机理的几种效应分析/(295)

二、建立财富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299)

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与股指的相互关系/(302)

四、股市背离宏观经济走势的原因分析/(306)

五、新经济中的财富效应和周期波动/(309)

第七章财富效应与股市调控/(319)

 第一节通货紧缩条件下积极的股市政策的作用/(319)

一、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提出/(320)

二、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机制与效果/(324)

三、股市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326)

四、利用积极的股市政策治理通货紧缩/(328)

五、居民消费现状与问题的若干分析/(329)

 第二节政府干预股市的理论分析/(335)

一、在政府干预与反干预之间选择/(336)

二、走出对政府干预理解的误区/(340)

三、对股市实施积极的干预政策/(343)

四、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346)

五、政府干预股市的问题和措施/(349)

 第三节 主要国家(地区)政府干预股市的案例分析/(352)

一、美国案例/(353)

二、香港案例/(357)

三、日本案例/(360)

 第四节股市调控基金的可行性分析/(363)

一、股市调控基金稳定市场的特殊功能/(364)

二、建立股市调控基金的必要性/(366)

三、股市调控基金来源的初步设计/(369)

四、建立股市调控基金的几个问题/(371)

参考文献/(375)

后记/(391)

试读章节

一、财富的一般定义

财富主要是一个微观概念。对私人部门而言,财富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资产总额。在货币金融学说发展史中,以资产组合理论为背景的分析,包括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规模变量的确定,都是以微观的个人或企业行为为对象的。因为涉及到一定的微观经济主体,这就是财富微观意义上的定义,微观层面上的财富定义实际上就是资产存量概念。这里所说的资产是被人所有的资产,它的存量包括已实现的市场价值和未实现的市场价值。

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富主要由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组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西方货币学说发展史中,对于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态,资产组合分析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是由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决定的①。在机会成本变量的定义和选择上,以财富中所有非货币资产的相对收益率②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当非货币资产的收益率提高时,财富调整的替代效应将使经济主体减少持有货币资产,对货币资产的需求下降,而当非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下降时,财富调整的替代效应将使经济主体增加持有货币资产,对货币资产的需求上升。这时,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发生变化,直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宏观意义上的财富是指,对非银行的私人部门而言,财富总量是由实物资产、货币、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负债的总和减去对银行和政府的负债构成的。对经济主体的负债不会影响到非银行私人部门的财富总量,因为经济主体之间的负债是相互的和内部的,一个经济主体的负债就是另一个经济主体的资产,相互抵消,代数和不变。如果把负债作为一种负资产,那么私人部门的财富、总资产和净资产就都相等,非银行私人部门的财富总量就等于非银行部门所有经济主体的净资产的总和。同时,把政府负债当成私人部门净资产很明显是扩大了财富总量,只有当私人部门需要为政府负债所带来的收益纳税时,才会引起其资产净值的减少。如果把政府资产而不是负债加到私人部门财富总量里,宏观意义上的财富定义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为什么要在财富的宏观定义中剔除银行部门呢?在研究宏观意义上的财富定义时,之所以要在私人部门中剔除银行部门,是因为银行部门主要进行负债经营,其主要资产同时又是私人部门的资产,所以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社会共同体中,不存在总量意义上的金融资产净值。在研究金融财富净值时,必须分别研究金融资产的供给者一方,或者金融资产的需求者一方,只考虑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研究金融财富净值才变得更有意义。

微观财富定义有利于从消费者行为方面考察对消费的影响,宏观财富定义则有利于考察经济总量对消费的影响,区分财富的微观宏观两种定义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财富效应,有利于分别研究其结构变化和总量变化。从财富两种定义的起源分析,也可以发现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的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的影响有所不同。

序言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发生了投资过热的结构性矛盾。而这种局部的过度投资(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带来下游需求的拉动,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不平衡,带有很大泡沫成分的畸形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是没有益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毫无疑问对抑制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投资增长很快,但消费一直是薄弱环节。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从2005年开始,我国财政政策已经从积极转向稳健,这意味着实施多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选择,需要由投资和外贸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需要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金融理论研究的前沿应当特别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市场为扩大消费需求服务,研究股票市场与消费支出之间变动的关系。事实上我国股市政策方面也存在研究股市财富效应的需求。吕立新的这本《财富效应论》的书,正是基于这一主题而选定其研究方向的。

众所周知,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规模小,不完整,经验不足,但是无论是对社会对投资者股市的财富效应还是有所显现。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股市的财富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及时研究我国股市财富效应,探讨如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利用股市财富效应为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财富效应论》是在作者博士论文《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在作者确定其博士论文题目时,我作为博士生导师,当时曾有两点顾虑:一是该题目选题较新,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并不多;二是该题目属于“小题大作”,相关问题能否深入展开,没有把握。但还是就此开题,我阅读完该论文全文后,基本上消除了以上两点顾虑。可以认为,论文作者在探索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是很有成效的,其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作者几年来一直从事证券理论和实务研究,熟悉我国股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加之认真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并具有刻苦求实的科研精神,因而能够很好地运用西方股市财富效应理论密切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问题。由于作者具有较丰富的股市实践经验,因而针对股市实际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书的理论框架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和三个重点”。“一条主线”是围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财富效应一一财富效应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财富效应存在的真实性如何——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是否有贡献——财富效应对股市政策有何启示”的顺序而展开讨论的;“三个重点”突出“财富效应的理论依据一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与消费增长的互动关系”。从理论框架的构思看,作者力求使全文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本书较大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有所涉及,如消费不足、货币政策有效性、财政赤字和股市制度缺陷等问题,并从股市财富效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二是理论解释有利于消除一些关于股市财富效应的不正确认识。例如,股市财富效应在理论上有利于消除股市泡沫,但实际结果往往是产生挤出效应。当股市财富效应产生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时,才有可能加速形成股市泡沫。实际情况往往是挤出效应大于财富效应,导致产生股市泡沫。再如,股市财富效应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财富效应和通货膨胀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引起变动的因素的性质有所不同。产品劳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常常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是背离的,所以要求相应政策工具具有针对性。其三是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说明作者在运用国外理论模型对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具有说服力的。

目前,我国研究财富效应的科研成果不多,进行系统研究的更是少见。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理论实践问题及与此相关的消费与投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股市政策等问题,选题具有创新性,为国内研究财富效应问题提供了一部值得参考的经济文献和一种基本思路与框架。此外,该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全书看,作者具有认真、刻苦、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我相信,这本书对我国经济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都会有所裨益。但是财富效应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场比较长时期低迷的时候,人们对股市财富效应的期望值不高,作者的研究又难免有不到之处。我倒是主张以此为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增强人们的信心,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为序。

后记

本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财富效应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金融证券研究领域兴起的新课题,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沿用美国的财富效应理论,对中国财富效应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而鲜有从政策性高度对此进行前瞻性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三位恩师陈耀先研究员、曾康霖教授和何德旭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前后几年的时间里,试图从理论性、实务性和政策性三个层面对这一选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

论文从选题、提纲到写作、修改和定稿,都得到了导师陈耀先研究员、曾康霖教授和何德旭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渊博的学识水平,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对三位恩师几年来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几年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指导小组的刘锡良教授、陈野华教授、邱兆祥教授和袁远福教授也对我的学习和研究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指导,中国人民银行谢平研究员也曾对本书提出过指导性意见,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凌新源董事长、樊大志总裁、卢克群研究员、田伯龄副总裁、葛华立副总裁和余际庭副总裁也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照顾,我的同事彭绍峰先生、阎彬博士、冯磊先生、沈小平博士和岳冬立先生帮助我做了大量的交流讨论、文字修订和数据测算工作,借此书出版的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项目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的资助,谨向他们表示敬意!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工商出版社张文锐先生和穆瑞红女士所提供的无私的帮助!

财富效应在我国金融证券领域迄今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本书只是对此进行一个初步尝试,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成熟、不妥当甚至是不正确之处在所难免。我真诚地希望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此提出批评意见,为今后我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财富效应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立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50072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49:33